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沈万三最后的传说

——沈万山富可敌国轶事    

未命名图片.jpg 

沈万三画像


沈万三,被当今文化名人余秋雨誉为十四世纪的理财大师,是传说中的“民企教父”,还是元末明初中国江南的第一大富商,他的财富相当于当今的40个马云。600年来,他的行踪成了一个谜,野史中,他被描述成一个传奇的、半人半仙的神秘人物。600年后的今天他竟和贵州安顺天龙屯堡有了关系。

 

康熙初年,三王在云南叛乱,一个唱戏的演员写下了他在乱山宅中碰到沈万三的情景。

因为躲避战乱,这个扬州籍的旦角演员辗转从扬州来到贵州,中途与伴侣失散,忽然在乱山看到一个大宅院,于是投门借宿,此时,一位身着深色长袍、长须古貌的老人出来迎接,老人一听来人口音是江南人,说:“我和你是同乡,知道当年的沈万三否?我因服金丹而不死。”这是记载在清人笔记中的一个故事。

传奇终究是传奇,我们一行人在贵州安顺做文化旅行推广工作,终于有幸拜访了沈万三在天龙屯堡的最后家园也了解到了沈万三发迹到没落的历史故事。

对沈万三的记忆,南京人至今一看到中华门,便想到聚宝盆,由此而想起沈万三,沈万三已成为现代商业精神的一个符号。历史上记载他帮助明初政权修筑了城墙的三分之一,为了对朱元璋表其忠心,提出包养全国的军队。

微信图片_20210813104753.jpg

沈万三被充军到今天贵州的天龙屯堡


微信图片_20210813104821.jpg

天龙屯堡沈万山故居的入口


这下可犯了天子大忌,敢动皇帝的城墙?敢养皇帝的军队?谁知朱元璋大发雷霆,要将沈万三处死:一个平民百姓竟敢劳军,这不是要造反吗?幸亏马皇后劝阻:我听说法律只杀违法的,不杀不吉祥的。沈万三一介平民却富可敌国,是他自己不吉祥,这种人老天爷会降下灾祸,何必由陛下去杀呢?朱元璋这才免他一死,沈家的财产自然全部被查抄,据说光田地就有数千顷。可怜沈万三富甲一时,糊涂一世,最后被发配到了云南。

 

沈家真正的一败涂地是从洪武二十六年“蓝党”事件开始的。洪武二十五年懿文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成了合法的帝位继承人,朱元璋唯恐孙子太年轻,威望和经验都不足以驾驭天下,万一有“英雄”突起,他创建的大明帝国就可能落入他人之手,于是横下一条心,重开杀戒,把一切可能危及朱家王朝的潜在势力通通铲除。

什么是“蓝党”事件?实际上,洪武年间掀起的胡党、蓝党两案,朱元璋正是看准了左丞相胡惟庸、大将军蓝玉因职务所在,工作上联系的人多,趋炎附势者亦复不少,借此滥入人罪,诛杀潜在的异己势力。朱元璋既已撒开弥天大网,“胡党”之后仍有相当实力的武功集团和江浙富户就插翅难逃。将沈氏家族首先罗入“蓝党”有个最好的借口,就是抓住王行同蓝家与沈家都有密切关系大做文章。

洪武三十一年(1398),“学朱元璋像文坐胡蓝党祸,连万三曾孙德全六人,并顾氏一门同日凌迟”,这次沈万三女婿顾学文一家及沈家六口,近八十馀人全都被杀,没收田地,可谓是满门抄斩了。沈万三苦心经营的巨大家业,急剧地衰落了。号称江南第一豪富的周庄沈氏,由兴盛走向了衰落。

朱元璋一怒之下把沈万三流放云南。那时贵州未建省,安顺一带属云南版图,沈万三随30万大军屯兵天龙,从此安定下来度过了余生最后的时光。这是沈万三晚年在贵州安顺天龙屯堡落魄的桥段故事。

 

沈家曾富甲一时,江南一带乃有传诵。周庄沈万三由一介草民发展成江南巨富,所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至于沈万三发迹的原因,历来传说与记载甚多。当今流传的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微信图片_20210813104649.jpg

占据周庄三分之一的“万三蹄”店铺


一得乌鸦石与马蹄金说;二得聚宝盆说;三汾湖陆氏分财说;四躬耕致富说;五经商致富说。

沈万三究竟是如何致富的,一直是个谜。最具传奇色彩、也是流传最广泛的说法,当属“聚宝盆”一说。聚宝盆?呵呵,说白了,其实就是民间传说:沈万三的大部分收入居然是-捡来的!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元朝末年,朝纲不正,灾祸连连,中原大地烽火四起。

沈万三所在的江南,闹大旱,不长粮食,只剩荒草。荒草自然不能当饭吃,只能割了烧秸秆肥一肥枯槁的土地,为来年春种作准备。

但最终没挖出催熟剂,却挖出了一个铁盆。后来呢,沈万三儿媳妇洗脸的时候,不慎把一戒子掉进盆中,然后呢,越捞越多。

当然,传说一与传说二有很强的故事性,毕竟属于无稽之谈。但这些传说也告诉我们,沈万三发迹是带有神秘性和爆发性的,当地人们不了解致富的内幕,就产生了美丽的传说,也就是说沈万三发迹了主要是后面的三种说法。

任何事情总有个主次,那末后三种的说法中谁主谁次,就值得我们研究了。

据清章腾龙《贞丰拟乘》所载:“万三名富字仲荣,湖州南浔迁来,父祐以力田致富,后万三为汾湖陆德源治财人,陆知世将乱,以家赀裨沈,去为黄冠。”如上所述,我们知沈万三确实得到陆家的财产。我们再看一下洪武三十四年,刘三吾为沈万三之弟沈贵子即沈万三亲侄所作的《故处沈汉杰墓志铭》所载:“汉杰之先,吴杰人,家南浔,其大父祐徙苏长洲东蔡村,爱其水田膏沃,土俗忠仆,因家焉。人遂以所在污莱未田者归之,躬率子弟服劳其间,粪治有方,潴泄有法,由此起富。”墓志铭中的“长洲之东蔡村”就是“周庄东垞村”,即周庄红旗大队,现名东浜村。墓志铭,真实性较高,说明沈家确是躬耕起富。

问题是沈万三得了陆氏财产是否“富甲天下”?不可能。不然沈万三为什么还要在周庄买田买地?他早向大城市发展了。“躬耕致富”时,也不是“富甲天下”之时。“躬率子弟服劳其间,粪治有方,潴泄有法。”只能证明沈万三的父亲是一个有一定的农业技术的小地主。如果当时沈万三真的“富甲天下”,老东家还能亲自耕作?高贵的身价不允许他肩挑粪担了。所以“汾湖陆氏分财说”和“躬耕致富说”,只是沈万三的资本的原始积累,在周庄,他完成了发迹的“初级阶段”,真正达到“富甲天下”的顶峰,主要靠经商致富。

 

沈万三的经商是国内国外,双管齐下。国内他在京杭大运沿岸,开设了许多“沈万三商号”获取巨额利润,同时他又走上了海外贸易之路,更为他的财源锦上添花。

微信图片_20210813104627.jpg

沈万山在天龙屯堡睡过的床


沈万三的经商致富,也有益于当时的“人和、天时、地利”。

人和:沈万三的发迹,当然要靠他的集团的才能和勤奋。他有财有势,财大气粗,有一定的召唤力,正如当今所言,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加上他商海搏斗多年结识了一大批亲朋好友,为之服务。再借助于挚友姑苏王张士诚的权势,使他在国内外的商战之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滚滚财源,奔腾而至。

天时:沈万三经商的黄金时代应该在元朝。元朝的首领来自北方,对水路运输中的奥妙不熟悉,也不感兴趣。执政者只知道“重农轻商”而“轻税赋”。所以说当时的外贸政策比较“宽松”,以至于沈万三的船队能顺利地往返于东南亚,把江南的陶器、江西的瓷器、浙江的茶叶、西北的药材以及周庄的土特产咸菜苋运到海外。同时,买回了大量的珍珠、玛瑙、象牙、红木,赚取了巨额差价,迅速暴富起来。沈家号称“月下葡萄”的玛瑙酒壶、玉鸟笼、象牙席、犀牛杯等舶来品,都是他通番的见证。

微信图片_20210813104618.jpg

沈万三在天龙屯堡供奉的财神位


地利:周庄成为沈万三的发迹之地,与它的有利地形是分不开的,古代交通,主要是水路,也就是漕运。周庄就坐落在急水江畔。急水江西连白蚬江,可到姑苏,东通吴淞江,直达太仓,所以沈家船队可以在周庄急水江浩浩荡荡直达太仓刘家港。有的沿京杭大运河北上经商,有的向东南出海贸易。“沉舟侧畔千帆过”,周庄八景之一的“急水扬帆”,也许是对沈家船队的写照。

历史学家吴晗曾说过:“苏州周庄沈万三一家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所以说,“经商致富说”是沈万三“富甲天下”的主要原因。

老子曰:“福兮祸之所伏,”由于封建制度的局限性,巨富沈万三没有逃脱毁灭的命运。沈万三终于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充军云南,客死他乡,好在他的灵柩被悄然运回了周庄,为了怕明廷嗅出味道,故里的乡亲把他的棺木葬在银子浜的水底。乡人呼为水冢。

周庄是沈万三的发迹之地,也是他的安息之地,真可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沈万三生前知道:“生意场中乾坤大,聚宝盆里日月长。”但他始终不会想到,几百年以后,人们还在关注他、研究他。周庄的人们还为他修筑故居,重新修复了银子浜的水底墓——充分利用现在的天时、地利、人和,大力发展经济。

沈家曾富甲一时,江南一带乃在传诵。沈家人已不可寻。但沈家致富的理念却已传遍了华夏大地。

不要多想,真抓实干。如今中国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把国民总产值做到全球第二。而且汲取前人教训,行事低调不断发展,这才是国人要做的事情。

微信图片_20210813104729.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汤令,笔名令子,资深小学语文教师,语文学科带头人。青年时大量写诗歌,中年改写散文,近年主要写游记,作品见诸各地报刊和网站,以优美文笔吸引众多粉丝。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