·报告文学·合力托起中国教育梦(上)

——武汉南华光电职业技术学校努力探索职业中专教育新模式

微信图片_20230414223352.jpg

近年来学校所获荣誉一览



刘建基校长发布高考冲剌令!


 

近几年来,有一所中职学校,因狠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消息不胫而走而声名远播:曾获“第三届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金牌学校”,“第四届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中职组规划赛决赛金牌学校”,“2022年‘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湖北赛区特等奖学校”,“2022年‘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演训活动总决赛二等奖学校”……

它位于武汉光谷中心,这里是国际前沿技术激烈竞争之地。受时代大势所趋,他们不甘居人后,学校教学质量年年攀升。该校2021年高考上线率达98.4%,2022年上线率达98.6%,加上单向招考年录取率达100%。

这里还是《家庭家教家风》一书的原创热土,其主编之一是该校校长刘建基,另一主编曾是该校原党总支书记刘汉林。该书出版后,被武汉市部分职业学校征用为德育教育教材。行业人士预测,假以时日,随着中学读本、小学读本的问世,该地有关家庭、家教、家风的教材将会走红全国,这里将会成为全国网红打卡地。 

这所学校就是过去名不见经传的武汉南华光电职业技术学校。

 

编纂教材扬大爱

魁梧的身躯,睿智的双眼,慈祥的笑脸,谦谦君子的形象,这是这位教育家给人的初始印象。走近他,你还会感到他非常有领导魅力,事业定力,思想前瞻力,一旦下决心要做的事,定能成功。他,就是《家庭家教家风》一书的主编之一、武汉南华光电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刘建基。同时他还兼任湖北省民营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湖北设计专修学院院长兼书记,武汉现代管理科学研究会会长。

微信图片_20230415080358 (1).jpg


《家庭家教家风》一经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很快就风靡武汉及湖北。她到底回答了哪些亟待回答的社会问题呢?

该书的前言中写道: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一结婚就离开父母独立成家,而且多为421”家庭金字塔结构的模式,六个长辈围绕着一个独生子女转,好吃好喝首先满足“小太子”“小公主”,小时候上学要送,放学要接,百事依着捧着,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飞了,从小娇生惯养。不少孩子长大了工作怕苦怕累,花钱大手大脚,缺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孝道教育欠缺,不会处理与领导同事的关系,有的连一向关系最紧密的夫妻都不讲情义,只讲利害;有的婆媳不和,水火不相容,家里经常吵闹,不得安宁;有的子女不成器,好逸恶劳,赌博吸毒,家庭关系紧张;有的邻里之间长期争强好胜,打架谩骂,动刀杀人等等。虽然这只是少数家庭存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教缺失、家风不良,说明了开展优良家庭美德建设、弘扬优良家庭家教家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家庭是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教育,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人。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授给孩子,引导他们养成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本书还把立德作为最高的境界,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家庭、社会义不容辞的义务和使命,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重要、最紧迫、最现实的需要。

社会各界对这本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湖北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缪启明认为:“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家庭是怎么产生的,家的本质是什么,家与国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从理论与实践上讲清并回答这些问题,搜集整理大量史料,深入学校及社会基层座谈调研,吸收运用历史、社会学者最新研究成果,对家庭的起源及历史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分析,较为全面系统地概述了家的内涵与外延,阐明家庭的本质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关系的产物,家国同构是个人与生俱来的情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之所以没有中断,就是因为有家庭的存在做重要支撑。弄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这个道理,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要到哪里去”,就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前行的坚定力量。

武汉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罗友松认为该书是一部弘扬家庭教育方面的力作。

一是精准阐发,认知家庭。对家庭伦理、家庭美德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让“孝老爱亲”这项良好教育的风向标牢牢地树立在读者的心田。

二是深情启迪,爱家重教。作者深情论述了“家是什么”、“怎样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对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性格、以及兴趣爱好等做了合情合理的论述。重点列举了“孩子心中的十类好妈妈“孩子心中的十类好爸爸”,语言生动活泼,没有丝毫说教的成份。

三是凝心聚力,传承家风。该书从理论层面论述了“家风是文明的传承”和“传统家风的核心精神”;从现实层面论述了“优良家风引领社会风气”,特别是对“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赋予家风新的时代内涵”,引经据典,在实现学术性与趣味性有效融合的同时,对于传承家风发出了强烈的呼吁。

学生们对该书评价十分中肯,他们称很接地气。有的学生说,家长对于我们的成长,是把我们的一切都寄望于学校,忽略了家才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地方。这本书不仅对于我们很重要,对于改变父母的观念也十分必要。

谈及这本书的成功,刘建基先生谦逊地说,严格来讲,虽然这本书历经两年多始成,数易其稿,聘请社会各界领导、学者、专家,先后三次召开《家庭家教家风》研讨会,在武汉南华光电职业技术学校召开由校领导和师生代表参加的悦读会,并经华中科技大学审定出版,但离中国教育梦还很遥远。中国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社会要求尽快出中学读本、小学读本,所以我们还得从头再来。

您的工作那么忙,有精力和时间吗?

对此,有人提出质疑。刘建基先生回答说,尽管工作很忙,但我还是信心满满。在主编《家庭家教家风》之前,老是没有时间,要不是在新冠肺炎期间,因封城等因素,静下心来潜心做这件事,恐怕也难以达成目标;达成目标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主编之一的刘汉林及几位副主编的鼎力支持。他们是吴长安、刘汉鹏、赵训清、李红、王培虎、刘智勇等。过去没有把家庭方面的教育提高到中国梦的层面来认识,如果思想上高度重视,我们可以把喝咖啡的时间挤出来,与同仁们一道,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为中国教育梦奉献自己的力量。

了解刘建基先生的人,知道他对孩子们有挚爱的情结。他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历。他曾进入武汉社会科学院工作,在仕途上本来有锦锈前程,可他偏偏爱上了教育,这一爱就爱得头也不回。这期间,曾有朋友提醒他,说现在你招的生源,都是正式高中没有招的,或是名校把尖子生已招走了,有少数素质较差,或者有抑郁症的学生,教好这样的学生,可得费大精力,否则你怎么向社会交帐?

微信图片_20230414223633.jpg


刘建基先生认为,只要自己跟学生们在一起,心态就会变得年轻,与他们打交道,就好像回到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干任何事周身充满着无限活力。就凭着这样一颗大爱之心,刘建基先生走到了现在。他曾经著书立说,曾担任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组织编写的《新中国60周年教育回顾与展望》的编委,担任国家级示范性高等院校精品规划教材《成人·成材·-大学生入学导读》和《成事成功-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编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适应社会需求,完成中学生读本、小学生读本两本书的编写任务,只要工作安排得当,千斤重担大家挑,我想没有过不去的坎。

那繁忙的教学、管理任务应该怎么完成呢?

刘建基先生淡定从容地回答说,抓教学管理,我们一直是举轻若重。因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这点不能丝毫马虎。虽然我从教数十年,可以说对于中职教学管理轻车熟路,但仍然没有放松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因为事物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学校方面更不是真空地带,需要不断适应新环境,新形式,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为此,我们在备教辅改方面每年都有创新,这样就做到了有的放矢,成功就多了一份希望!

 

纽带紧连你我他

国际卫生组织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中职生中,心里抑郁者占到20%以上。学校对此高度重视,把转化忧郁学生作为与学习成长同等大事来抓,方法并不是骤风暴雨似的,立竿见影般的,而是要渐进似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确保每个有心里阴影的学生在学校的人文关怀中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微信图片_20230415075332 (1).jpg


一天,计算机专业有位姓俞的女同学,收到了同班同学转来的1000元钱。这位同学告诉姓俞的同学,这是汤宗明老师转给俞同学父亲的。因为汤老师本学期常约她父亲来学校谈事,作为其父亲来往车费的补贴。

这位俞同学当时非常感动,竟然想不到汤宗明老师考虑到这么周到。她想,汤宗明老师是学校的常务副校长,不仅在校关心她的日常起居,还关心她家的经济状况,补贴她父亲来校的车费。从此,她暗下决心,以后再也不让汤老师过度操心自己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新学年初,学校经过随机抽样,汤宗明老师抽到了洪山区的俞同学。汤老师自此后经常隔三差五地问候她的家庭情况,关心她的学业。她最大的毛病就是比别人慢半拍,比如洗澡,别的同学只要8分钟,她起码需要15分钟;早晨起床,她起码比别人晚到教室十来分钟;上计算机课,因为她领悟得较慢,汤老师又专门跟任课老师打招呼,让任课老师给她补课。通过这一连串的措施,这位俞同学终于认识到了自己问题之所在。

过去,这位同学碰到汤宗明老师,总是绕道走,现在不仅停下来,而且汤老师问什么她就答什么。由于思想工作的成功疏通,俞同学现在不仅学习没掉队,而且心里疾病也已痊愈,跟上了同学们的步伐。

汤宗明老师所做的工作,是学校开展的手拉手活动之一。据他介绍,在手拉手活动中,他一共牵手4名同学。

笔者有一事感到疑惑,汤老师自掏腰包1000元,补贴俞同学家用,这钱是自己出吗?

汤校长说,这是刘建基校长专门发给我们的一笔基金,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些有心里疾病孩子的家常困难。刘建基校长说,我们办教育不是为了向钱看,而是让每一个孩子不掉队,让他们在这里得到成长,花点钱是应该的。

学校还专门设有学工副校长、心理咨询师,她叫杨素霞,系从华中科技大学退休教师中聘请过来的。

江西胡鑫远事件发生在2022年10月,当时社会呼吁学校务必要设心理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通。其实,设心理教师-武汉南华光电职业技术学校早就开始于一年前。杨素霞介绍说,她很庆幸,现在学生们并不叫她心理医生,而是叫她奶奶。开始叫她奶奶的是一位很特别的同学。

这位同学是22级的,他很孤僻,看人时两个眼睛总是翻着,而且打架、酗酒、抽烟。杨素霞经过了解,原来这孩子3个月大时,母亲就因出轨离开了家庭,后来爸爸因犯罪进了监狱,是爷爷一手把他拉扯大的。他与爷爷相依为命,可他却不听爷爷的话,爷爷打他,他就打爷爷,打的爷爷离家出走。他的爸爸刑满出狱后,找到了爷爷,后来爸爸就背着爷爷外出打工,用打工挣来的钱供他读书。

杨老师动情地说,很显然,你爸爸改造好了,他知道感恩,为了照顾爷爷,背着爷爷打工,挣钱供你读书。你却不知道感恩,还花天酒地;在家打爷爷,你哪里是个真正的男子汉!是男人的,就要孝老敬老!从现在起,亡羊补牢,未为晚也!由于每次查寢,都能与这个学生见面,有几次见这个学生还没吃饭,杨老师就说,走,孩子,吃饭去,我请你客!由于杨老师把他当亲人看,一次,他喊杨老师为奶奶!

孩子的爷爷去世后,孩子回想起昔日爷爷对他的好,在学校抱着杨老师的肩膀,痛哭流涕,用拳头锤着自己的脑袋,骂自己是个不孝的孙子。从这以后,孩子逐渐变了个样。戒了烟酒,再不与人打架斗狠,学习态度也有明显好转,成绩也得到了明显提升,精神面貎发生了根本变化。

老师们都佩服杨老师有敏锐的洞察力。一次,一个男生精神陡然萎靡不振,不吃也不喝。班主任见后不知为什么,马上跟杨老师联系,要杨老师过去看看。杨老师通过心理疏导了解,原来他在初中时暗恋了一个女孩,他想进一步与她发展成朋友关系,却遭到了拒绝。

杨老师启迪这位男生,你们虽然从小玩到大,那只是兄妹之间的情谊,这不是爱情,这两者有区别。如果你对她好,现在就要把学习搞好,要在学习上出类拔萃,早日考上名牌大学。你现在这种单相思,如此颓废,她能瞧得上你吗?

杨老师的一席话,让这位男生茅塞顿开。几天后,这男孩的状况前后判若两人。他跟朋友说,要不是杨奶奶开导我,我会走不出这个感情的漩窝。我现在一个目的,就是把学习搞上去,用优异的成绩展示自己!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有了本领,自有凤凰来栖。

党支部副书记刘芝兰形容自己是一个保姆,号召大家对学生开展“保姆式服务”。她说到做到,无论风霜雨雪,还是夏日炎炎,她都要去班级、去寢室巡查,每天只要不看到学生,她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所以一年上头,她总与学生“混”在一起,孩子们都把她当朋友看待,有什么心里话都对她说。

除此之外,她还把党团工作协调在一起开展,尽量营造一种好的环境氛围,也就是营造一种势。这个“势”,她认为就是方向,就是引导,让学生沐浴在这个温馨的环境里得到成长。如学生检到千元现金,还有数千元的手机,主动上交;学生到养老院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为老人剪指甲;学生到红色基地参观学习,继承红色基因等,她并不是走走过场,表扬一下了事,而是抓住拾金不昧、红色传承、扶贫帮困的精神,结合《家庭家教家风》,按照党支部书记刘建基的要求,深刻阐述这种精神养成的重要意义,向学生灌输雷锋学习的钉子精神,先辈的奉献精神。这样既表彰了好人好事,也弘扬了正气,又让学生立下了学好本领,争做劳模、争当工匠、争做红色青年,回报母校,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微信图片_20230414223514.jpg


在该校采访,你会看到一支有别于学生的队伍,他们着迷彩服,在校园内进行24小时巡查巡逻。只要为了学生,什么事他们都涌跃争先。如巡查到班级,发现桌椅摆放得不整齐,他们也走上前去摆放好后才离开;为了学校安全,他们巡查寢室时,发现大功率电器及时予以取缔,并跟同学讲清大功率电器的使用,会造成电线短路引发火灾,危及学生的生命安全。取缔后,他们会将大功率电器及时登记上交,在学校放寒暑假时,再由这位同学领回。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既取缔了大功率电器,又让学生明确了其危害性。在巡查中,他们如果发现学生病了,也会及时送医。一个星期六的晚上,他们在巡查中,发现一个名叫陶妞妞的学生发高烧,他们二话不说,就派人将她送到医院,并陪她输液四个小时。这支队伍就是教官队伍。

他们现在除了保障学校的安全外,还成为学校师生关爱纽带中的重要一环。刘建基校长说,今后学校将会全面实行军事化管理,让教官队伍发挥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廖武洲,湖北人。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协会员。自幼酷爱文学,现已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各类文学作品百万余字。已出版小说集一部,报告文学集一部,长篇散文集一部,长篇人物传记3部。曾任《今日湖北》杂志社编辑部主任,《问津》杂志主编,现供职于《当代名流网》。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