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30岁左右的年轻患者股骨头坏死手术在协和医院顺利进行,术后恢复正常。这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
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股骨头坏死是不死人的癌症,这种疾病给患者带来了非常大的痛苦。
为了救死扶伤,省骨科学会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杨述华教授潜心研究几十年,在传承国外髓芯钻孔技术的基础上,创新了植入同种异体骨笼的办法,让患者重新回到健康人的行列,破解了“不死人的癌症”密码。鉴于杨述华教授所取得的成就,世界两次骨科论坛年会在武汉举办,杨述华两次都当选为大会主席。
杨述华教授还率先在湖北开展人工颈和腰椎间盘置换术、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等11项新技术;他还主编了《人工关节置换外科学》、《骨坏死学》等5部骨科方面的医学专著,洋洋百万言。
德国人在骨科方面很傲气。但欧洲骨科学会主席、柏林人哈斯来协和医院参观骨科临床手术和基础设施以及6个病区后,他自叹不如,说协和骨科比欧洲做得好。杨述华教授称他谦虚,他则说这是真的,一点也没有夸张。哈斯后来在欧洲讲学时,反复向其欧洲同行提及武汉协和医院骨科及杨述华教授,赞不绝口。
勇攀科学高峰
同种异体骨笼的研制成功,为股骨头坏死这一不死人的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这一技术不仅在国内首创,也获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这一创新成果的问世,凝聚了协和医院骨科主任杨述华教授数十年的心血和汗水。
杨述华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留校任教以后,就开始关注起股骨头坏死这一世界性的难题。
每当他看到病人拄着拐杖从他面前经过,那求助的眼神注视着身为骨科医生的他时,他心里就有一种震颤;特别是看到那些严重的股骨头坏死病人因得不到彻底治疗,而被迫肢残时,他内心就有一种深深的自责感,自己身为骨科医生,假如能让患者关节不再疼痛,而且又能活动自如,那才是一个称职的骨科医生。
1990年至1994年,杨述华到德国留学,就读于埃森大学。
德国在骨科领域及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技术方面,是世界领先的。四年的留学生活,让杨述华学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骨科治疗技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2000年,杨述华被任命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骨科主任,从此协和医院在骨科、同时在治疗股骨头坏死方面翻开了新的一页。
当时杨述华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继承传统的不开刀的保守疗法,还是另辟蹊径,大胆创新,走一条与世界骨科接轨的道路?
杨述华认为,随着当今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世界在骨科领域的发展,我们的传统保守疗法已不适应当前的形势,因此改革势在必行。为此他提出了自己改革的设想。他的改革倡议,得到了院领导和全体骨科员工的一致认同。
上任伊始,这个一直追求要做就做得最好的骨科教授,向股骨头坏死这一不死人的癌症发起了全面的科技攻关。
世界上传统的治疗股骨头坏死技术,就是髓心钻孔减压术,但在骨科界一直存在争议。一些患者尽管术后疼痛有所减轻,但股骨头塌陷加剧,因为此手术可使原本已经很脆弱的软骨下骨的支撑力进一步减弱,加速股骨头的塌陷。
为了彻底改变患者股骨头塌陷的状况,杨述华先是创新了一种金属的支撑架。虽然对塌陷区域有所缓解,然而术后却不能做磁共振检查,因为金属对磁共振造成了干扰;另外对下一步手术埋下了隐患。
杨述华教授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想到的依然是当上骨科医生后,那些患者求助的眼神,他作为骨科医生深深地自责,他又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科研攻关之路。
经过10余年的研究及大量的临床实践,杨述华在世界传统手术的基础上做出了一系列改进,主要是在髓心钻孔减压后,再植入同种异体骨笼。这一改进有如下优点:一是为坏死区域提供了支撑;二是在同种异体骨笼内填充松质骨或有骨诱导活性的骨材料,诱导新骨形成;三是为坏死区域的骨结构重建提供骨支撑材料。
这项新技术已获得国家专利,并成功治疗了一批股骨头坏死患者。
诞生多个湖北首例
2005年6月,协和医院成功为一名严重颈椎病患者成功实施了三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这在当时宛若一个重磅新闻炸响在荆楚大地。
首先,这个手术非常之难,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人病情加重甚至瘫痪;其次,类似手术,全国只做了一例,湖北在省级城市是率先破题。
做这个手术的不是别人,正是协和医院骨科主任杨述华。
这样的手术做不做?围绕着这一问题,协和医院骨科曾有过辩论。
不同意做的意见当时占了上风。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高风险的手术,如果不成功,不仅会损害杨教授的名声,同时对协和这个老牌医院的名声也有损伤,外人会误认为这么大的医院连这样的手术都做不好。
杨述华教授不这样认为,他觉得科学有险阻,只有探索才能闯过难关。如果顾及这、顾及那,科学就不能发展了。
他想起了一些科学巨匠和先驱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情操,如哥白尼、布鲁诺等;还想起了国家和协和医院为培养自己,花重金将自己送到德国埃森大学去学习,目的就是要自己学到更多的本领为人民服务。现在轮到自己探索科学前沿的问题,如果为了自己的名声和后果而放弃探索科学,放弃为病人服务,那岂不是辜负了国家和单位的培养?
因此杨述华义无反顾地承接了这台手术。他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经过一系列精确仔细的操作,成功地为患者实施了这台手术。历经回访观察等多个阶段,这一手术非常成功。
业界评价这一手术的成功,代表了颈椎病的治疗发展趋势。
近十年来,杨述华正是以这样一种勇于献身科学的精神,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因而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至今杨述华除了率先在湖北开展人工颈椎和腰椎间盘置换术外,还率先进行了人工踝关节置换术、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等11项新技术。
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之院里的大力支持,使协和医院骨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在的骨科仅西门子三维C型臂透视机就有5台,这在国内是不多见的。年门诊量达到13.9万人,病区由过去的1个发展到6个,病床由过去的46张发展到现在的335张,其规模在卫生部所属的12家医院中名列前茅,并于2009年获得先进集体奖。
责任至上不动摇
2009年全省组织了一个骨科医生临床病例汇报会。协和医院的一位年轻的骨科教授汇报后,其实践经验和理论让与会者惊叹不已。会后有人质疑这位教授,你是不是把全科的病例都集中到你一人名下了?
这位年轻的骨科教授说,所有这些病例都是他亲自接诊和处置的,没有半点虚假的成份。他之所以能有如此丰富的临床经验,完全得益于杨述华教授这些年来一直推行的“科主任监督下的组长负责制”。
近十年来,杨述华给全科员工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那就是在组长负责制下的全员质量管理会,这样的会每天都以小组为单位召开,科里则每周三、周五聚在一起交流一次,会上主要用英文讨论各种疑难杂症的处置办法,同时搞好交接班。
这种透明度极高的交流办法,让所有骨科员工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知识水平,而且丰富了临床经验。
曾经有一个患者,浑身骨骼疼痛三年,身高同时缩短了7公分,到处检查,查找不出病因。杨述华教授接诊后,对其进行了非常全面的严格的体检,但还是找不出病因。后来又让其进行反复检查,结果查出有个低磷的表现,但还是不能确诊。
后来在全员质量管理会上,杨教授让大家一同探讨,并组织研究生查找国内外文献。通过查找一些蛛丝马迹,终于在其膝关节处查找到了一个极小的肿瘤,而且隐藏得很深、非常小,所以表现在局部没有任何的症状。杨述华教授亲自为其做了剥离手术,为患者解除了痛苦。
员工们一致评价,通过经常性的讨论和交接班,这样不仅锻炼了队伍,也培养了人才,而且增强了大家的责任心。
现在协和医院的骨科很强,已形成了梯级构成的人才队伍。全国骨科年会为目前国内骨科界最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会议,去年全国骨科年会上有300多人作大会交流发言,武汉协和医院骨科占了26人。去年11月份在成都召开的全国骨科年会上,300多人大会交流发言中,武汉协和医院骨科又占了30人次,在部属12家医院中独占鳌头。
杨述华教授目前已招收和培养了100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学生遍布全国各地。2010年,招收了5名海外研究生:Dr. Hein Latt Win, Dr Hiran.Wimalaratne ,Dr. Ibrahim Alsailamy, Dr.Raby和Dr.Raj,分别来自缅甸、斯里兰卡、也门、尼泊尔。他们感兴趣的专业是骨科,尤其是关节、脊柱、创伤,并准备攻读博士学位。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但都选择了杨述华教授作为他们的导师。
协和医院骨科近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不仅受到了社会的好评,也得到了上级的肯定。2009年该科被评为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过去也曾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集体。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时,武汉协和医院骨科均派出医疗救援队赴灾区救援,事迹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并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表彰。荣誉面前,杨述华教授说,荣誉只是鞭策我们工作的动力,骨科还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尤其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没有穷尽,我们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把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做得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