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青弋》连载·第一章三节1

1—3—1 徽商故里.jpg



第三节  气韵高远

明、清时,流传着一个高频词:徽商。徽商的过人之处是家学渊源,贾而好儒,明代徽商郑孔曼、郑作常是携籍从商,“挟束书,而弄舟”;吴养春,雄资两淮,为明代巨贾,但他饱囊,又饱学,家筑藏书阁,延泽后人。与徽商文化相映成彰的是,青弋江沿岸庙宇的散布,与宗教信仰的普泛。晚清石台人杨文会弃官从佛,荣膺中国佛学的中兴之祖。文化底蕴的厚重,与名仕及其思想有关,青弋江水养育了一代代的名流,如阳光,照耀了皖南大地。

 

 徽商贾而好儒

徽商,顾名思义,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

徽州,始于公元1121年,为宋徽宗晚期而置,系州府名,统领6县,即歙、黟、婺源、休宁、绩溪、祁门,其前身是歙州。歙州更名徽州,延续民国之前。在徽州的版图上,出现徽商,始于东晋。之后,唐宋推出兴商国策,徽商便如雨后春笋了。至明晚清初,徽商达到鼎盛,与晋商、潮商并称三大商帮,书写了中国历史的一页。

1—3—3 文脉绵延.jpg




其实,徽商的血管里,流动的不止是徽州土著人的血液,还有外来人的血液,因为,历史上的战乱迫使许多异地人迁入徽州。当然,这些人后来定居于徽州,延续香火,也是地道的徽州人,也成长为名门、望族,与徽商。徽州隐于群山、深谷、众川之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由于外来人口的迁至,这里的人口密度开始向稠,于是,力耕有余,土产富足,但一些生活必需品却奇缺。西晋八王之乱下的难民逃至徽州,有过渡者,更多的是定居者,比如程氏、胡氏、郑氏家族。于是,他们与当地人一起,走出山川,以徽州的土产品换取异乡的土产品,徽商的雏形便这样受孕了。

自春秋始,这里便是“田瘠确,所产至薄”,至隋唐,这种状况更加严重。出于生计之忧、生命延续之虑,徽州人便做起生意来,比如,种茶、采茶,制茶,与卖茶。于是,便有了茶的产业链,从而带动或启发了相关产业链的形成。于是,生意的半径不止于徽州了,许多商人从青弋江上游出发,顺流而下,至芜湖,再往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以盐、竹、茶、米、漆器、木材、药材、纺织品之类,开商铺,甚或办徽菜馆、山杂百货店。后来,徽墨、歙砚、汪伯立笔,与澄心堂纸相继面世,徽州人便携文房四宝,山一程,水一程,踏破一双双布鞋,赶往外地开行销售。于是,南宋的天空中出现了几颗徽商明星,璀璨,光照山川,比如祝半州,朱熹的外祖父,名祝确。当时,徽州府城名曰紫阳镇,其镇商贸繁荣,旅馆、商铺比比皆是,而祝确便占据了半壁江山,故得祝半州之名;比如程十万,褒奖的是祁门籍徽商程承津、程承海兄弟,兄程承津被誉为十万大公,弟程承海被誉为十万二公,全称程十万。

湖光山色 水粉 37㎝x57㎝ 2024.jpg

水粉《湖光山色》/陈铁虹



明嘉靖帝时,严嵩一手遮天,吞没了军饷,再掏空国库。徽商一边纳税,一边创富,东至淮南,南达粤、闽,西抵黔、滇,北达辽东,遍地是徽商行商的足迹。于是,便有了“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之说。清乾隆帝时,长江三角洲更是徽商的“风水宝地”,所谓无徽不成市,说的便是这里,徽商在长江三角洲独领风骚,占据了所有的镇,这是历史的真实。乾隆帝多次接见徽商,表明了他的政治含义。比如,盐商马曰琯富甲一方,乾隆帝南巡时多次与他相晤,并与他浅酌、深谈,天下徽商对他羡慕不已。

由盐而富者,不止马曰琯,许多徽商都是盐商,都是由此而累资数万的。明嘉靖、万历年间,朝野有一说,谓之盐策祭酒甲天下,说的是徽商在扬州开办盐业,很快囊囤数十万,而且,资质好,信誉度高。公元1617年,明朱翊钧政府推行新政,编制盐商纲册,未入册者不准进入盐场。而徽州盐商大多入册,受到中央政府的庇护后,水到渠成便迈入鼎盛期了,从收购食盐,到运输食盐,再到销售食盐,各环节都由徽州盐商掌控。清乾隆帝时,盐业八总商并雄两淮,歙县籍总商占了一半。可见,徽州盐商成为群伦领袖,是业界的众望。江春,也是歙县人,客居扬州,便列八大总商之首,深得乾隆帝的器重,被赐布政使、戴孔雀翎,史谓以布衣上交天子。

明清时,徽州土产布匹,便有布商带到江浙沪去卖。其间,获取了另外的信息:江浙沪一带产棉,加之纺织技术先进,棉纺织品多,有衣被天下之美誉。当然,这种景象得益于一个女人,其名黄道婆。从宋末至元初,她便广传纺织技术,被后世尊称布业始祖。对江浙沪纺织品的市场前景,徽州布商很看好。于是,便落户辟铺,做起了布商。自明光宗始,江浙沪大小城镇布商如林,尤以操徽州口音者为多。另外,从植棉、采棉,到纺织、运输,再到终端销售,徽商全程打理,无一遗漏。尤其在苏州,阊门、寒山寺,与枫桥旁,布铺聚汇。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建这座古城,多出于军事、政治的考虑,未曾预料苏州城未来的繁华。宋时,苏州有了一种织锦,名曰苏州宋锦。于是,丝绸之城便闻名遐迩了。于是,苏州街头声音最洪亮者,当数徽州布商了。  

由于多山,少地,徽州的肚子少有饱的感受。于是,徽州的舌尖朝向了长江三角洲,那里是鱼米之乡,粮食富贵。最初,是从那里购进,喂养贫血的徽州,暂缓了一下无米之炊窘景。不日,徽州还是饥饿的。于是,徽州人便寄居江浙,与当地人种植粮食作物,除吃饱肚子外,大脑也得到了营养,灵机一动,长住江浙,种粮、贩粮,将粮食长途运往徽州,让留守的乡亲有饭吃。另外,就地做起了粮商,逐渐坐大了。

徽州少粮,却产名茶。自宋元始,徽州民间便流行一种贸易活动,叫以茶换米。至明清时,徽民便将茶运往徽州之外的地方贩卖。不久,徽州茶商纵横大半个中国,汉口、南昌、九江、上海、重庆、成都、广州、福州等地,都弥漫着徽茶的气息。明末,有位徽州茶商,名汪伯龄。他坐船由歙县出发,经长江,至四川雅安。当时,央府正兴榷茶。榷茶,源于唐,兴于宋,明也承祧。榷茶之榷,含有垄断、专卖之义。汪伯龄正因榷茶雅安,成了一方巨富。二三十年之后,汪伯龄的歙县同乡李遴,也入川营茶,并成为了茶商会长。同时,徽州茶商也向北望,腿向北走。于是,北方也飘起了徽茶之香。明长城有道居庸关,位于太行余脉军都山地,歙县籍茶商许氏便北上居庸关,开了茶店。清乾隆帝执政时,紫禁城便成了徽州茶商的盈利之都,徽茶商号有166家之多。

火树银花 水粉 52㎝x37㎝ 2024.jpg

水粉《火树银花》/陈铁虹



北京前门有座森泰茶庄,自清咸丰年间便有了知名度。据说,咸丰帝也喝过森泰茶庄的茶。这茶产于黄山北峰,香味浓厚,绵长,喝一口,唇舌浴香。森泰茶庄的创始人也是歙县人,名王子树。最初,他的定位是御茶,或贡品。不久,面向高端,继而面向大众了。门匾“森泰茶庄”,出自于清末翰林张海若之手。王子树还开了几家分店:和泰茶庄,居安定门大街;利泰茶庄,居前门大街;广泰茶庄,居崇文门外小市口;万泰茶庄,居京西。王子树了得!

徽州以贾代耕,始于宋元,尤其到了明清更是这样。比以贾代耕更早的是,好诗书,好儒学,于隋唐便如云蒸、霞蔚了。徽州文风昌盛,贾而好儒,是家业隆起的支点。徽商贾而好儒有三种情况:一是先儒后贾,二是边贾边儒,三是先贾后儒。无论哪种情况,都是贾儒互通,没有“偏科”。所以,徽商多有儒者气象。

徽州树木多,书院、私塾也多。徽商外出赚钱之后,都有一个习惯,资助家乡办学,或接济贫困子弟学儒,名曰以商振儒,或曰以儒再商。清高宗时,徽州出了一个亦商亦儒的大家,名戴震。戴震之父行商,戴震随之漂泊,一边商旅,一边习儒,一边沿途讲学,一边应考,便有了广博的学识、见识。后,由乾隆帝赐同进士出身,授《四库全书》纂修官。戴震自成一代儒者,也培养了许多的儒商。

至于说徽商何以好儒,大概有三:完善品格,为其一;间接吸收业商的智慧,为其二; 儒为索名,贾为取利,为其三。隋启科举,唐宋更兴。徽商大多知道,读书才是正道。再富,不过为富,不能言贵。贵者,地位高。徽州多牌坊,牌坊表彰的是名宦、科第、忠孝节义者,封建色彩重,但荣誉崇高,如牌坊的巍峨。徽商也想逝后,凝固成一座牌坊。

1745619425518803.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友国,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总编辑,《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主编。南京审计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著名作家,已在《长江文艺》《作家》《安徽文学》》《《延河》《创作与评论》《山东文学》《北方文学》《奔流》《鸭绿江》《当代小说芳草》《都市》《时代文学》《特区文学》《中华散文》等纯文学期刊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230多万字,出版短篇小说集《心难眠》、长篇历史文化随笔《铁规铜宗》等5部,撰写《古人类化石探秘》等16部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曾获《安徽文学》年度奖、蒲松龄散文奖、蔡文姬散文奖、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奖、全国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提名奖、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奖等,并入选《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