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鹏、于亭、谢仲成三人谈国学

【参与嘉宾】

■王兆鹏

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任楚天少儿诗词朗诵大赛评委

 

■于亭

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国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谢仲成

作家、诗人、武汉大学中华智慧(高端国学)项目负责人

 .jpg3人.jpg

 

 

吟诵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在今天吟诵传统经典,是否还具有意义?您自己有没有吟诵的习惯,能否与读者分享一下您的吟诵经验和故事?

 

王兆鹏:吟诵当然有意义。特别是传统的诗词曲赋等韵文,只有通过吟诵,才能体会原作的声情,体会原作的艺术魅力。我们常说一篇优秀的作品是声情并茂,这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只有借助吟诵才能体会得到。就像一首歌曲,只有唱出来,才知道好不好听。再优美的歌曲,你不唱,也体会不了它的妙处。同样的道理,不吟诵,也很难真正体会和感受诗词曲赋的精髓妙处。吟诵,还有助于记忆。

 

我有时记不清某一首诗词作品的句子,就从头开始吟诵,一吟诵,原诗的句子就都记起来了。这就像有些歌曲,歌词记不得了,但哼哼曲调还能记得。

 

我的吟诵,是得之于民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农村的娱乐形式很少,到了冬天,就请说书的艺人到村子里讲《水浒》、《三国演义》等故事,全村男女老少围坐一屋,听艺人说书讲故事。说书过程中,遇到诗词,艺人就用鄂东调子吟唱。那种吟诵的腔调,我印象深刻,终生难忘。前几年我试着用那种腔调来吟诵唐诗宋词,也蛮有味道。于是空闲时就吟诵,自娱自乐。

 

因为历史原因,今天国人对国学,有一定的生疏,也有一些误读,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如何去伪存真,发扬国学精髓?

 

王兆鹏:最好还是引导读者读原典,读经典原文。初读时,也许不太理解,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慢慢地就能理解、感悟国学中的精髓了。

 

您是否提倡国学从娃娃抓起,您认为国学对孩子来说,有怎样的影响?

 

王兆鹏:我提倡和支持。国学对孩子来说,不是装点门面,而是一种人格精神的培养,一种文化根脉的传承。

 

您做过第十二届楚天少儿诗词朗诵大赛的评委,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王兆鹏:印象最深的是家长和少儿们对诗词吟诵的参与热情。但都只是用普通话朗诵,而没有拿腔拿调的吟诵。

 

现在武大开办高端国学班的谢仲成先生是您的学生,您为这个班上过两次关于诗词的课,很受同学们欢迎。你对这个国学项目总体感觉如何?

 

王兆鹏:是真正的国学的传承。他不是急功近利式地追求国学的现实功用,而是追求国学对人的品味、精神的塑造与影响。我觉得他是真正理解了国学的本质、国学的精神,并付诸实践。

.jpg王2.jpg

 

诗词朗诵、吟诵,在今天受到孩子和成年人的青睐和欢迎。楚天都市报主办的楚天少儿诗词朗诵大赛,14届比赛吸引了近10万孩子参与其中。三位嘉宾能否分享一下各自对吟诵诗词的看法,以及吟诵的故事?

 

于亭:我是学古文献专业的,求学时代,老师们会要求我们记诵古代典籍。《论语》、《诗经》不能少,楚辞里面的《离骚》、《九歌》要能背,还有《春秋》、《左传》、《尚书》等等。不但要背,还要朗诵,我们学着大声读出来,感觉其实挺好。

 

后来给学生上课,即便久不习背,我依然张嘴就来。我常常告诉学生背诵的好处,不到关键时刻很难切身体会——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当你搜肠刮肚,脑子里没东西的时候,要临时查书都不知道是哪本书!

 

当下学习传统文化蔚为热潮,3位都一直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学的推广,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事情?

 

于亭:我参加武大的祭孔仪式已经多年,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老师和学生们对仪式的敬畏和尊重。有时大雨瓢泼,有时烈日高照,但老师和学生立在露天,岿然不 动,没有一个七歪八倒的。那是一种仪式感,也是君子之姿。我觉得是受了洗礼。人一辈子总要有几次经历这样的仪式,那个瞬间,仪式是改变一个人的。

 

当下,有些人对国学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有所生疏,如何让人们真正走近国学?在国学推广上应该注意什么?

 

于亭:现在对国学确实存在一些误读,比如念念《三字经》、《弟子规》,就觉得是在学习传统文化。还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妇德班”,倡扬“骂不还口打不还 手”,这就是将国学等而下之了。重拾国学不能不分良莠,尽管这可能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作为学者,我们也应该向社会多传输一些正确的传统文化知识。

 

教育很奇妙。它像一颗种子,种在心里会萌芽、会生发。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不同,西方教育要求你先理解,然后继续学;中式教育并不要求你当时就能懂,而是要求你大声诵读,然后记住,到某个人生阶段,有所触发,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最后这些知识和观念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此外,国学非常典雅,非常美,它让人用丰富的意象去感知美好,同时也能用精确的语言去表达美好。所以推广国学,应该推广这种美,把美好的种子种到人们心中,产生好的化学反应。

 

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国学深入人心,有助于我们自觉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可以践行一个君子应有的品德;有助于我们认识和共享精神遗产,让中国人的特点和面貌更加清晰。

.jpg谢仲成.jpg

 

您以作家、诗人的身份怎样看待国学的作用?可以结合您自身的创作谈谈么?

 

谢仲成:国学的魅力是多元而永恒的,作为与文字相随的写作者,怎么样看待国学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国学奠定了一名中国作家作品的厚度与质感,无论什么样的体裁莫不如此。小说中有《围城》,正因为钱钟书是国学大家,其文字十分的隽永,所以一直让读者有阅读的兴趣。第六届矛盾文学奖全票获奖作品《张居正》,虽然是小说,却是一部极佳的长篇韵文,其作者熊召政文学功底深厚,词赋写得好,书法也别具一格,被称为南贾(贾平凹)北熊(熊召政)。这无不与熊先生深厚的国学修为有关。

 

具体到现当代诗歌,如戴望舒《雨巷》、余光中《乡愁》、朱湘《采莲曲》等,都有古诗词歌赋的韵味,一咏三叹,读者神会。

至于我个人,无论事业怎么发展,诗心一直犹存。诗也时刻化作我的涵养。人会有不如意不快乐,但一定要诗意的生活。

 

个人偏好,前十年我比较偏重外国文学,从中感受到意境之美;后十年我涉足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习到灵动之韵,但总有不踏实的感觉,这就让我把目光投向了博大精深的国学,仅一年的时间, 我就领略到厚重之力。

 

拿两首我在武大樱花树下写的诗为例吧:

 

第一首是三月樱花盛开的时候,《樱花树下》:

我和你相逢时/正是樱花开放/美丽的樱花树/美丽的你/妆点年华刹那/樱花开放/落英纷飞/都不过一世芳华

我和你已分别/樱花已经凋谢/依然樱花树下/往事成烟/如梦飘在空中/尘埃落定/雨打落红/多少沉醉风雨中

 

第二首是近作,已是秋冬时节,《唯有我,赏你无花的容颜》:

此时/就在无从返还的尽头/有谁/和我一样/在意深秋的樱花树/只为半月的喧嚣/享受长久的孤独

那些已经消失的/是曾经的幽香/从春天开始/不明你繁华的荣耀/却愿感知你寂寞的转身

三月里/不见我的踪影/只在秋天/无人的时刻/等你/没有别的企望/唯有我/赏你无花的容颜

 

地方和对象相同,你就会发现两首诗的力量不一,虽然第一首已作为歌曲传唱,但我更喜欢第二首,具有不一样的想象空间,这都和古诗意境相关,我不能肯定自己的创作能走多远,但从国学之中找到了文学的本源,足矣。

 

 

您觉得您办国学的优势何在?有没有困惑?

 

谢仲成:谈不上很大的优势,如果有那么一点的话,肯定是多一份热爱也愿意去做这个事情。

 

可能是作家、诗人和经商者的身份让我在推广国学时相对顺利。别人会认可作家、诗人推广国学相对专业;同时作为经商者,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不那么功利,这正是当今推广国学所需的。对国学只有热情不懂内涵不行;如国学大家郭齐勇教授说的“赚钱的国学”,这不可能是真正的国学,这样的国学会走样、变形。

 

当然也有困惑,在于国学还没有与生活紧密相连,就是国学的实践性。怎么样让国学改变、美丽我们的生活?会有实现理想目标的一天,可能有很长的路要走。

 

还有,就是推广国学的力量相对薄弱,还远远没到千军万马其声喑的程度。

 

您为什么要办国学?

 

谢仲成:面向社会的武大高端国学班开课后,好评如潮,这不是对我个人的评价,是对国学的鼓与呼,是高端国学出现后的欣喜。武大国学院有一个国学班,有本、硕、博,培养武大爱好国学的学生,师资好,学生读很多经典,办得有影响很成功。但实力再雄厚的高等学府因方方面面的因素也有办学的局限性,尤其是为社会上培养人才的时候,就会顺其自然地结合社会上的力量。“所谓国学,一国所有之学也”。既然国学所涉甚多,也关乎国家、社会、个人,尽己之力,人当为之。

 

近段时间有了国学热,无疑是好气象。但不可否认,很多的国学并不纯粹,或者说有国学之名而无国学之实,是一种商业化的附属品,一种商学和企业管理学的变异,比如说把很多的经典都往经营上靠,这就非常的牵强附会。作为一名写作者,应该对国学有更敏锐的视野,有对国学更深的热爱。自然应该有对国学有独特的理解,实践时让人耳目一新。

 

国学,似乎相对于西学而言。个人所见,这是个误区,狭义的国学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而广义的国学应该是兼容并蓄的,应该是外来文化为我所用,以中华文化博大的胸怀包容万千。过去常讲,国学包含:儒、释、道。释即佛教,也是由印度传入我国,经过长久时间的沉淀,已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端国学班开设了《圣经》的文化与智慧一课,也是基于大国学的构想,当然,我们更多的是学习自己的经典,包括五术、六艺。

 

毋庸讳言,我们某些价值观和道德信念是有所缺失的,那么靠什么来弥补和挽救?除了道德自律,唯有把心灵和目光真正投向历史深处,投向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国学不可能给我们全部,但至少可以让我们俭以养德,修身养性。几千年的灿烂文化足以滋养我们的身心。关于国学,我想借用托尔斯泰的一段话:“他们包含了一些永不消失其温情与魅力的伟大的东西,就像玫瑰色的晨星闪耀在寂静的早晨。他们之中包含的最可贵的东西,是人们那种对于人类永恒秘密的激情探索。虽是外国人的一段话,让我们想起国学,也会倍感温暖。

 

很多事情不是一己之力所能为之,也不是办国学就能根本改变,但至少,已经有那么多国学前辈,也有与我一样的同行者,行走在殊美的国学风景中,不感孤独。

 

有一些人,因这高端国学班而有了对文化的向往,有了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有了重拾书本的举动,我已是很为满足。

 

推广国学的过程中,你印象深刻的有哪些?

 

谢仲成:有两点,一是武大文学院院长涂险峰教授,涂教授是研究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但对传统文化怎样结合实际,都能贯通的阐释,给我和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是今年9月,我很荣幸参加由岳麓书院和凤凰卫视、凤凰网主办的致敬国学—2014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千年学府,几千年的古老文化在这里流淌,千年文脉在这里聚集。

 

颁奖是在晚上举行的,这个地方一千年才如此灯光璀璨,天上无数的星星辉映着这片土地上的国学巨星,他们为中华文化呕心躬耕,因为他们,国学永续,中华犹贵。

 

我很有幸与这些国学大家包括李学勤、郭齐勇、毛佩琦等面对面亲耳聆听这些大家的声音,我沉醉于这场古典与现代交织共荣的年度文化盛宴中,将是我一生的财富与记忆。

 

也有让我心情沉重的时候,主持人许戈辉说,获奖人数的总岁数达到三千岁,这就是说,国学急需吐故纳新,急需传承之人。

 

这就给国学推广者一个紧迫的任务:推广国学已经事在必行,更有其必要性。

 

您参与协办了本届楚天少儿诗词朗诵大赛,您觉得少儿诗词朗诵大赛的意义何在?

 

谢仲成:诗歌是有情的,也是无私的。诗词之美,不分地域、无论老幼。当然,如果孩子从小走近诗词,走进国学,会起到“幼儿养性、童蒙养正”的作用,也会让诗词中美的境界推动人生、塑造心灵。在诗歌之美的浸润中成长,真如湛然,性德纯正,奠定高尚的人格。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孩子的幸福也是我们的幸福》,这是我的内心话,他们生活在美好的时代里,国学又兴起,只要珍惜,更会有内涵的珍贵。尽管我出生在教师家庭,可以比其他同龄人接触更多的书籍,能够走上创作道路与此也不无关系,但没有从小时候深入、系统地学习传统经典文化,一直引此为憾。

 

能够参与这次活动,也弥补了我的缺撼,我从中感到快乐,这种快乐来源于少儿带给的,也源于少儿对诗词的热爱,朗诵现场,不止一次,我情不自禁流下眼泪,诗词让我感动,少儿让我感动。少儿诗词朗诵的意义在于,能够表达生活、歌唱生活、感动生活。

 

谢先生,您还有一重经商身份,商业对于国学,又扮演怎样的角色?

 

谢仲成:经商,可以有经济实力助推国学发展,但不能功利,如果变成“赚钱的国学”,那国学就会走样、变形。当然我也有困惑,国学与当下的生活联系依然不够紧密,让国学参与提升我们的生活,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