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林:获中国金奖之后再深造

人物名片:杨海林,湖北人,出生于19582月,自幼酷爱绘画,毕业于湖北美院,师从著名画家钟鸣教授。现任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级骨干教师、艺品万家签约艺术家。中央、浙江、江西、青海、湖北等省、市电视台曾进行过专访报道,并有多幅作品被拍卖,部分作品被青海书画院、江西上饶师范学院等多家艺术馆收藏。

jpg近照.jpg

杨海林近照 

200710月,杨海林的长卷剪纸《迎亲图》(28000×50获中国第八届艺术节剪纸金奖而在此之前,他的工笔重彩《水乡竞技图》(120×120)于2005年9月入选“第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协会代表大会美术特展”及多幅重彩入选湖北省文化厅、省美协举办的作品展。

这对于拥有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级骨干教师、签约画家等众多头衔的他来说,凭着这个资本,足可以在一座小城办班创收、过着丰厚优雅的生活。但杨海林却选择了继续当苦行僧,向艺术高峰再度发起冲锋。

不懈奋斗史

杨海林过去画工笔重彩,钟情表现家乡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创作中,他不循定规,广揽博取。使自己作品能够基于传统,赋予创新,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品有景有情有意,清新感人。湖北美院原副院长、教授,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工笔画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孟昕看后深感震惊,说这样的题材、这样的创作,我还没见过。然后一连串地发问,你现在在干什么?你参加过哪些美展、获过怎样的奖?卖出过多少,价位如何?杨海林说,参加过几次展,也没卖什么钱。我现在是县城里的一位初中教师。他感叹地说,可惜,可惜!你如果早出来,你早就能成功。今后想发展可以找我。但杨海林没往这方面想,仍然扑在自己教学的岗位上。

.jpg重彩1.jpg

 

.jpg重彩2.jpg

198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碰到了鄂州市剪纸学会会长黄云山,并受他的影响,把江汉平原的民俗“嫁姑娘”剪成了剪纸。刚开始只有3米长,后来因不断积累生活,增加了“迎亲”、“上花轿”等故事情节,增加到了8米,人物由起初的几十人增加到500多人,其长度之长、人物之多民俗内容之丰富,国内还没有这样的作品1988年,监利县书画作品进省展,他的《迎亲图》也在其中,湖北美院的教授、研究生导师张朗看过后,问他是哪个美院毕业的?杨海林并没有点头,而是问您是怎么知道的?张教授说这样的剪纸,一般剪纸艺人是剪不出来的。

jpg剪纸1.jpg

 

.jpg剪纸2.jpg

对杨海林的剪纸和工笔重彩,一些评论家都是赞赏有加。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池瑜这样评价:杨海林的《迎亲图》,具有丰富的荆楚民俗内容,是当代长卷剪纸的宏篇佳作,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重彩画,遵循传统,却不循规蹈矩,画家通过色彩的运用,来表达所创作绘画作品的感受、情绪和心境,色彩表现强张力大。

全国著名画家、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钟孺乾教授说:无论是杨海林的重彩,还是他的剪纸都来自民间,可又和传统不一样;他的作品既有现代感、又超出了现代设计,他依据生活,把传统美术自然转化成现代绘画形式,这在我国当前美术发展到现阶段都具有典型意义。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迎亲图》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固有特色,大显珍贵。

杨海林尽管在工笔重彩、剪纸方面取得的成绩突出,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知识与所从事的艺术不相匹配,因而两次入湖北美术学院就读,2002年本科毕业。

本科毕业后,武汉、荆州、义乌、海南、云南的学校慕他的名,想调他去任教。他却没借机会走人,而是婉拒了人家的好意,说都是培养学生,在哪都一样。因此,仍迷恋于自己所教的学生,并对自己的艺术孜孜以求。所以,一些人称他为画坛“痴人”、“傻子”。

拜师求真知 

年,在外人看来,杨海林做了一件更傻的事。年近6旬的他,教书育人40余年,竟然当着100多客人的面,去拜一个比自己小几岁的人为师体现的是他拜师的诚意。

别人为什么说他傻呢?

杨海林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妻子系县某医院的副主任医生、科主任,女儿现就职于上海一家中外合资的“服装企划”公司。杨海林系高级教师,拿最高档的正教授工资。以杨海林的艺术资本,他完全可以在他所在的小县城谈笑风月、优哉游哉地生活。而他却放弃了享受,跑到江城武汉拜著名画家钟鸣教授为师。

jpg画室+1.jpg

他是艺品万家的签约画家。画院看中了他的艺术造诣,表示他的画有多少收多少。而他没有受经济所诱惑,给画院画画,只是每月按签约合同完成十幅四尺斗方,然后就钻进画室学习新的艺术。

当别人问杨海林,你是儿不能大、还是女不能大?你以为你还年轻,拜师学艺那是年轻伢儿的事,当徒弟就是做小媳妇,你能受得了那份苦?

杨海林说,我主要是寻梦。你要在艺术上有更大的造诣,你就必须重新学习。我那点本事,在别人看来行,但我自己认为与那些大画家相比还相差十万八千里。只有虚心向他们学习,取到真经,自己才能立地成“佛”。况且我所拜的老师是著名画家钟鸣教授,他的艺术造诣很深。我想师从钟教授之后,今后将剪纸《迎亲图》用国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至于拜师之苦,大家也说得对。那就是要当“小媳妇”。常言说,十年的媳妇熬成婆,为了艺术,我乐于吃这份苦。

古往今来,当学徒的都是“出钱买罪受”,杨海林也得遵守这条铁规。

jpg忙.jpg+1.jpg

他必须每天早7时到工作室。从这刻开始,杨海林一直在画室工作到晚上10点,或绘画、或练习书法,或研习理论。饿了,吃几个馒头或叫外卖。作为弟子,他还必须随时听召,钟教授系湖北省工笔重彩学会的领导,学会有些事情常常要交给杨海林去办,他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做到随办随结;师傅家里有什么事,只要老师委托,杨海林力争把事情办得圆圆满满。

今年开年以后,杨海林报名参加了湖北省国画院举办首届人物画理论与实践班,学习人物画,同时跟张导羲教授学岩彩。画国画,必须要有笔墨功夫。这方面他过去忽略了,现在他必须拼命把逝去的本赶回来……

杨海林十分感激钟鸣教授在湖北美院给他提供绘画空间。所以,他常常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艺术上有所突破,否则,对不住包括钟鸣教授在内的一些老师和前辈们的教诲。

创新无止境

渔家姑娘船头点火做饭。红红的火苗映红了脸庞,她的脸上洋溢着喜悦。月光洒下来,映着远近的山水,照着船尾张挂着的渔网,驻足在船浆上悠闲地闭着眼睛的鸬鹚。这是一幅以人物为主体,山水为衬景,色彩简洁淡雅的江南水乡早起早行的渔人图,画名取名为《清风明月伴我行》

.jpg水上屋下渔船.jpg

 

jpg渔船表现儿童.jpg

 

.jpg月光下的渔船.jpg

 

jpg芦苇渔船.jpg

锚抛下了,浆停下了。渔人将舱室里的盖板打开,水花四溅,鱼儿们跳跃个不停,这是渔人们一天辛劳的收获;小孩将手指含在嘴里,骨碌骨碌的小眼珠转个不停,看着满舱的鱼儿;远处捕鱼的船只点点归来,山水相映成趣。虚实相生中,传递着江南情韵。水乡风光,如梦如幻。《在水一方》的酣畅笔墨把渔人一天的生活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是杨海林近年来主笔的山水画中的幅。

他的这些山水画被收藏界称为人物山水画,被多个地方收藏并拍卖;他所签约的艺品万家公司表示,杨海林的画有多少收多少。

杨海林画山水为什么选择画渔船?并且让山水、房屋、鸟兽、人物、树木、桥梁、亭台楼阁烘托渔船?

40多年间,杨海林在从事剪纸、工笔重彩、油画、人物的创作上,曾认真研究过书画理论,并在实践上颇有心得。因此,他站在一定的理论及艺术高度,经过综合判断,选择了以家乡的渔船为主题。而古往今来,用山水、房屋、鸟兽、人物、树木、桥梁、亭台楼阁烘托渔船的画家较少,偶尔只画几幅。如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画过一些渔船,而且都是江南水乡的渔船,但更多的是其它山水画。

渔船,长江的上游四川、重庆、宜昌,下游的武汉、江西、江苏、上海,还有黄河、沿海地区都有渔船,可以这样说,凡有河流、湖泊的地方都有渔船。但各地的渔船造型不同,道具各异。而自己家乡的渔船又独具特色。因此,家乡的民风民俗、地理环境,千百年来形成的具有楚文化特色的人文史观,成了他取之不尽、创新不止的动力源泉。

船者,有传承、渡船之意,更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之哲理,劈波斩浪勇者之无畏……近两年来,杨海林放弃剪纸和重彩,转入水墨。他注重深入生活,捕捉渔民当下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研究传统水墨传承,追求笔墨语言的创新及艺术形式的突破。

.jpg扇面1.jpg

 

jpg扇2.jpg

在创作风格上,杨海林的作品与传统山水画有着明显的区别,他积极主动的跳出传统审美视野,跳出造物局限的模式化,在水墨实验中完成了由传统特征,向现代审美的拓进与演变。他通过画渔船,把人的肢体语言、服饰、道具等家乡渔民们的生产生活、爱情、事业、休闲在渔船中突现出来,这些作品,因为来自于生活,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有强烈的时代感,充满了正能量,所以,不仅受到了业界的好评,也引起了观众对这种清净及人与自然活谐生活的共鸣。

我们期待杨海林鼓满人生的风帆,高歌猛进,创造出更多的艺术佳作!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