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推介· 甘棠,仰望一树繁花


微信图片_20230522190456.jpg

邵氏易经第三十六代传人邵一舟公益授课中


人物名片:邵一舟:名学济,字一舟。邵氏易经第36代传人,甘棠国学院院长,中国易经财运教练,邵氏易经国学堂创始人,清华总裁班特聘易经讲师,北大总裁班特聘易经讲师,武汉易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

 

 

日子似光环,绕紧一圈又一圈。有些遇见总是在命中注定的不期而遇中。那种意外是无比的惊喜。惊喜来源于我在武昌济世明医遇见了邵氏易经第三十六代传人邵一舟先生。 

在他温暖如玉的笑容和温和的讲述里。我听到了一个一个经典的故事,一点一点地感受着故事里头沉积的“甘棠”所代表的古老的廉政文化。甘棠那一树如雪如霞的花朵,粲然盛开了千百年。甘棠,以它与生俱来的纯美与素雅,早已成为人们心目中净与洁、廉与正的化身。“甘棠遗爱”的故事,更是在人们口口相传中吟唱了一代又一代。

微信图片_20230522190326.jpg 

 

邵一舟先生讲述的故事一直萦绕耳畔。说到甘棠,谈及召伯。邵一舟先生说:“召(shao第四声)公,也称召伯。他姓姬名奭,虽具体生卒年不详,但却是西周时期与周公齐名的重要人物,据说活了135岁,辅佐了文、武、成、康四代周王,位列三公,官至太保。他还是道家、儒家和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先驱。召公西周文王之庶子,皆因其采邑在召即今岐山西南,故称召伯,亦曰邵公、召康公。他曾辅佐武王灭商,支持周公东征平乱,还是是那个时代颇有建树的政治家。他敬德保民,从古至今赞美他的诗篇约3000首。”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历史名人,我知之甚少,真是有负先辈!

微信图片_20230522190508.jpg

 

我全网搜索:原来从我们日常听到最多关于召公的记载,恐怕就是“诗经”里那耳熟能详的《甘棠》了吧?“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读起来有点拗口的“诗经”句子翻译成白话文是:“梨棠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砍伐,召伯曾经住树下;梨棠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损毁,召伯曾经歇树下;梨棠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拔掉,召伯曾经停树下。”也有人说此处召伯乃宣王时期的姬虎,争论纷纭,莫衷一是,到底是哪一个召伯,已不重要了,甘棠一定是那温馨了过往岁月的甘棠。久必旧,旧必久,那是时间沉淀的光泽。 

如此,有关甘棠经典文字的印记,定格在岁月里。清代之前,召公当年采邑所在之处还叫召亭村,即今天岐山县城西南七华里之刘家塬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条下载:“雍水又东经召亭南,故召公之采邑也。”“召”作为地名,来自远古。郑玄《诗谱.周南召南谱》云:“周召者,《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毛诗正义》对此注解说:“周召之地共方百里,而皆曰周,其召是周内之别名。文王受命,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大体来说,岐周地方东半部属于周公采邑,西半部则属于召公采邑。《括地志》载:“召亭在岐山县西南十里。”古语曰:“十里一亭,十亭一乡”,由此可知,亭是古代类似于村一级的基层组织单位。召伯勤政,他常常巡行于民间乡邑,多次在甘棠树之下裁决狱讼、处理政务,他的勇于任事作风和秉持法度原则每每使公侯伯爵信服、庶民大众拥戴。召伯也是“心无百姓莫为官”的最早践行者,因而不仅他本人赢得了后世的怀念与追缅,连他曾坐于其下办公和休憩的甘棠树,也一并得到了青睐与珍视,国人“被其德,悦其化,思其人,敬其树”,至清代,甘棠树之龄,已不知凡几。

微信图片_20230522221843.jpg

《甘棠》石刻,位于武昌长春观道藏阁前,上为乾隆亲书“甘棠”二字,旁有“乾隆癸巳”时间落款。“甘棠”,是从山后的崖壁上切割下来,安放于此处。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棠梨树枝繁叶茂,绿叶婆娑,不要去剪不要去砍,要爱护它,召伯曾在树下面居住过。棠梨树枝繁叶茂,绿叶婆娑,不要去剪不要去折,要爱护它,召伯曾在树下面休息过。棠梨树枝繁叶茂,绿叶婆娑,不要去剪不要去攀。《史记》中说召公治理管辖的地方,实行礼乐之政,经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察访民间疾苦,召公出行一切从简,休息时从不占用百姓的房子,召公有一次来到宜阳县,只在一棵高大的甘棠树下停车驻马、搭建草舍,白天就在甘棠树下听讼决狱,听政理政,解决民生疾苦,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老百姓,召公都一律平等对待,晚上的时候召公就在甘棠树下搭建的草舍中过夜。召公以身作则,勤勉政事,一视同仁的行政作风,体恤百姓疾苦,不搅扰百姓,而为民众排忧解难的品德,使当地的人民深受感动。召公治理过的地方,人们都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发展生产,社会也很稳定,人民也很团结。召公死后,人们怀念召公,感其恩而戴其德,也许是睹物思人吧,召公曾在下面休息过的这棵甘棠树就成了人们的念想,人们就做了一首《甘棠》诗用以怀念召公德。

微信图片_20230522225133 (1).jpg

甘棠果实图 

 

据记载甘棠经历沧桑:在那抔根土的附近,悄然萌生出了一丛新绿,附近村民小心翼翼将其养护起来。树合力扶起,继而以砖砌土台圈围树身,极尽呵护。也算是大病一场吧,甘棠树经此磨难,已不复往日葳蕤苍劲,但春华秋实的循环中,它的枝叶还不失盎然生意。此事之后,武文炳愈发有了再镌刻一通甘棠图碑置于刘家塬召公祠前的念头。1915年,在征得贺良成知县的首肯并鼎力支持下,武文炳一方面延聘有“关中刻石第一人”美誉的郭希安亲自操刀,据家藏绘本精心凿刻,另一方面他邀请眉县籍进士王步瀛、蒲城籍翰林周爰诹两位西北名士撰题跋文,名树由名士绘图,再经名匠翻刻,又得名流挥毫,自然春兰秋菊,相得益彰,令这件多跋甘棠图碑石亦为人们争相品赏的名作。 

一树长成,只需十年,何况上千载古木,即便其不遭突来变故、飞来横祸,又焉能亿万年不朽于天地间?世事难料,在距今不足百年之际毁于一旦,让我们今天无缘一睹它活化石般的风采。但甘棠树会依然在后人的心里头岁岁吐青芽,年年绽雪蕊。 

如今,人们心里的甘棠树,郁郁葱葱,秀颀旺盛,续写新世纪绝唱。作为廉政甘棠树及有关召公的典故,还有前贤文墨及碑碣志录,为我们永久保留下了甘棠树的前世今生!在我们的心里一次一次地仰望这一树繁花!

微信图片_20230522190428.jpg

笔者有幸拍摄的邵氏易经第三十六代传人邵一舟。他棲隐寺公益宣讲易经文化里的“梅花易数”很受欢迎。

1681100064101033.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汤令,笔名令子,资深小学语文教师,语文学科带头人,现已退休。现为本网专题部主任。青年时大量写诗歌,中年改写散文,近年主要写游记,作品见诸各地报刊和网站,以优美文笔吸引众多粉丝。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