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电视连续剧《陈潭秋》创作的台前幕后

——记深耕红色革命历史资源的老报人李长胜

按语:今年是建党一百年周年。翻开党的历史,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潭秋占有重要地位。而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长江日报老报人、原文化报总编辑李长胜,就创作完成了电视连续剧《陈潭秋》剧本,并饰演剧中重要人物、八路军办公室驻新疆迪化主任邓发。剧中首次出现毛泽民烈士形象,毛岸青、邵华、毛新宇、章文秋等毛主席亲属曾出席电视剧北京首映式;大量原西路军老战士因其还原历史真实而奔走相告、聚集观看。作为新闻人的李长胜,如何涉足革命历史题材,如何创作《陈潭秋》剧本,如何不断拓展红色新闻资源?近日,者专访了李长胜。

未命名图片 (1).jpg

李长胜近照

 

那一年,电视连续剧《陈潭秋》预告在央视天气预报后黄金时段播出,李长胜扮演邓发的银屏形象,一段时间内出现在大众面前,身兼编剧的他,当之无愧的成为“流量网红”。

李长胜还在中原突围电视剧《特殊战场》中,出演过一位文工团团长。这位文工团长,时而肩背孩子、时而吹着口琴,面对突破封锁线的残酷战争环境,张扬了富蕴人性温暖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这些令人瞩目的银屏红色形象背后,是李长胜持继不断地坟典索丘、探幽寻微的阅历积累。

 

一、创作《陈潭秋》的红色梦想,在长江日报开花结果

李长胜是一九六六届高中毕业生,下乡时出演样板戏的经历,让他积累了舞台经验,并受到湖北省曲艺团等专业团体的关注。后来参军进入到文工团,部队的教育不仅让他深造了学业,还使他对党史人物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撑天凌日月,插地震山河”,他为这种精神与气概所感动,同期机缘凑巧,结识了陈潭秋的夫人、同样是老红军的王韵雪。从王老那里,李长胜了解了陈潭秋激情战斗的一生。

未命名图片.jpg

陈潭秋雕像


由此他创作的目标,逐渐清晰起来。

1984年,李长胜转业到长江日报,浓厚的文化氛围、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的创作愿望变为现实。

初进长报,他就到了文艺副刊部,在写演艺的新闻报道、约副刊稿子之余,他利用晚上等业余时间,开始积累创作素材。

那时电力不足,他时常秉烛夜战;夏日酷热,他也像老武汉人一样,报脚放进脚盆里觅清凉。

为了掌握大量的一手素材。在王老的帮助下,李长胜开始南下北上,采访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

报社里的工作不能懈怠,李长胜就利用休息日、节假日,只要有机会就外采。

几经修改,剧本成熟了,新疆自治区党委发文全疆支持拍摄《陈潭秋》。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还向湖北省委宣传部发电报,调李长胜去新疆拍片。

通过省、市宣传部门的转达,长江日报接到了李长胜的“创作假”电报。

报社领导全力支持。就这样,作为邓发的扮演者、同时兼任《陈潭秋》剧组演员队队长,更作为《陈潭秋》编剧的李长胜,告别妻儿,去新疆拍片三个月。

在新疆期间,李长胜曾为了寻找适合邓发的服饰,在部队的仓库里翻箱倒柜,寻找深筒皮靴。

他为编剧,黎笙(李长胜哥哥)导演的6集电视连续剧《陈潭秋》,成为建国后第一部反映新疆的重大革命历史剧,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提名奖,开创了新疆电视剧拍摄档次的新里程。《陈潭秋》在央视一套热播两次,全国各台也纷纷跟进,新疆电视台则以汉、维、哈等语言版本上了卫星,覆盖中亚和西亚。后来陈潭秋纪念馆还专门设了此剧的专柜。

 

二、开掘《陈潭秋》的新闻富矿,三十载仍资源丰富

长报集团融媒体年轻记者李玉莹,因为一次共同采访,对李长胜十分敬佩。

2019年6月底,李玉莹接到一个采访任务:开国少将、曾驾战机参加开国大典的方槐,当年2月在汉去世,他家里存有一本长征时期的党证,非常珍贵。

任务要求,老人虽然已去世,但是通过遗留在人世的物证人证,用文字、视频的方式管窥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遗产。

李玉莹头次接触这样厚重的题材,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当时外出采访,一般由三人组成,持话筒的主持人、视频采集记者、文字采集记者。

作为主持人的李玉莹,正犯愁同行只有摄像胡胜,想不到李长胜老将也走马上任,让她心里有了底。

三人在方槐将军生前居所虎泉干休所聚头,一进门,李玉莹就为方槐将军女儿一家与李长胜的熟络而吃惊,从他们的谈话中,她听出,李长胜与将军一家有近30年的交往。

cbb716fe90869efe1726a88f02867b9.jpg

李长胜饰邓发(前右)


交流中,李长胜发现李玉莹因为不了解背景,听得一头雾水时,就会停下来,或者自己详细说明,或者请方家人道出细节。

新老搭班的三人组在现场密切配合,不仅拍到了那本珍贵的党证,还进了厨房,拍到了方家人用了几十年的饭锅和暖瓶、将军生前穿过的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袜子。

李玉莹说,李老师是采访现场的“导演”,一个厚重的题材,因为有了“示孙”家风、出份子钱等细节的挖掘,使得一位老革命家的精神立体鲜活起来。

像这样的担纲采访,仅仅只是李长胜的一次厚积薄发,他对于党史人物的人脉积累,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创作电视连续剧《陈潭秋》。

就是这次创作,他积累了丰富的新闻资源,包括方槐将军在内,也是那些年多次北上,三往新疆,不断厚积人脉的成果。

 

三、拓展多面才艺,丰富红色资源表达手段

李长胜坚持深耕红色资源、硕果累累。新编故事集《杨开慧》,表现陈毅荣马倥偬一生的传记文学《骏马青山》,话剧《军营来客》……犹如一颗颗璀璨瑰丽的珍珠,闪耀在党史宣传阵地。

除了编剧、演艺,李长胜还擅长朗诵,做过主持。早在1995年,他就在武汉电视台客串“周末娱乐圈”主持人,落落大方的洒脱台风,亦庄亦谐的妙语弘论,吸引一大批节目粉丝。每年老新协年会、省老年艺术团到大学演出,他都是男主持。

与电视台专业主持搭档的他,毫不逊色,且广涉各种类型。著名音乐人金铁霖的学生三场演唱会,他就是总撰稿人。武汉市首届老干部诗歌朗诵会上,他吟诵自己创作的怀念母亲的诗歌,令在场观众潸然泪下。

湖北省洪山礼堂,留下他主持大型歌舞晚会的身姿,那是一场向省领导和中纪委领导汇报的演出。

武汉剧院纪念,留下他颂歌葛洲坝宏伟壮观的激情,那是他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大型歌舞晚会上做总撰稿兼朗诵。 

2007年,李长胜从报社退休,但他退而不休,年过七旬的他,对党史人物的挖掘、整理和宣传热爱如初。他说,没有老一辈革命家的牺牲奉献,哪有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弘扬和宣传先辈们的事迹,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未命名图片.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白莹,供职于长江日报集团,高级编辑。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