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推介·永恒的芳华

——追忆知青英雄李金华

u=3592720895,1403752484&fm=199&a.jpg



 

岁月悠悠,一晃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但那一块知青墓碑却永远竖立在我灵魂的深处。碑上“李金华之墓”五个红色的字,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悲壮而又令人动容的往事。每一个路过此处的人,总会不由自主地驻足,深情凝望,心中涌起无尽的悲痛与惋惜。因为,这里安息着的,是一位年仅十九岁的英女知青。 

我叫徐文义,是当年与李金华一同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战友。

1974 11 20 日,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武汉市武昌造船厂的 20 个子女,男女各 10 人,满怀憧憬与激情,来到了监利县新沟公社横堤知青点。(今为新沟镇朱堤村)大队干部和贫下中农那热烈欢迎、热情的接待场景,让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无的光荣与自豪。

初来乍到,一切都是陌生的。但在贫下中农代表耐心带领和悉心指导下,我们很快学会了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和干农活的技巧。尽管当时环境艰苦,生活条件异常艰难,但这丝毫未曾动摇我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坚定决心。

在我们这 20 名知青当中,可谓人才济济。有沉醉于文学世界的,有擅长乐器演奏的,有爱放声歌唱的,有能翩翩起舞的……每日农活结束,无论身心多么疲惫,横堤知青点总会回荡着欢歌笑语。那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氛围,让周边农村的小青年们羡慕不已。

李金华,那个活泼开朗、性格大方、姿色出众且心地善良的女孩,她的存在如同阳光般温暖,平常更是助人为乐,深得贫下中农和知青们的喜爱与敬重。

然而,命运的转折却在 1975 8 15 日这一天猝不及防地降临。

那是一个本该平常的日子,阳光依旧灿烂。一位家长从武汉开车来探望子女,我提议去监利县城看看,十几个青年积极响应,乘车前往。而点上还有 5 人选择留下。这天没有农活,留下的青年们自由活动。女知青高迎春与李金华商量着去学游泳,不曾想,这竟成了永别的序曲。

高迎春不会游泳,而李金华却是畅游过长江的能手。她们来到知青点后面几十米远的那个池塘,池塘面积不大,直径仅 30 米,水质清澈,是知青点生活用水的来源。可谁能想到,这看似平静的池塘,实则深不可测。

t0117fd795688424778.jpg



高迎春在浅水处没游几下,便不知不觉滑向了深水区,且越滑越深。李金华见状,毫不犹豫地迅速前去营救,拼尽全力推她向浅水边。然而,水下斜面陡峭异常,施救异常艰难。但李金华没有丝毫退缩,她用尽全力,终于将高迎春推到了浅塘边。高迎春脱险了,可英勇的李金华却因窒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当人们匆匆赶到时,李金华已经停止了呼吸。男知青为她做心肺复苏,闻讯赶来的大队赤脚医生给她注射强心剂,可一切都太晚了,无力回天。残酷的现实无情地宣告,舍身救人的李金华同学与我们永别了!

第二天清晨,从武汉赶来的李金华的姐姐刚到知青点,就被大队干部挽留了一会,大队干部嘱咐说:“你作为家属,一定要控制好情绪,不要太过悲哀。你妹妹是见义勇为的英雄,是值得骄傲的事,你要坚强些。”姐姐连声答应,可当见到妹妹那冰冷的遗体时,还是忍不住“哇”地一声痛哭起来。在场的人们也跟着抽泣,那场面悲痛至极,让追悼会的主持人都哽咽得无法言语。 

姐姐颤抖着双手为妹妹梳着头,边哭边对着在场的人诉说:“我妹妹畅游过武汉长江,她怎么会在这小小的池塘里淹死呢?……”那声声哭诉,如泣血的杜鹃,令人心碎。

李金华的遗体虽已脸色苍白,但她那美丽的容颜仿佛仍洋溢着青春的美好和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

李金华的遗体火化后,根据家属的意愿,把英雄安放在她牺牲的地方,让她能够日夜陪伴着知青战友们。于是,有了那座“李金华之墓”。 

事后,李金华见义勇为的事迹上报到了监利县知青办和武昌造船厂知青办。有关部门专门发文号召向李金华同志学习。直到 1979 年后知青全部返城,李金华的墓才由家属迁移到武汉。她,终于回城了。

几十年匆匆而过,可当地的人们从未忘记她的故事。李金华,她不仅仅是一个传说,更是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绽放着璀璨的光芒,温暖着岁月,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

微信图片_20240817113708.jpg 

作者近照 

 

 

作者介绍:徐文义,武汉知青,1974年下放在监利新沟横堤大队,1977年入伍,1980年退役,分配在武昌造船厂任保卫科长。现巳退休。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