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黄河连载·第五章悬河甲世 第一节3

按语:或许,黄河边的一块化石、一抔泥土、一粒北粟,便是我们的祖先,或许,我们的祖先入泥为草、化霞如绮、缕若清尘了,但我们的血管里仍有他们的体温、基因。本书第一章总述黄河的地脉、文脉、龙脉之后,以空间为序,用第二、三章详解了上游云端里的山水、风情、艺术,河套中的美景、乡韵、马背上的柔情;再用第四章透视中游惊天的晋陕峡谷,以及两岸的名景、名吃、名建筑;后用第五章讲述下游的“悬河”,以及沿岸的古都、古战役、古土地上的环保情怀。

 

 

三、皇地城摞城 

这是一座深藏地下的帝都,古名汴梁,今名开封。

开封居黄河之南、河南之中东部。这里曾是帝都、名都的所在地,辉煌一时,风流一世,是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章节,但,多少烟云、天柱、兵燹,千年丽泰、虹辉、衰落,还有梦华、五凤楼,与都城一起被窖进了泥沙之下,所谓“城摞城”,摞了六座古城,城城叠叠,十分奇特。谁“窖”了六个朝代的大都市?不是人为,是大自然的发力,是黄河的泛滥、改道、吞噬,还有风沙的掩埋。值得思考的是,一座城池消失于地平线,另一座城池又在原址上站起来了,朝代有异,却前仆后继,谁也没变更都城的中轴线,这种一脉的城建现象,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绝无仅有。

至于六朝不谋而合,依恋这片土地,一定是听众了内心的召唤。兴于土,亡亦土,泥沙沉寂了六座古都市,但,今人考古,却将它们的历史一篇一篇翻阅出来了。

100t0e00000073rquEE3C_R_671_1000.jpg


泥沙约12米之下,深埋着一座城,名大梁城,始建于公元前361年。其时,魏、韩、赵早已从晋国分离出来,与楚、秦、齐、燕并立,是为天下七雄。七雄也有强弱,以秦为盛。魏惠王有个伟大的抱负,掌制中原,以图远景。于是,他从安邑迁都至大梁。其实,安邑是魏国发迹之地,农耕发达,又有黄河、汾河润都,而大梁是魏国的一座小城,但有肥沃的土壤,尤其是远避了秦国的刀锋。

定都大梁之后,魏惠王以大手笔,建筑了一座气势壮盛的都城,叫秦都也黯然、齐都也刮目。大梁城墙坚固、高昂,周长约15公里,城门12座,大梁门北侧还有古马道。街巷纵横,最长约5公里。四围的护城河且深且宽。大梁城居有三四十万市民,其貎,其大,天下无敌,叫秦都也黯然、齐都也失色。

魏惠王居大梁城之心,问政孟子,拜李悝为相,推进政治改革、垦田种植,并微服西巡鸿沟修凿,将黄河水南引,注入圃田泽,大梁城西便有了一片望不尽边的湖泊,再引水贯都,大梁城便有新气象,水浪拍舟,柳掩石桥,月下溅涟猗、弄清晓。之后,他续凿水网,沟通了黄河、淮河、颍水,灌溉农田,富甲中原;也水运客货,自大梁城,魏使可登舟直达齐、楚、韩,文化碰撞与交汇、军事联盟,此荣彼密。

同时,魏惠王拜庞涓为将,独掌军权。庞涓忌才,担心孙膑再起,便施以陷害,孙膑不得已从魏逃往齐。齐威王拜他为主将,于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中,孙膑率齐军骤发万弩,箭声呼啸,射毙了庞涓。另外,魏惠王不用商鞅,迫使商鞅投奔秦国,并成了秦国之栋梁。这样一来,秦国愈盛,魏国渐衰。公元前225年,秦军攻打魏都大梁,大梁城池之固,久攻难克,出乎秦统帅王贲的想象。弓箭洞穿不了大梁的城墙,但大梁水网如织,王贲便令秦军引水冲灌,于是,这座雄城淹在了滔滔的洪水中,垮塌了,魏国灭亡了。史上说秦灭魏,也说魏惠王自灭,意思是他编织了水网,孕育了大梁城,也毁了大梁城。

1006年后,唐德宗即位,安史之乱的狼烟还没消尽,长安如秋,现凋零之象。但,这位饱受战乱、家痛的唐帝,承父皇之遗制,守长安之帝都,一登基,便开始思考中兴之治。他知道,最要紧的事是建一座重镇,库储、散运粮食。当时,京杭大运河早已沟通了南粮北运,魏大梁城的废墟上流淌着一条汴河,与运河勾连,故更名为汴州。汴州地势坦荡,如君子,另有河湖密布,水脉悠悠,而且,还能种植农作物。于是,唐德宗下诏筑汴州城。

2bd4f4039245d688cdf730feabc27d1e.jpg



汴州城立于大梁城的遗址上。五代混战时,自后梁、晋、汉、周,都曾以汴州为都。公元954年,后周太祖驾崩于汴州,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周世宗一边亲征,一边治都,改造都城,营建了四围城墙,全长近3公里,面积约52.5平方公里,还下诏植树造林。经过唐德宗、周世宗的营建,一座由皇城、阙城、外城建构的都市。但天不假年,周世宗匆匆离世,将汴州之都乃至后周传给了子柴宗训,是为后周恭帝。其时,新帝才七岁,赵匡胤统率亲兵,不日,发动陈桥兵变,废恭帝,立北宋,仍以汴州为都。

春秋相更,汴州城早已入泥,距地表约10米之下。沉陷的汴州城之上、地表8米之下,泥土又掩埋着另一座东京城。

东京城,为北宋首都,建在汴州城基础之上。北宋取代后周,没毁汴州城,这是赵匡胤的功绩,也是柴宗训及其幕僚的明智,若是交战,汴州城一定成了一片焦土。宋太祖看上皇位,也看上了汴州。汴州一马平川,视野开阔,利兵,也利战,还便于镇压反叛者。他有逆向思维,长安、洛阳为要塞,是守势战略,汴州格局明快,而他又选择了攻势战略,加之汴州繁荣,有帝范;绿化好,宜居;蔡河、汴河、五丈河、金水河,四向分流、连巷,有渡口、帆影与船歌。

af39b112c8fcc3ce1c8719578545d688.jpg



定都汴州后,都名为东京。东京三重城垣围护,内居皇城,近于方形,边长1公里多,是北宋的心脏、领导核心的居所。皇城之心,立着垂拱殿、崇政殿、皇仪殿、大庆殿、龙图阁、天章阁之类,皇帝上朝理政便在这里。南面也有飞檐、曲尺、朵楼,比如,明堂、都堂,是宰相、中书省、尚书省、枢密院办公的地方;北面为后宫,是后妃寂影、夜漏的地方。皇城之外是内城,内城由外城四环而绕。东京城面积50多平方公里,外城墙底宽约35米、顶宽约4米、高及10米。另有一条壕沟护城,宽30多米,名护龙河。另外,还有1座皇家园林金明池、7座水门、13座城门、4条御路,其中有一条御街,长约5公里,居南北中轴线上,始于皇宫宣德门,通向外城南熏门,是皇帝出游、祭祖、行礼的天街。

东京璀璨,富庶,酒楼、茶肆、商铺、翰园、市声、原野、河流、城郭、官府、楼阁、农舍、舟车,仕、僧、医、商、道、纤夫、儿童、妇女,以及马、牛、驴、骆驼之类,一起入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眼与笔,便有了一幅5米多长的画,名《清明上河图》。

公元1126年四月,金军南伐,大破东京,北宋气数尽,末帝南逃,金太祖立金国,定都会宁府,即今哈尔滨。晚金时,因新兴蒙古军的兵逼,金都迁于中都,又迁东京,易名汴京,不久,汴京落入蒙古军手心。许多年后,汴京一片狼籍,陷于地下6米深处。

明开封城也被泥沙埋在了5米左右的地下。明初,朱元璋定都应天,即今南京,又升汴京为陪都,更名开封,派五子朱橚执掌。其时,开封城与北宋汴京大小相似,街巷、胡同交错,有160多条。周王府建于宋金故宫遗址上,占开封城1/5,分内城、外垣,辟四门,一曰东华门,二曰午门,三曰西华门,四曰后宰门。朱棣篡位后,迁都于北京,是为明太祖。接着,下诏铲除朱橚的王气,周王府唱更楼、银安殿便应声坍塌,意在逼朱橚归顺于北京皇权。权争,过眼烟云。明末,农民军兵临开封城,与明军交战,开封陷落在即。于是,明廷下令掘开黄河堤,以抵御“乱军”。水患、兵燹之中,开封城开始被淤埋。

t0150b1f5a3979c9152.jpg



清初,开封仍是哀鸿遍野,但,清廷仍置开封府,都开封。地方大员、央府重臣提出,可迁都中原腹地的许昌,顺治帝没批,他看重的是开封的大邑名气、万国咸通的地理,也深知中原百姓与开封的联系,千丝万缕,割舍不了的。稳定中原,便是稳定大局。之后,清廷开始抢救并扩建明开封城。

不过,清开封城也入了泥,沉到地下约3米的地方。

作者田友国.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友国,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驻院专家、总编辑,《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主编,大学特聘教授,著名作家,已在《中华散文》《散文》《长江文艺》《作家》《安徽文学》《延河》《创作与评论》《山东文学》《北方文学》《奔流》《鸭绿江》《当代小说》《芳草》《都市》《时代文学》《特区文学》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散文230多万字,出版专著7部,16部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曾获蒲松龄散文奖、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奖、全国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提名奖、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奖等,并入选《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

作者田旎_看图王.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旎,《长江航运》杂志编辑,武汉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工人日报》《中国交通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中国水运报》《现代少年报》《少年文学报》和《椰城》《蓝铃》《百花园》《妇女生活》《莫愁》《幸福》等报刊上发表作品20多万字。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