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连载•《雪云顶上》第十五章1、2

十五 

循循善诱  懒汉开窍兴产业 

丝丝入扣  督导暗访查实情

编者按:长篇小说《雪云顶上》描写的是大江局工作队前往雪云顶村开展扶贫攻坚的故事,为打造精品,该小说前后修改了28稿。面对重重困难,作者塑造了扶贫工作队员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事业来做的整体群像。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口语、歇后语精彩纷呈;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人物个性突出,形象栩栩如生。这虽是一部小说,也可以当作精准扶贫的蓝本来读。本网特予以连载,以飨读者。

大美绿图片.jpg+.jpg

 

雪岩顶.jpg

 

1

一场青脆李果园冬季管理培训正在进行。全村100多村民在田间现场学习。

枝条若杂乱伸张互相纠缠,会影响果树开花、长叶和结果,必须及时进行修剪。

卡嚓!卡嚓!跨界高工向群拿起大枝剪,准确地将李子树的老枝条和多余的枝条剪除。

他边剪枝边给村民讲课:李树修剪方法,主要有:短截、疏剪、缩剪和缓放几种方式。适量短截或缩剪长果枝,可提高坐果率;疏剪从基部疏除枝条,缩剪对长势变弱的多年生枝进行回缩,有利于营养集中供应,促进弱树更新复壮;缓放对部分1年生枝,不进行任何修剪,任其自然生长,可缓放树体长势,利于花芽分化。

真是讲得好,我们听得懂,记得住。这是村民的惊呼。

志明拿着相机,寻找最佳角度拍照,外加搞好安全。

秀娃儿服务周到,送水,送杯子。林多多兴致浓厚,没完没了地问这问那,俨然想做一个土专家。

王贤江也没闲着,他拿着喇叭维护秩序。

村民谈论着发展果树的独到见解。大家从乡风文明建设中学来许多规矩,在这种场合说起话来,都显得合乎时尚的文雅。

吴老抛也在现场剪了几株,他感觉自己就是名土专家,一种自豪感悄悄袭上心头。他感到有双眼睛盯着他,是不是自己刚才修剪不正确?扭头一看,是谭书记鼓励的眼神。

吴老抛雄赳赳的,清一清嗓子,粗声大气地说,老哥,你要来哟,我虽然还没有正式脱贫,但思想上已完全脱贫!

吴老抛发展的枸杞和贝母共有十多亩,烤烟十多亩。这在村里引起很大反响。

他凭什么发展起这么多产业呢?他哪有这么多本钱?这边,李来才和几个光棍儿觉得好奇。

今天一早,李来才起床后,就去喊陈强东和张大转。说要到吴老抛家去,看他那么懒的人现在搞得这么起鼓子,发展的产业面抵过十几家,是不是工作队给他开后门,他一家搞到扶贫好政策。

吴老抛,近来气色不错呀!

也不是吹,一天栽苗子,种贝母,忙不过来。

你妈也姓谭,你和工作队谭书记是竹林里栽柏树----亲上加亲吧。

我们问哈你,是不是瞒着我们享受了什么新政策?你哪来这么多本钱啊?

几个人一进屋,你一句我一句。吴老抛根本没有答话的机会。

吴老抛的母亲谭词芝逗他们几个说,他搞到的新扶贫政策就是勤快两个字,哪象你们,几个懒人子。

李来才把木椅拖到吴老抛的母亲跟前,讨好地说,大舅妈,你莫一竹竿打一槽人,好歹我也是你侄儿子,就是问哈你们家搞了哪些扶贫项目。

贝母种子是谭书记帮忙赊的,枸杞苗是大江局提供的。老人回答说。

那工作队偏心,不给我们发苗子。陈强东说。

原来都是套路,我们不发展产业就不给我们发苗子,发了苗子我还可以卖。李来才感到不公平。

仿佛是为了寻找平衡,他们对曾经一伙的吴老抛所发展的产业,持疑惑的目光。

谭海青和向群到吴老抛家查看贝母管理情况,巧遇李来才几个在这里八卦猜测扶贫政策。

谭书记,我们看吴老抛搞得这么起劲,想学他,不知道有什么政策优惠没有?李来才抢先说话。

向群双手搭在李来才肩上,似笑非笑地说,搞什么花板眼儿?真的想搞直播吗?

哪里哟,向同志,我们是来取经的。李来才的脸红齐耳根。

谭海青问他们是不是有信心搞发展?

有信心。李来才一伙异口同声地回答。

谭海青觉得,此刻是帮扶李来才一伙思想脱贫的最有利时机。

他温和地说道,再给你们讲一下产业发展奖政策,这是你们最关心的。枸杞每亩奖补300元,贝母500元,养一头猪奖补300元,牛3000元,人平1000元奖补标准,户平不超过5000元。年终由乡扶贫办验收后统一兑现打到你们的一卡通上。按县的奖补标准,大江局也按标准配套。就是说,雪云顶的贫困户发展产业,可以得双倍奖补。

李来才不做声了,他的两个同伙也不做声。

这当儿,谭海青一改温和的笑容,瞪大眼睛,大声地对李来才一伙说,你们年纪青青,自己要努力,莫以为你们不脱贫,对工作队有什么影响,不脱贫吃苦的是你们自己,人嘛,要活得自尊。

李来才几个一阵沉默,面面相觑,不好意思地笑笑,说一定要努力发展产业,报答工作队的关心。

谭海青说,是党的政策好,你们能脱贫,就是对党对政府最好的感恩。

谭海青趁热打铁,这么好的政策,过了这村,就没这店。

立刻,李来才几个心灵上仿佛激起脱贫增收的浪花,脸上有了神采,李来才表态:

那是,那是,你们帮我们一时,帮不了我们一世,现在不把底子打好,今后过苦日子的还是我们自己。李来才说完这些,又笑着说:谭书记,向同志,你们太好了,真是没得说的。

回村委会的路上,天气暖暖的。谭海青对向群说,一味地迁就也不行,有时得严厉点儿,拿出真性情来,总的来说,帮什么都不如帮志气,扶什么都不如扶精神,只有扶起建房娶妻的志,脱贫致富就能成功。

向群说,完全赞同,重在志气,扶思想,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2

朝霞铺满大地。

谭海青心里更阳光宽敞。脱贫的脚步声声有力,那些因贫困而生的穷吵恶闹已渐渐远离。

志明说:谭书记英气勃发,只是头发白了一层,额上皱纹多了两条,眉间疲倦时有显现。

谭海青说:你以为我是一块泥呀,我是一块铁,经得住磨砺。

从前许多村民心中以贫困为荣光!如今,已逐渐被脱贫的希望替代,真是值得开心、值得付出的事。

当开心事铺天盖地来的时候,某些伤心事也会趁虚而入,甚至成双成对的造访。

一个长的夜晚,李明大哥在儿子病床前煎熬一夜,妻子希望送孩子到省医院去治疗。

拗不过妻子的要求。他想起谭海青说过,有困难找工作队,那就找工作队借些钱吧。

李大哥看了看沟清得直,草除得净的贝母和党参地,这才迈步往村委会走去,他忧郁的脸上被清晨的太阳温暖着。

他们家原本是村里的药材种植大户,无奈孩子的大病拖了整个家庭。

他翻了一道岭,爬了一段坡。他的背脊陡然一麻,浑身的细胞往下移,似乎被什么牵引着,他听见从自家屋里传出嚎哭。

这样丧子,是十分残忍的。他寸步不离地守护一个多月,刚离家不到半小时,病儿就没了最后一口气。

他们夫妻俩的伤心和嘈乱无法想象。

李大哥的孩子不行了…………喂!秀姐夫给谭海青打电话。

谭海青与工作队员到他们家时,秀娃儿夫妻俩,加上吴老抛和杨顶顶都在那儿忙碌着。

…………

他们夫妻孤怜怜地坐在电视机前,眼睛直勾勾地看着他们儿子的照片。李大哥泪流满面地说,花了近二十万元也没能挽救他的生命,欠了一身债。

谭海青对他们夫妻俩进行心理疏导,并考虑将他们家纳入贫困户……

月亮姗姗来迟,高高地挂在树梢上,山雀安静地呆在窝里酣眠。深夜的屋外,不时有各种树叶的沙沙声和远处传来的狗吠声。

接下来李大哥他日子过得怎么样?真是一言难尽!

李明在田里栽李子树时,眼睛偏偏被拇指粗的树枝戳伤,加之流泪过多,需到省医院治疗,光手术费要3万多元。本来就欠几万块钱,哪有这笔钱呢?这只能抓头皮了。

他来到村委会,心中想:怎好意思再给工作队添麻烦。

他强忍着忧愁在心中嘀咕:这日子咋这样难熬!

这时他眼睛又疼得厉害,只好停下脚步,待猛烈的疼痛过去,再继续往回走。

在窗户内,志明叫住了他:李大哥你来了怎么不上楼,有什么事吗?

李大哥答:没什么事,随便走走。

志明看他眼睛红肿,问:你眼睛怎么啦?

李大哥鼓足勇气讲起眼睛受伤的经过和做手术需要的费用。抹一把眼泪道:不怕你笑话,我又遇到困难,便到这儿来……碰碰运气,可是,真不好意思。

请上来,我马上给谭书记汇报,志明有底气地说。

志明把李大哥请上楼。谭海青过细察看他那红肿的眼睛,不由

抽了口凉气:真糟糕,需尽早治疗!

他思忖着这事该怎么办,灵光一闪,有办法了,依靠组织,找大江局。

给领导汇报后,果然一路绿灯,他兴奋得睡不着,半夜与李大哥通电话,报告这一好好消息。

大江局领导高度重视,发动职工自愿捐款。仅两天时间,职工们的红包一个接一个发到工作队微信里,志明比喻,这是一场盛大的红包雨。三万多元两天筹齐。

云顶山也为之感动!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