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连载· 《雪云顶上》第九章1、2、3

大美绿图片.jpg+.jpg

 

雪岩顶.jpg

 

编者按:长篇小说《雪云顶上》描写的是大江局工作队前往雪云顶村开展扶贫攻坚的故事,为打造精品,该小说前后修改了28稿。面对重重困难,作者塑造了扶贫工作队员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事业来做的整体群像。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口语、歇后语精彩纷呈;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人物个性突出,形象栩栩如生。这虽是一部小说,也可以当作精准扶贫的蓝本来读。本网特予以连载,以飨读者。

求真务实  扶智培训皆欢喜

爬坡越坎  走村入户险丧命

1

工作有条不紊,俨然已成农村基层工作者模样。

谭海青对志明和向群说:我想到一件事,可不知怎样向你们说。

什么事?

驻村很辛苦。一年后,你们是否申请回原单位。换新的队员来。

他们俩感到驻村一年就申请回单位不尽兴也不体面。能在全国脱贫攻坚中多作贡献才更有意义。

志明说:回去,这我倒是想过,一年工作刚熟悉,哪能就离开哟,那样会留下遗憾的,也对不起自己扶贫工作队员的身份。

向群耸耸肩,鼓着掌说:谭书记,不是说雪云顶不脱贫,我们不脱钩吗?怎么赶我们走呢

谭海青听向群这么一说,立刻回应道:你们俩个真是好样的,只是怕你们太辛苦啦。

贫困户黄友国上月贷款买了十几头牛,谭海青很是牵挂,这可是村里培植的第一家养殖大户,他邀向群一同去看看。

他们走过了一段坑坑洼洼的小路,穿过一大片杂灌林,又沿着斜坡向林子里走去。

向群钻进林子,跳到沟边,在树林草丛里行走,对青草和杂灌都十分关注,哪种适合牛吃,哪种适合羊吃都十分在行。

谭海青从头到脚将向群打量一番,说道:跨界高工,你的一切关注都目的明显。

向群眨了两下眼,转身摘几棵酸梅放在嘴里,又给谭海青递了几颗。

不仅有扶贫的重任,还有山野的乐趣。向群梦幻般地答所非问。

他这里喝一口泉水,那里摘几个坚果,有时抬头看着树梢,有时侧耳倾听远处的鸟鸣。对各种青草都研究一番,由于心情极好,感觉路比平时短了一倍。现在,他只有一个念头,做一个传统养殖技术的行家里手,帮助村民搞好养殖业。

太阳晒着他们的脸庞,一切都沉醉在大自然的美妙之中。他们似呼听到了歌声,还有牛铃的响声。于是寻着声音而去。

正巧,黄友国的老婆刘大姐在山里放牛。她右手拿着鞭子高高举起,啪啪地甩得直响。同时还使出全身的劲儿唱着歌儿:

挨姐坐来对姐说,没有鞋穿打赤脚。

早不说来迟不说,粗布鞋子要几多。

凉风挠挠好做鞋,可惜未带鞋样来。

哥哥请把脚撬起,比着做来比着裁。

这唱调,硬是把情歌唱成了《今天是个好日子》一样令人神清气爽,再混合着牛羊的叫声,引得牛儿侧耳朵细听,好似山野里一场音乐盛会。

刘大姐不唱歌时,就划算养殖帐,用以驱逐寂寞。年底卖八头牛,先把小额信贷还了再说。欠着银行的贷款,刘大姐心里急呀。

牛娃子,你们争点气吧,谭书记正在帮我们搞养殖专业合作社,你们不肯长就对不起人喔,又怎么还得起贷款呢。刘大姐扫视着牛群,跟离得最近的那条牛乐呵呵的谈心。

她好像一个充满希望的人在表白自己的美好向往,又好像是慈爱的母亲让调皮的儿子给自己争光。

2

她和牛儿对话的时候,谭海青和向群就来到她的身后。

刘大姐,早啊。

谭书记,向同志这么早,还吓我一跳呢,林子里人影都没得一个,你不担心野猪啊。

我们是寻着歌声和铃声过来的,你一个女同志都不怕野猪,我们两个大男人还怕什么啊。谭海青笑着说。

谭海青告诉她,专业合作社办证的事已基本办好,正在起草专业合作社的制度。

一切都听谭书记安排。

向群的目光落在一头母牛身上。

端详了一会儿,他飞步冲上那架一丈多高的斜坡。

接近牛的时候,他轻轻摸牛的毛,摸牛肚子还有它的腿和头,又围着它转了一圈儿。

他回到小路边对刘大姐说:你的牛要驱虫了,这段时间要彻底清除牛身上的寄生虫,这些寄生虫繁殖性强,严重影响牛的健康。以后,每年秋季都要给牛驱虫。胃肠道、肺线虫与疥螨驱治,主要选用丙硫苯眯唑灌服,虫克星针剂皮下注射,或用粉剂灌服。

刘大姐听得入神,她用惊讶的眼光瞧着他,敬佩万端。

向群耐心地教给她养殖技术,清亮的声音一直在她的耳中,并一字不漏地记在心里。

同志,你是学畜牧的吗?

不是,是学航海的。

专门为了帮扶我们养殖户才学的?

啊!真了不起。刘大姐惊叹地说。

谭海青也感慨万端,他要重新认识向群。仔细地观察,本能地留意,从一种熟悉到另一种熟悉,为帮扶养殖户,知道向群在苦学畜牧兽医,没想到已如此专业。

向群看村民养殖缺乏技术,便开始推崇科学养殖,不停地学习,对养殖业深入钻研。

他说,科学地帮扶贫困户,让贫困户终身受益,会有一种被需要的幸福感。

刘大姐高兴地说,有了同志,以后牛有个什么病,就不用再跑几十里路找兽医了。

有事找我没问题。向群道。

谭海青鼓励向群道:从精神上,科技上和物质上帮扶贫困户,这是最高标准的帮扶。

我们共同努力,勇创卓越。向群的回答带着慢慢的自信。

这时,一位白胡子老汉从这儿路过,他是本村的非贫困户,也加入谈话之中,他说也打算养牛。

他跟志明谈得很投缘。

谭海青心里说,没记错的话,老人已七十有五,从四川搬迁过来。难道还准备在养殖上大干一场吗?

他问:您的身体吃得消吗?

老人用四川口音回答说:吃得消。又用比较诙谐的语气唱道:

太阳出来啰喂,喜洋洋啰哟……

又是一阵大笑。

他开心地说:向同志,技术上我全靠你啦。

没得问题,您需要的时候随时喊我呀。

在建立起这个约定后,白胡子老汉十分高兴。

大家各自离开。刘大姐继续放歌:

郎在高山放牛来,妹妹下河洗菜苔。问妹洗菜搞么子?要接哥哥把秧栽。

大姐一唱,牛儿都竖起耳朵。能把情歌唱成对牛的吆喝,也只有刘大姐了。

向群走路脚下生风,这儿看看那儿瞧瞧。

谭海青笑着说:你今天快乐得象一只飞鸟儿。

向群笑着深深地呼气吸气。天然氧吧,我要做个深呼吸,谭书记,你呢?

谭海青看着清澄而蔚蓝的天空,也配合着在微风里做着深呼吸,算是对向群的回答。

这个晚上,谭海青怎么也睡不着,他陷入沉思,整晚都在断断续续地想着一件事,产业发展技术培训,养殖和种植。这是白胡子和刘大姐对养殖技术的需求启发了他的思路。

想来想去,他觉得培训是当务之急。

3

这天早上,三个人愉快地交谈:

为扩大养殖规模,实现科学养殖,计划组织一次养殖培训。

他们达成共识,发展产业必须谨慎,既从思想上帮扶,又要抓技术培训。

于是把村书记和秀娃儿通知过来,定个计划,作出决定。

王贤江还没有进门,就大声说:

开展这种培训好得很哦。

谭海青、志明和向群都站起来迎接王贤江和秀娃儿。

秀娃儿迈进会议室,走到那张老掉牙的办公桌旁,放下包包并将手放在上面,用一种感恩的温和语调说:太好了,真是太好了,我能做些什么?

给参加培训的人准备茶水和馒头,怎么样?

五个人在简陋的会议室里,研究确定办培训班,地点就在黄友国那儿。虽然远点儿,但可现场示范。

大家都认为办培训对产业发展有促进作用,通过培训让村民掌握技术,又提高自主脱贫意识,那真叫圆满。

秀娃儿露出一种希望的微笑。她说,我呀,虽是个农民,但最尊重知识和智慧。

向群边鼓掌边模仿秀娃儿的神态和声音,样子十分滑稽让人发笑。

谭海青,志明和王贤江眼泪都笑了出来。秀娃儿自己也笑得前仰后合。

谭海青开心笑起来时,眼角纹就略微深些。他在本子上记录着今天讨论的内容,接着说:我明天去联系乡里人社中心,他们有培训项目,可以给参加培训的村民发培训费。

志明惊诧地问,参加培训的村民有补贴?

是的。

多少?

壹佰元。

听到这儿,向群随即又鼓掌

谭海青做事沉稳果断,有条不紊,他让向群准备培训讲课资料,力求让村民听得懂记得住。志明全权负责会场准备。秀娃儿则作为村民代表发言,倡导村民自强自力。其他培训事宜待与乡人社中心联系后定夺。

大家都回答说:没问题,照办。

随后,五个人各负其责,按各自包组情况,挨家挨户通知,不在家的请人代信。

秀娃儿要作村民代表发言,她选了几个典型事例,有等靠要的反面教材,更有勤劳致富的正面教材。

打了几个夜工,她隐约感到,自己摸到一点思路了。不过这些东西,若象平时聊天扯白一样说,那会是头头是道,但要在会上发言,就有些为难了。

她并没有写成文稿,觉得那样太麻烦。她把自己要说的内容一遍遍在心里练习,白天黑夜不间断地准备了几天。

接着,她让秀姐夫和公公当村民,自己站在客厅里发言,第一遍,她两手汗津津的,额头也有细汗,太阳穴跳得比平时快。

算了,今天有点紧张,秀娃儿感觉底气不足。

下一遍肯定不会这样。秀姐夫让她多试几遍,还给她指点了一些听起来不顺口的地方。

于是她又练习两遍。

到第三遍时,就跟平时扯白聊天一样自如了。

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天空蓝蓝的,没得一点儿浮云,空气显得特别湿润而清凉。村民兴高采烈,男女老少相邀而来。

这真是太划算了,学技术还发钱,比开会强多了。

村民知道有壹百元的补贴,开心地大声地唱着:钱钱钱把心戳,自挣自花真快乐……

认为自己七十五岁还很年轻的白胡子也高兴地来了,他为实现致富梦想学技术,虽然知道六十岁以上的人参加培训没有那一百元钱,但他认为学技术比一百元更重要。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