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者曾任过医学专业教师,之前下过乡,之后援过藏,仕途一片光明。然而,他却辞职下海,依然做得风声水起。他沉心静性坟典索丘,孜孜以求探幽寻微,用汪洋恣肆、酣畅淋漓的笔墨,把那个风起云涌年代的汉滨人物,一个个鲜活地推到我们面前,读后让人感慨良多。本网特予以连载,以飨读者。
三
百多年前,世纪之交的武汉,在张之洞经略下风生水起,引入新型教育和现代工业,是香帅留给武汉的两大遗产。辜鸿铭在汉一十六年,自称“汉滨读易者”,一边钻研儒家典籍,一边扬其所长,为武汉的发展贡献才智。
1893年,张之洞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文中称“洋务日繁,动关大局,造就人才,似不可缓。亟需及时创设学堂……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以期教育成材,上备国家任使。” 可见学堂以培养涉外人才为宗旨。有资料说奏稿为通晓洋务的辜鸿铭所拟,似乎也符合情理。上奏获准后,辜参与筹建高等学府——自强学堂,并任方言教习,讲授英语。自强学堂即武汉大学前身,辜氏实乃武汉大学的第一代名师。
原自强学堂图书室(现武汉大学图书馆)
汉阳兵工厂原名汉阳枪炮厂,是中国枪炮制造业的骄傲,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之初即建成。初创阶段,盛宣怀推介某外国兵工专家给张之洞,礼遇优厚。有一日,张之洞欲见这人,手下报告,说是此人已被辜鸿铭打发回家了,这种违反职场准则的事也只有辜鸿铭干得出来。面对张的责问。辜说那人不过是自己在德国学工科时低几届的同学后辈,而且是学商科的,在上海开洋行,哪里懂枪炮!辜鸿铭说自己有一同学、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监督威廉福克斯,是货真价实的一流兵工专家,还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亲戚,自己可以动员其前来。如此一说,张之洞当然转怒为喜,本来张购买的就是德国设备。威廉应邀来汉,张十分开心,设宴款待,威廉酒量好,香帅酒量更豪,这威廉被灌得七荤八素,吐出了不少克虏伯工厂的机密。有赖威廉加盟,很快生产出了克虏伯山炮,和著名“汉阳造”步枪,后来,“汉阳造”不仅打响了辛亥首义第一枪,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依旧是中国军队的主力枪械装备,辜鸿铭功不可没。
汉阳兵工厂旧址
辜鸿铭尽管心比天高,但终其一生,仕途庸常,最高做到外交部左丞,相当于部长助理,一个司级或充其量准副部,且很快去职。主要还是以文章名世。除了最初居留香港时写的抨击国外汉学家的《中国学》,在上海英国人办的《字林西报》上发表,其大部分重要著述,都是在汉期间撰写发表,系统反映了辜氏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立场,在东西方引起很大反响。简要梳理一下其发表的主要著述,即可清晰地看出辜鸿铭的学术轨迹——
1896年,写《上湖广总督书》,“独静谧,言必者古昔,称先王,或为谐语以讽世。”反对像西方那样开报馆、设议院,反映了他回归儒家传统的保守主义立场。
1898年,英译《论语》在上海出版,英文书名为《孔子的讲学和格言》令西方学界耳目一新,争相传读。
1901年,将一年来的论文结集出版,书名《尊王篇》(英文版),将专制王权视为实现文明的唯一途径,为君主制摇旗呐喊。第一篇篇名为《我们愿为君王去死,皇太后啊——关于中国人民对皇太后陛下及其权威真实感情的陈述》,看篇名就知是颂歌体。这是“庚子之祸”的翌年,文中竭力赞美慈禧,说慈禧是“中华文明之花”,并为义和团激烈辩护,说庚子年中外冲突,杀传教士和外国使馆人员“是一场人民的战争”(这话耳熟)。这是一篇反映辜鸿铭忠君意识新高度的文章。
1906年,英译本《中庸》问世,书名《人生准则和宇宙秩序》,扉页题词:
特以此书献给亡妻吉田贞子
1910年,出版《中国的牛津运动》,又名《清流传》,比照19世纪中叶由牛津大学教授们发起的社会文化运动,介绍包括张之洞在内的中国“清流派”(其时,张之洞早由“清流派”领袖转为“洋务派”中坚了),希望回归汉唐气象,在西方暴得大名。继而在年底出版《张文襄幕府纪闻》,这是他少有的用中文写作的两部著作之一(另一本为《读易草堂文集》)。
1905年,这是辜鸿铭汉滨生涯结束之年,也是其北京大学英语教授生涯的开端。似乎是要对自己的学术研究来一个总结,英文版《中国人的精神》,中文书名《春秋大义》在北京出版,为其文化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当时正是一战期间,他认为一战起因是群氓崇拜与强权崇拜的冲突,是基督教失效的产物。该书迅即在欧美引起轰动,德国一些大学成立了“辜鸿铭研究会”。哥廷根大学哲学教授奈尔逊是辜鸿铭的铁粉,他将辜氏的论文用德文结集出版,论文集取名《呐喊》,让人想起国内另一部同名的名著,对那个无论捍卫或控诉礼教都需要奋力嘶吼的时代产生无限感慨。这是辜鸿铭声名鼎盛时期,他在北京东交民巷六国饭店用英语演讲《春秋大义》,开国内有偿演讲先河,票价两元,同时期“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票价一元二角。
辜鸿铭以“古老中国的最后一个代表(毛姆语)”自诩,认为西方是物质文明,中国则是心灵文明。在他笔下,英国人傲慢、法国人伪善、德国人自私、俄国人残忍、美国人粗鄙。中国人则各种优点兼具,最优秀的特质是温良,尤其以满洲妇女为代表的中国女性,具有“三从四德”的完美人格。他为几乎所有的“国粹”辩护:辫子、小脚、八股、太监、廷仗、纳妾……N多的自信洋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对本土遗存文化的执迷已经无以复加,原来他拒绝的不是西方文明,而是现代文明。
辜鸿铭数十年杜鹃啼血般为大清王朝鼓呼,1910年终有回报,被清廷列为“游学专门一等”,赏文科进士。到了1924年,受已为废帝的溥仪召见,一起进膳,一生辩才无敌的辜鸿铭面对一个年轻人感激涕零,说不出话来(据庄士敦回忆)。
辜氏仅有的两部中文著作
四
一个长期受西方文化熏陶的人,成为最坚定的反西方文明和捍卫东方礼教的斗士,这实在是个深可奇怪的现象。
辜鸿铭的恩师卡莱尔为英国浪漫主义思潮代表人物,以批判否定资本主义文明,维护神性、良知、道义著称,集中体现了西方文化保守主义的理念。与此同时,卡莱尔,还有美国的爱默生等人对中国体制稳定性、民族性格中与世无争、安分守己特点的推崇,以及其锐利文风和批判精神,都深刻影响了辜鸿铭的一生。西方学界对工业文明弊端的剖析,以及一战前后人们对现代道德秩序頽倾的失望与反思,都成为辜鸿铭的思想源泉和道德动力。早年求学时,爱丁堡大学爬满常青藤的教室、夜晚卡莱尔家中柔和的灯光,还有莱比锡那高大的歌德雕像,一定时时在他脑海里浮现。
英国爱丁堡大学
曾任驻法公使郭嵩焘翻译、大名鼎鼎的《马氏文通》作者马建忠,是影响辜鸿铭思想走向的国内第一人。1881年,当时在新加坡英国殖民政府任职的辜鸿铭遇到赴新加坡公干的马建忠,两人倾谈数天,一见如故。辜鸿铭当时所读过的惟一中国文学作品,英文版的《聊斋志异》,在马建忠口里,不过是一落第秀才的茶余笔记,连纯文学作品都谈不上。他劝辜鸿铭读唐宋八大家,读儒学典籍。这是辜鸿铭留辫改服读线装书的开始。40年后,辜鸿铭说,马建忠“使我再一次变成中国人。”
待到进入张之洞幕府,置身于满肚子诗书、满脑子皇权的幕僚群中,少不了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待熟读儒家典籍后,辜叹曰“道固在是,何待旁求!”这是辜鸿铭皈依儒学的宣言,在辜鸿铭心中,皇权、清廷和自己已是同理连枝不可分割。他以对西方世界的极端不屑来捍卫强烈的民族自尊,以偏执到荒谬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传统的挚爱,甚至嫌张之洞的“中体西用”不伦不类不可取,以致张之洞批评他是“知经而不知权”。
辜鸿铭学问是由西而中,装束也从求学及归国时的西装革履,改为中式打扮。他以学问在西方博得极大声誉,在国内,其顽固的文化保守主义立场受到几乎左中右各阵营人士的一致抨击。沈从文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演时回忆:“辜先生穿了件缃色小袖绸袍,戴了顶青缎子加珊瑚顶瓜皮小帽,系了根蓝色腰带。最引人注意的是背后拖了一根细小焦黄辫子。老先生一上堂,满座学生即哄堂大笑。”瞧,吸引眼球的,只是这个老头儿稀奇的模样和古怪的举止而已,普罗大众基本上不懂和无视辜鸿铭对民族文化遗存的深厚执念和崇高愿景,这是辜鸿铭唐吉坷德式的宿命。
辜鸿铭虽一心卫道,却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的角,自有对世事人情的爱憎立场。据冯友兰回忆,1915年他考入北大,在开学典礼上,除了校长致辞,就是辜鸿铭的即兴演讲,说到官僚,辜嘲讽道:“他们的饭碗大得很,可以装洋楼,装汽车,还可以装姨太太。”1902年,张总督在府衙办宴席庆祝慈禧太后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因写英文文章痛斥袁世凯,造成国际影响,袁为缓和关系,以月聘金500大洋延请辜作家庭教师,被辜断然拒绝。
沈从文回忆道:面对学生的哄笑,辜先生从容地说:“你们不要笑我这条小小尾巴,我留下这并不重要,剪下它极容易。至于你们精神上那根辫子,据我看,想去掉可很不容易!”关于“精神辫子”的话意味深长,骄傲的北大学子们无言以对。时代大潮浩浩汤汤,顺昌逆亡,聪明绝顶且博学广闻如辜鸿铭者,焉能不知不觉!辜鸿铭的尖刻言论和狂放姿态,正是一个前朝遗老维护衰亡体制尊严的含泪演出。
1920年,辜鸿铭素所尊重的蔡元培辞去北大校长职,他随之辞去北大教职,一度生活困顿。后曾受邀去日本讲学三年,颇受欢迎。其间,张作霖欲请他当顾问,见面后话不投机,辜鸿铭怏然而去。随着中日交恶,辜两边失势,晚年的辜鸿铭蛰居在北京椿树胡同的小院里,家无余粮,生活窘迫。1928年初,张宗昌聘辜为山东大学校长,未及赴任即一病不起。
是年4月30日,才倾天下、谤誉一身的辜鸿铭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临终前,他要女儿为他原文朗诵弥尔顿的《失乐园》,这是他一生吟诵过无数遍的不朽史诗。作品里天堂与地狱的混沌壮阔,还有迭经磨难的英雄悲情,成为一代怪杰脑海里最后的意绪。
庚子冬 于北京
【主要参考资料】
赵尔巽主编《清史稿》、辜鸿铭《张文襄幕府纪闻》、胡适《记辜鸿铭》、宋书强《大家精要——辜鸿铭》、林语堂《大旅行的开始》、英.毛姆《哲学家》、唐利群《文化怪杰辜鸿铭》、钟兆云《天生我材辜鸿铭》等。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谢力军,笔名小熬浆糊,祖籍湖北天门,曾作为知青下农村5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长期从事医学教育工作,现居武汉。上世纪90年代曾在《芳草》头条发表中篇小说,并由《中篇小说选刊》转载,以后没有继续从事文学创作。近年来,主编《鸿渐风》微信公号,并重拾笔墨,在相关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发表散文、诗歌多种,作品入选“天门历史文化作品汇展”。其近著《沧浪之歌——谢力军散文选》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