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平生无愧金穗事 砥砺奋进自风流

—记湖北省黄冈市农业银行原审计中心主任闵建华

 

人物名片:闵建华,出生于1955年。1974年参加工作,2015年退休。历任红安、罗田县农业很行副行长、红安县农业银行行长、团风县农业银行行长、黄冈市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党委组织部长、审计中心主任等职。在罗田工作期间,所分管的农行财会、信用合作“账务规范化”双双获得全省第一,是全省第一个达标升级的典型,并被评为全国先进典型。主政红安农业银行期间,他推出“存款立行、贷款壮行、管理强行、效益兴行”等措施,农行和信用社存款双过亿,实现了“三超”:超历史、超计划、超同业。在共和国最年轻的县团风县任职农业银行行长时,短时间内就让工作走上了正轨,市里工作考评,称赞其“县小实力强,穷县名声好,新县新风貌!”调市农业银行后,他事不惊人誓不休,所分管的工作争先进位,多次获得全省先进单位称号。 

 

 

近照++.jpg

 

闵建华近照 

 

他从大别山深处走来,大山给他以刚直、给他以灵秀,给他以执着;他从将军县的红土地走来,红土地给他以勇毅诚朴,给他以宽广胸怀,给他以剑胆琴心;他从黄冈的古城走来,历史名城给他以厚重,给他以豁达,给他以欣然。

兄弟姊妹中,他是家中的长子,这一身份,让他从小就学会承担责任,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在学校读书时,他一直是班干部,这锻炼了他的组织能力,强化了自律意识;参加工作后,从基层负责人到县级支行行长到市行部门一把手,他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不忘初心,始终以事业为重,把争创一流业绩作为人生追求。

他,就是原湖北省黄冈市农行审计中心主任闵建华。

 

梅花香自苦寒来

 

1973年春节的鞭炮硝烟刚刚散尽,大队干部就登门请闵建华到村小学担任民办老师,尽管他的心中有多么远大的志向,当下首要的是当好“孩子王”。一年后,他被选拔为大队会计、信用站会计,从此与金融和数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9年9月,正是秋高气爽时节,闵建华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机遇,他有幸作为新生力量选拔录入红安县农行系统,当时选拔录入的全县优秀青年有数十人。为了让这批年轻人及时掌握业务知识,县农业银行专门在方西河培训基地办了一期培训班。闵建华因是高中毕业生,在中学时期品学兼优颇有影响,下农村表现突出担任过大队会计和信用站会计,又是共产党员,这次办班,大家一致推荐他当了班长。

这批参加培训班的人,后来大都成长为红安农行系统的中坚力量。若干年后,大家戏称这个培训班为红安农行系统的“唐山炮校”。

按惯例,培训结束后,所有培训学员都要分到基层锻炼。但这次农行领导宣布了一个决定,将结业考试的前三名留在县城,其他人一律下基层工作。

闵建华在这次结业考试独占鳌头,考分第一,因而他被分到县农业银行计会股当会计。

从农村到县城农行机关,他自知学生时的优等生、考试时的第一名只能说明过去,陌生的工作充满挑战,要在农行系统干出个样子,必须下一番苦功夫。

上班后,闵建华不仅在工作上主动,而且大事小事抢着干。每天他来办公室最早,来后就打扫卫生,烧开水,冬天生好炭火,忙完这一切后,才到上班时间。他由此养成的起早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闵建华记得老人说过,早起三光,迟起三慌。早来,不仅可以为大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还能赢得一定的学习时间,早晨记忆力好,学过的东西记得住。久而久之,积腋成裘,他的知识面在悄然扩展。

人到一个新的单位,起初都有新鲜感,人也很有激情。一旦新鲜感过去,高涨的激情也随之而消退。可闵建华却不是这样,他始终保持着向上的激情,觉得每天的工作都是新的。就拿开会来说吧,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都是去当“听长”,闵建华却不止是听,他还是一个细心的记录员。他把每个人的发言提要都记录下来,把一些精彩的要点一字不拉地整理好,以作备用。闵建华有个习惯,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弄清不同阶段工作的重点、难点,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后,他不仅工作干得好,而且洞悉问题、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也有明显提高。

计会股是农行的重要股室,闵建华十分清楚,这里看起来是一串串数字,出入的却是巨额资金,稍有疏忽,就会损失国家大笔财产,他本着敬业、精业的态度做好每一项工作,养成严谨认真的作风。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对待每笔业务,这种敬畏之心一直贯穿在他多年的银行工作中。

为了练就一流的业务能力,他不满足大队会计时的珠算水平,除了上班练习外,下班后还在宿舍中勤学苦练,手指头硬是磨出老茧,清脆的算盘声是他午夜动听的音乐,久而久之,他的算盘打得如同行云流水,在全地区农行的珠算业务比赛中,他作为行业新兵,竟然夺得第二名。

除了实实在在干好业务工作,他还强化自己的总结、归纳能力和写作能力,利用空余时间,将自己的思考转化成理论文章。1985年,他从事农行人事工作,针对金融系统干部任用问题,用“洪敏(红安闵建华的谐音简称)”的笔名写了一篇文章《金融企业也应建立干部回避制度》,不久该稿被全国权威杂志《金融研究》刊登,成为红安金融系统上稿国家级《金融研究》杂志的第一人。此后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在全国和省级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并主编出版《全国金融论文精萃》一书。

发表文稿.jpg

闵建华在各级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闵建华业务精,人品好,文笔出色,被红安金融系统誉为“文武全才”,1984年,不到30岁的他,被提拔为县农业银行人事股长,1987年底被提拔为县农业银行副行长,是“唐山炮校”中进步最快的佼佼者。

曾有人说他机遇好,殊不知,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无限风光在险峰

 

闵建华走上县农行领导岗位后,对做人做事有他自己的领悟:做人,要心胸坦荡、公正刚毅、真诚热情;做事,要善始善终、勇于创新、敢于争先,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尽最大努力让它出彩。

在农行,他先后担任过业务员、辅导会计、稽核员,在计会股、人事股担任过副股长、股长,可以说,他经历的岗位多,业务娴熟,作为新提拔起来的年轻干部,可谓是春风得意,但他并没有志得意满之感,他遇事冷静,处事得体,办事务实,谦虚谨慎,在农行上下获得一片赞誉。

1989年末,黄冈地区农业银行行长前来红安,找闵建华谈话征求意见。这位行长是南下干部,也是行业专家。谈话的主要内容,就是为促进农行系统干部横向交流机制的形成,拟调闵建华去罗田农业银行当副行长,领导高度评价了他在红安的工作,要求他在罗田接受组织的考验,言外之意就是如果能在罗田干得好,可能会另有重用。同时领导说可以允许他考虑一下,考虑成熟后迅速答复。

说老实话,闵建华当时不愿意离开红安,就工作来说,现在一切理顺,全行上下认可他的为人处事,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就家庭说,小孩尚小,父亲长年患病,少不了他这一家之主。妻子知道消息后支持他的工作,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她愿意多承担家务。之后,地区农行另一领导也做他思想工作,鼓励他克服困难,服从组织决定。

闵建华想,自己何德何能,上级行主要领导都出面做工作,即使困难再大,也要服从组织安排。于是,他打起背包,赴罗田农业银行上任。

红安与罗田,虽然同为山区县,但县情不同,人员不熟,闵建华面对新的环境,他不说空话,不摆架子,埋头实干,严于律己,以身示范,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率先做到,他一心扑在工作上,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罗田农行全体员工的好评和敬重。尽管家庭情况特殊,遇上工作忙,有时一连几个月也难得回去一次,但只要回家,他就会竭力为生病的父亲和年迈的母亲尽孝。亲手为父亲熬药,并催促父亲按时服下;还帮母亲剪灰指甲,为母亲洗脚,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母亲离开人世。

当时他分管财务会计和信用合作工作,工作中发现账务管理不规范,于是借上级行抓账务规范化的东风,制订切实可行的落实细则,任务到单位到个人,采取每周一汇报每月一检查每季一总结的方式抓落实,甚至有时他手把手地示范,仅一年时间,账务管理就跃上一个崭新的台阶。罗田农行和信用合作“账务规范化”双双获得全省第一,是全省第一个达标升级的典型,并被评为全国先进典型。在全省的表彰大会上,共有3个典型介绍经验,闵建华第一个上台发言。

罗田因为荣膺全国先进典型,当年上级在进行奖励表彰的同时,还发给了他们十万元奖金,这是罗田农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得到的一笔最可观的奖金。

3+.jpg 

   闵建华在检查档案情况

他分管的存款工作,当年也斩获佳绩。罗田是一个山区县,他调动全员积极性,同比存款增长率在全地区名列第一。当年,省里为了推广他们的经验,专门为他们编辑出版了《储蓄账务规范》一书,闵建华是特邀的主编之一。

闵建华仅在罗田县工作一年多时间,第二年组织上将他调回了红安。他调走不久,按惯例,每个单位第二年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都要对全体人员进行测评,这次测评,已调走的闵建华测评分名列第一。

谈及这次测评,闵建华深有感慨地说:这是罗田农业银行对自己工作的高度肯定,是全体银行员工对自己的最高奖赏,也是对自己日后工作最好的鞭策,会时时刻刻告诫自己,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努力工作了,就会给你一个公正的评价。

一年后,闵建华回到红安农业银行。当时领导征求意见拟让闵建华担任行长,闵建华不同意,他说离开红安一年多,好多工作要重新熟悉,还需一个过程。组织上尊重他的意见,又拿了两套方案:一是地区派人来当行长过渡一下,他当第一副行长,协助行长主持日常工作;第二调他到外县农行当行长。闵建华舍不得离开工作多年的红安农行,选了第一套方案。

 

彩虹总在风雨后

 

“今天我们宣读了闵建华同志任红安农业银行行长的任命,可以这样说,闵建华同志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他年富力强,富有开拓精神,希望闵建华同志能开好头,起好步,一举扭转红安农行现在的被动局面。”这是1992年末,地区农行领导宣读关于红安农业银行行长的任命后,讲到的一番话。

地区农行领导为什么说闵建华受命于危难之际呢?

因为近几年来,红安农业银行因经营状况不佳,又处于新老交替阶段,士气低落;有些同志怨言较大,有的成了告状“专业户”。这时候的红安农行,形势不容乐观,前行压力巨大。

“公生明,廉生威。”闵建华牢记这条古训,只要自己廉洁奉公,爱行如家,为大家谋事,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岂怕告什么状?因此,他在召开的全体人员工作见面会上,坦诚了自己的观点,公平公正,真抓实干,只要是为了农行的兴盛,不怕告什么状;辩证地讲,告状也是一种警醒,让人存敬畏之心,按制度办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工作干好了,取得了成绩,哪有状可告?

同时,针对农行现状,闵建华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争先进”的工作目标,在具体措施上主抓4条:存款立行、贷款壮行、管理强行、效益兴行。具体举措提出后,闵建华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作用,明确中层干部的职责,通过各种活动让员工形成共识,同时严于律己,作风务实,做事公允,短短一年时间,就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工作有了一定起色。第二年,农行和信用社存款双过亿,实现了“三超”:超历史、超计划、超同业。大家评说,超历史、超计划已经不容易,但超同业实在是太难了,你是一双手,别人也是一双手;你拿措施,别人也没闲着,而且如工行、建行他们都是老品牌,有着良好的基础,存款想超过他们那是痴人说梦!但在闵建华带领农行全体员工的努力下,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农行这个小舞台变成社会的大舞台,梦想变成了现实,农行的社会地位一下子就在县里立起来了。

闵建华以开放型思维主政农行,他主张开门办行,既抓内部管理,又抓农行职能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通过“三农”兴行,同时反哺“三农”,即支持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以求得双赢,此举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肯定。时任县委书记、县长的李明波(后来调任省委常委、秘书长)一次开玩笑说,县委班子成员请我到他们家吃饭,我大都没去,但是闵行长请我,那我一定去。因为他支持、扶持“三农”,他是我们县的“财神爷”啊!

“有为才有位”用来说明此时的红安农行与当地县委、政府的关系,那是最贴切不过了。农行召开年终总结会,身兼县委、县政府一把手的李明波书记和县“四大家”领导亲自参加、鼓劲,在会上总结称赞县农行有一个好行长、好班子、好制度、好业绩、好形象,并用政府简报转发全县。农业银行要建办公大楼,闵建华看中了地处县城中心十字路口的一块地,但该地皮属当时最爱扯皮的城关镇王家畈村,各单位都不愿意在此建楼惹麻烦,要盖大楼难度不小。李明波书记得知情况后,专门为县农行成立了县工作协调指挥部,并下文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县长任副组长。在县指挥部的得力协调指挥下,新的县农业银行大楼奠基顺利如期进行,并按时竣工。当时闵建华提出的目标是20年不落后,迄今过去25年有余,这座大楼巍然傲立在县城的中心地段,仍然是一处标志性的风景。

2+.jpg 

闵建华在红安农行大楼落成仪式上致辞

 

闵建华提出的工作目标三年得以全面实现。1994年,红安县农业银行被评为红安县和黄冈地区先进单位。红安农行的先进性到底体现在哪里?带着这样的问题,县委书记安排县委政研室领导亲自带队到农行调研,经过反复座谈走访,这位主任深受触动,他亲自动笔写下《红土地上的绊根草》的长篇调研文章,刊发在黄冈市委机关刊物《黄冈通讯》上。紧接着,《湖北日报》、《芳草》杂志也分别刊发红安农行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

闵建华素有爱才的美誉,在单位内部,他惟才是举,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破格提拔了一批有实绩的年轻干部,为此还得罪了一些有资历的农行“老人”。县里一位有声望的名记者,想到农行来从事宣传工作,他大开绿灯,来后,因职称问题在金融系统不能落实,他又大度地放他回原单位。县农业银行办公室一副主任会写文章,闵建华就给他创造环境,助其成才。在闵建华的支持下,这位办公室主任后来被调到国家农业银行总行并受到重用。

在红安县农行工作期间,闵建华也留下了难忘的遗撼,那就是尽了忠,少尽了一份孝,没有陪伴父亲走完最后一程。1991年8月红安遭受特大洪灾, 8月11日早上,身为第一副行长的他得知八里营业所遭遇洪灾、洪水涌进室内近80公分;永河尚儒信用社房子倒塌。而此时父亲正处病危期间。当天早上,他到医院看望病重的父亲,询问医生得知父亲还有两天的生命期,就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抗洪的征途。

6+.jpg

闵建华与同事在检查支农救灾贷款发放途中

 

他当时有这几种担心,担心受灾地营业所房子倒塌导致伤亡事故、担心国有财产受损、担心各营业所不能及时发放支农救灾贷款。就在他全身心在基层抗洪抢险时,父亲于12日凌晨去世。去世时,他还有事没处理完,在尽孝与尽忠两难选择时,他选择了尽忠,直到把抗洪抢险有关事情处理完毕,他才赶回料理父亲的后事,这也成了闵建华心中永远的痛。

 

疾风方见青松挺

1996年初,随着黄冈地区撤地设市,共和国诞生了当时最年轻的一个县,这个县就是团风县。在县农行机构组建时,市农行领导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派谁去这个最年轻的县当农业银行行长呢?

这个人必须具有开拓精神,必须有领导能力,必须善于统筹局面,必须是业务能手。挑来选去,最后组织上决定还是派闵建华去。这时闵建华已任县级农行正副行长近十年,按规定一个人在一个地方任高管不得超过两届,而闵建华已两届有余。但是领导还是心存顾虑,原来市行打算将闵建华调到市行一重要部门任职。权衡再三,市行领导决定忍痛派闵建华过渡一下,把团风的架构先搭建起来,一年后再将其调到市行,并且市行主要领导在与闵建华谈话时也当面表态说明。

闵建华听到领导的安排,心中真是百感交集,五味杂陈,按说,从罗田到红安,十年征战,所取得的成绩众所周知,领导在多种场合也讲到,以农行用人的惯例,对县级表现突出的主职要么担当重任,要么选一合适的位子以示安慰。可他,如今年过不惑却要当拓荒牛,在团风这新生的县担任一把手开拓局面,很多同事和领导都替他抱屈。但转念想来,不惑之年正是对名对利的看淡,回想自己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奋斗到今天,应该满足,而且,他天生有着不怕苦、不服输的习性,越是艰苦、越是困难,越能激起他的斗志。凝望团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革命先驱包惠僧、林育南、张浩,世界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哲学家熊十力、经济学家王亚南、文学家秦兆阳、军事家林彪等都诞生于此。去这样一个地方工作,这是组织上对自己的信任和考验,当场表示服从组织决定。

农行组建初期,组织上决定先盖办公楼。闵建华经请示市行,决定将办公楼改为宿舍楼,他认为,要安心必先安身,职工们安居的地方都没有,又怎么去全心工作?市行批准了他的请求,这一改拉近了他与大家的距离,职工们都说新来的行长改的好!敢为职工说话。那时,作为行长的他,就在组织上给他配的一辆小车上窝着上班。

“闵行长那时用的工作方法教科书上没有,但我们至今还在用,也照样管用!”这是事隔十多年后,团风农行的人们聚在一起谈过去拓荒时说的一番话。这究竟指的什么方法呢?

新组建的农行,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统一大家的思想。当时人员组成主要有两批人,一批是从黄州市区下来的,这批人认为自己是被“流放”过来的,是“贬”下来的,心里头有一股怨气;另外就是乡镇农行职工,他们大都对县级农行机关工作不熟悉,胜任新的岗位需要一个过程;另外就是环境艰苦,所谓的新农行只是以前的一个乡镇营业所,有一部分人无处办公。特殊的环境更考验领导的定力,闵建华本应在新农行先搭建指挥所,但他仍然坚持在车上“流动办公”,因为长期弯腰工作,导致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即使这样,他照样带病处理繁杂的各项工作。

当职工宿舍征地开始后,地基上杂草丛生,为了节约,他带头带领大家处理地基,在扯草时用力过度,导致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情加重,躺在床上一个星期爬不起来,连上厕所也要人搀扶。在这种情况下,他也坚持在办公现场,并提出“艰苦建行,从我做起”、“一年打基础,两年起好步,三年大跨越”。劳苦的工作之余,他常常同大家席地而坐,谈笑风生,描绘着团风农行美好的前景。同志们深有感触地说:“在团风创业,人是辛苦的,工作是忙碌的,但心情是舒畅的”。对于黄州市区下来的同志,他除了尊重他们、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外,他跟大家承诺,苦虽然苦了些,但我们会保证为你们的工作生活创造条件,绝不能让你们工作上吃苦待遇上吃亏。对团风原籍的同志,则着重于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让合适的人走上合适的岗位。通过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以及人文关怀,大家的积极性终于被调动起来了,各项工作在短时间内就走上了正轨。一位从市区下来的老同志,是部队转业干部,脾气耿直暴燥,常常有点出格举动,他戏称自己为“剌儿头”。连他也为闵行长点赞,他说在市区的时候,我还从来没服过谁,现在我就服了闵建华,他把政治思想工作做到了家。

后来省行领导下来调研,对这个共和国最年轻县农业银行一年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县小实力强,穷县名声好,新县新风貌!”

本来市行领导承诺,闵建华干满一年后,可以调回市行。但到了年底,原市行行长调走了。新行长来了跟他谈心说,我来了你不能说不干呀,你帮我一把吧,于是闵建华又干了两年。

1998年长江发大洪水,闵建华和大家一样,都坚守在长江大堤上抗洪抢险,一个月都回不了家。家属有怨言,丈夫一回去就吵架,问他们有没有这个家。闵建华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在抗洪抢险告一段落后,特地召开农行干部职工、家属联合抗洪抢险总结表彰会。会上安排了家属典型、职工典型、抗洪抢险典型发言,并请团风县委书记、县长到会,向他们汇报工作。自那场会后,家属们看到自己的家人在农行很有地位,连县领导都来参加会议,加之又有典型引路,从此再没有发生家属不支持工作的事情。

他个人因表现突出而被推选为黄冈市第一届人大代表。

5+.jpg

闵建华黄冈市第一届人大代表证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团风工作的三个年头,作为县行的创始人,闵建华与同志们结下了深情厚谊,至今,只要他去团风,总会受到热情接待,而他留下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思路,一直被团风农行所称道和沿用。

 

事不惊人誓不休

 

1998年,中央重视农村工作,总行决定设立农业信贷部,以便更好地服务“三农”。为了让这新设立的部门在全省有影响、有地位,有意思的是,市行领导共同想到组建人就是闵建华

于是,1998年末,一纸调令,将他从团风农行调回市行农业信贷部任总经理。考虑到黄冈是农业大市,同时又是大别山贫困地区,服务“三农”担子重、责任大,按他的请求,市行选派精明强干的几位同志为成员,提出的要求是,农业信贷部的工作不能在全省拖后腿,但闵建华心里的要求就是:黄冈的农业信贷部不但不能落后,还要在全省争一流。上任后,他认真研究国家扶持“三农”的政策文件,深入了解黄冈农业发展的特点和短板,积极参加全国和省内组织的农业信贷工作调研活动。针对黄冈农村农业的特点,提出“公司+基地+农户”的贷款模式,让农业贷款最大效益地发挥支农作用,如蕲春九棵松村就是他们支持的典型,该村在当时成为黄冈地区村级经济发展的第一村。黄冈的“公司+基地+农户”的贷款模式在全省推广,他所带领的黄冈农贷部在全省十六个市级单位中,一直排名在前三名之列。

 

 

 检查工作.jpg 

闵建华一行在基层调研

 

2001年,全国农行系统掀起改革热潮,原来的铁饭碗被打破,人员大幅精减、网点压缩、陈年贷款清收等重大变革席卷全国,此时,闵建华被任命为市行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党委组织部长。

以往市行人力资源部做的是人员招收、考核、竞聘、提拔等常规工作,但闵建华在任期间的市行人力资源部的工作重点就是精减、清退人员,压缩机构,让人下岗夺人饭碗,那是最易引起矛盾冲突的,哭哭泣泣者有之,上访扯皮者有之,赖在单位不走者有之,打架闹事者有之,此事在农行号称是天下第一难,面对难事,闵建华不畏难,不推诿,不拖延,他严格执行政策,公正公平处事,苦口婆心劝人,出色完成了上级行下达的“撤点减员”任务。后来大家问他化解难题的诀窍,他说了八个字:“霹雳手段,菩萨心肠”。

除了当好市行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外,他还充分发挥党委组织部长这一角色的作用,对农行的党建工作进行全面梳理,争取市行党委领导的支持,建立农行系统的党建制度框架,发挥党建工作对农行的日常工作的引领、支撑作用,促进全行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促进农行工作再上台阶。黄冈分行的党建工作受到省行党委表彰,闵建华个人也被省行党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

作为一名从大山走出的少年到市级银行中层负责人,他是幸运的;作为兢业业工作、每到一处都做出成绩的他来说,成长之路是坎坷的,当领导考虑到他的能力和贡献准备提拔时,却因年龄卡住而受阻,大家为他惋惜,他却处之泰然,最后,市行领导安排他担任具有副处级职能的审计中心主任。

市行审计中心是省行的派出机构,审计监督全市农行及其分支机构规范营运情况。此时,年近知天命的他以“老牛明知夕照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带领审计中心一班人,首先抓好自身素质的提高,他强调说“以已之昏昏,何能以人之昭昭?”接着摆正审计中心的位置,有人认为审计就是专门挑刺的,是让人生畏的部门,因而往往与派驻地所在单位关系紧张,工作难以开展。而闵建华则认为审计工作也是农行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只要立足于服务农行,以爱护和保护干部的心理从事审计工作,那么就会得到大家的理解。所以,在审计中,他注重发挥审计的预警作用,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强调审计监督也是一种爱护,通过审计挽救即将滑入泥潭的干部。他善于总结归纳审计工作出现的倾向性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黄冈审计中心的审计成果多次得到国家总行的通报表扬,其作法在全国推广。黄冈审计中心先后有5 人被选拔到省行任职。

2007年,闵建华因到年龄而退居二线,黄冈审计中心主任的工作为他的职场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惜别工作岗位时,领导和同事特地邀他一聚,为他敬酒送行,酒酣耳热之际,大家不禁议论总结起他来,负责档案工作的同事说他是一个正直的人,档案上记载着各种奖励荣誉,工作三十多年没有一个污点,公私分明,爱憎分明;负责业务工作的同事说他是一个敬业的人,只要是他负责的单位,都会把工作提高到一流的水平,有点子有办法;负责人事工作的同事说他是一个讲情怀的人,当领导能关心体贴下属,在中层能理解领导的难处,从不向上级提个人要求,在家是大孝子,生活中是好朋友;负责办公室的同事说他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他手不释卷,经常读书写作,工作时写工作论文和调研文章,其主编的《全国金融论文精萃》由他亲笔作序,在金融系统引起良好的反响,同时个人创作了大量的古体诗词,总在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负责纪检监察的同事说他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对上级不“捧”,对平级不“拱”,对下级不“哄”,所办之事经得了公服得了众;负责干部管理的同事说他是一个爱才的人,他常说,自己因时代所限不能深造读书,因此要重才爱才,在单位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在社会广交各类人才的朋友。

大家说完,最后都把眼睛看着领导,看领导怎样评价总结闵建华,只见领导微笑着端起酒杯,开口说道:“你们都对闵主任总结得很好很全面,我就不再重复,”说罢他沉吟半晌,接着说“我觉得他就像这杯中的美酒,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历久而弥香,回味更绵长。”

他的这一席话,巧妙地以洒喻人,引来大家热烈的掌声。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