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悦民近照
人物名片:徐悦民,1952年出生于上海,武汉市地书协会会长。1988年获国家文化部、广电部联合颁发的书法二等奖(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989年在武汉举办个人书法展,1992年论文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92”全国怀素草行书研讨会》,1995年书法作品入选全国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览,2001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书法”类指导工作一等奖,2002年获国家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 (政府最高奖)。
悦民先生的为人和书法我是很推崇的。
一直想写点文字记录这些欢喜和感觉,奈何时光匆忙。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环境里难得清静下来,纷繁复杂,五色迷目,五音乱耳,难免辜负了时光和文字,心中时常惴惴,不吐不快。
之所以赘述上面一段文字,主要是因为觉得不宁静似乎无法评论悦民先生的笔墨神韵。本来就词囊空乏,若无宁静,便更难着笔了。悦民先生的书法可以带人进入一种静谧而舒展的冥想空间,平静的湖面上美丽的睡莲清纯的开放,一种带着梵香的微风轻轻吹开了观赏者的记忆和心灵,爱的乐感和美的体验就在我们身边,一直都在。
静雅恬适,闲散通禅是细读悦民先生的作品对我最深刻最直观的印象。这便是悦民先生的魅力。其人其书清淡隽永,余味绵绵。致虚和,守静笃,这老子一脉的清淡虚空之哲学原念,自悦民先生的书法作品中汩汩流出,可谓大道一条直通天,利己度人。故我一直刻板的认为,细读徐悦民,体悟八个字:静雅恬适,闲散通禅。也许并不够全面,但最为引人。
静雅恬适说的是悦民先生的创作技法和书法风格,而闲散通禅则是指悦民先生的涵养修为和灵性体悟。两者互为基础又互为提高,最终互相融合,不分彼此之后,才有了现在悦民先生的书法,也才使书法有了悦民先生。这于悦民先生是一大幸事,是值得赞美和学习的。
静雅二字出自于悦民先生扎实的基本功。在习帖读字方面悦民先生是下了苦功的。从其书法中我们可以读出“二王”和诸前贤法帖的影子。在人生的岁月里,我们可爱的悦民先生用青春的寂寞写亮了黎明的太阳。仅凭一笔一墨一热血,写走了酷暑严寒,写深了对前贤和今人的膜拜。耐得住寂寞,静得住浮躁。能走进前人法帖雅典之美,又能走出自己雅致之风,悦民先生之艰辛和探索,可见一斑。
恬适更是悦民先生的一种书风。笔墨线条的甜意,似乎很是容易达到,一般的书画匠人多可得之。因为其本身是一种技术而非艺术。恬之一境,多数作书者似乎穷其一生也难以得其门路。其不仅要求笔墨技法,更要求心手一致,气韵合流,非有大善之结构布局,非有气神相驭之着墨,非有意神相融之枯实,而不能得。悦民先生的恬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临界状态,处于技巧和经验之间合适的一块兴奋点。怒放却并不张扬,似在古城墙一角独自绽放的蔷薇,不争不失,一任天机流泻。
闲散乃悦民先生在构造书法构图美感和空间方位处置的一种独具自身特色的创作艺术。闲散而不偏颇,支离并不破碎。整个画面气场是均衡通畅的。流华自在,凝神聚气。闲之深意,散之结法,悦民先生已体悟大成。其闲散的构图布局是在其生活感悟和技艺实践的基础上杂糅了章草的范例和行书的法度,似乎还有一点流行书风的味道。这种闲散是悦民先生属于其自身的良艺,文字不可尽言之。
通禅之境是大多数书法家的希冀所在,更是一个书家涵养素质和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通禅则必晓之文理。没有底蕴和文化积淀是不能找到路径的,这种境界要求文化的滋养。诸如弘一大师,林散之先生等在此一境堪为近代之典范。悦民先生书有禅味,常给人欢愉达观之趣,已是常人难达之境。惜禅意未浓,个人认为通禅之境在于出禅,可细分为三个阶段:入禅,通禅,出禅。悦民先生已得之法门,深信其必能闲庭信步,终有大成。
悦民先生的为人和书法我是很推崇的。经常会在一些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场合有缘读到悦民先生的作品,总能给我启发和教益。其实,我与悦民先生仅是今年在青山匆匆只晤一面,交往并不频繁,甚至可以说是几无往来。写下这些文字是因为悦民先生用他的书法和为人感动了我。因为书法,我觉得我有机会走近了徐悦民先生,也因为书法我写下了上面的文字。请诸方家道长斧正之。
清风朗月,夜深读书。端一杯春茶,拂去浮躁,读一遍悦民,清静恬雅。公子,听一盏琴声;小姐,绣半截锦帕。书法是一件乐事,悦民便是一段佳话。
我是怀着平静和感恩的心写就上面的文字的,在这人间的四月天。
感谢悦民先生。祝福悦民先生。
作者简介:姜一华,武汉市知名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