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茶道 文化 · 茶与中国传统文化

编者按:为推动茶产业大发展,推广茶文化,传播茶知识,武汉炎黄茶文化委员会于近期出版了一期特刊《炎黄茶道》。该刊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对推动茶产业发展、茶为国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网特予以选载,以飨读者。


茶文化,首先要从一个“茶”字说起。在古代的史料中,“茶”的名字很多,一茶、 二槚、三莈、四茗、五荈,对茶的提法不下上十种,但是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 就是“荼”字。由于茶事的发展,“荼”字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为了区别,于是从 一字多音的“荼”字当中衍生出“茶”字。公元758年,唐代的陆羽在《茶经》里将“荼” 字减少一横,改写成“茶”。从此,在古今中外的书籍当中,“茶”字的形、音、 义就这样定下来了,一直延用到今天。

 

“茶”字的文化

"'’这个字是很有意思 的。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代的 大文豪苏东坡,他一生爱茶, 自称爱茶人,创作了几十首茶 诗、茶联,跟茶结下了不解之 缘。苏东坡喜欢游山玩水,有 一天,他头戴草帽,游到一个 山脚下,感到口干舌燥,远远 望去看到一座寺庙,就径直往 寺庙走去。走到庙门口,他坐 在木门槛上面,眼睛直望庙里。一个小沙弥过来,几次问施主有何贵干,苏东坡也不回答。 小和尚感到很奇怪,就跑到客堂里跟方丈说了。方丈出来,把他一打量,就知道这个人想要 什么。因为苏东坡头戴草帽,人坐在高高的木门槛上,方丈一看就知道他是来讨茶的,于是 就叫小沙弥把客人引到客堂招待,简慢说道:"坐。"叫小和尚,"茶。’’小和尚端来一碗 一般的茶。方丈跟这个来客寒暄了一会儿,感到此人谈吐不凡,非等闲之辈,便急忙改口道:"请坐。"又重新叫小和尚,"上茶。小和尚赶忙重新砌了一碗较好的茶。交谈直至最后, 方丈才知道,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文豪苏东坡,赶忙起身恭候道:请上座!转身高声叫小和尚,"上好茶!这一切苏东坡都看在眼里。临别时,方丈捧上文房四宝向其乞字留念,苏东坡提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就 "请坐,请上座",下联是"茶,上茶, 上好茶"。方丈看了这副对联以后感到很羞愧、很尴尬。

未命名图片.jpg


苏东坡讨茶的故事,用"人在草木间" 暗示"'’字,其实茶字从字义上也体现了 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人在草木间,就是人 们在大自然中品茶,寄情于一草一木,寄情 于山水,这种天人合一的感觉平添了饮茶的情趣。更有意思的是,一般在茶艺表演结束时,往往有一段祝福的话,就是希望各位嘉 宾多品西湖龙井茶,健康长寿108。意思是饮茶有益健康,可益寿延年。108怎么来的?茶字的结构就是卄字头加八十加八, 加起来就是108,寓意是经常饮茶的人可以 活108岁。茶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至黎民百姓、上至达官贵人都离不开茶。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有人说茶是的,它是民俗的俗。汉族的饮茶习俗就是清饮,所谓清饮就是杯子里放些茶叶用开水一冲,不加任何调料,不像外国人是调饮,即红茶里面还加牛奶、糖,或柠

清饮这种饮茶的方式从明代延传至今。汉族客家的潮汕功夫茶是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冲泡过程非常讲究,有八道程序。我国少数民族的饮茶方式多姿多彩,土家族有擂茶,白族有三道茶,蒙古族有奶茶, 傣族有竹筒茶……

图片2.jpg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饮茶习俗。茶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茶既是民俗的,茶也是高雅的。俗话说,茶通六艺,琴棋书画诗酒茶 文人雅士,聆琴品茶,品茶下棋,品茶赏书画。茶还有茶联、茶诗、茶歌、茶舞、茶艺表演等多种形式。

中国的茶文化是一个多媒体,它可以跟很多艺术联姻、嫁接。茶既是人们物质生活中的饮料,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大享受, 是人们对文化艺术的一种品赏。

茶被称为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国外有人把茶称为中国继四大发明以后对人类作出贡献的第五大发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利用茶、饮用茶的国家。茶从药用到食用,最后发展到饮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至今 大约有近五千年的历史。饮茶的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种茶,世界各国引种的茶种、饮茶的方法、栽培的技术、加工的工艺,都是从中国直接或者间接传播出去的,所以中国被誉为茶的故乡。

 

茶之源流考

中国茶文化,不得不提及我国古代三个重要的历史人物。茶源于中国,那么谁发现了茶呢?神农氏,古代的农业神,也就是我们说的炎帝。《神农本草经》里面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传说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故事讲的是神农上山采药,给百姓治病,他要亲自尝尝看药物有没有毒性,有一次他感觉□干舌麻,突然中毒倒在大树下,一阵风吹来了几片树叶,他信手拈起来放在嘴里,慢慢咀嚼,其味苦涩,但觉中毒的症状消除,就这样他发现了茶,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第二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是唐代的陆羽,湖北天门人,字鸿渐,被世人尊称为"茶圣"。陆羽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小时候是个弃儿,三岁被寺院收养,很是聪明,从小练得一手采茶、制茶、煮茶的高超技艺。他撰写的《茶经》记述了茶的历史、种植、加工及茶具、品茶习俗等。陆羽自幼好学,个性 倔强,意志坚强,他一生鄙视权贵,不重财富, 醋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中记载了陆 羽的《六羡歌》:"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黄金罍”“白玉杯 的是酒具,代表着财富。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入省入台是从政做官的意思。后面两句实际上象征陆羽立誓茶学,并作为自己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他一生不辞辛劳,历时数年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一 《茶经》。《茶经》称得上是世界上茶叶的百科全书,它的出版,对促进中国茶叶事业的发展,对推动世界茶业和传播饮茶风尚起了巨大的作用。第三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是世界上第一个把野生茶树进行人工栽植的汉代吴理真,他是四川雅安蒙顶山人,公元前53年,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是世界上最早有记载的人工种茶记录,人们称他为"茶祖"。 公元前4年,佛教传人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剃发修行,亦佛亦茶,首创佛茶一家,被尊为甘露禅师。他在蒙顶山五峰之间的一个洼地上种了七株茶树,清代的《若山县志》是这样记载的,这七株茶树两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七株茶树被后人称为仙茶。从唐玄宗到清末1911年,蒙顶山皇茶园采来的明前茶,一直是中央朝廷在清明前祭天祭祖的专用茶,历史长达1169年。

在这三个历史人物当中,陆羽和吴理真两个人都跟佛教有缘。吴理真人称甘露禅师,被称为“仙尊”,而陆羽小时候在庙宇长大,成年后经常出入寺庙,跟很多僧人有着真挚的友谊。其中他和诗僧皎然茶缘深厚。古代有很多爱茶、 恋茶、崇茶的名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茶 录》作者蔡襄、《大观茶论》作者宋微宗、《七碗茶歌》作者卢仝、唐代欧阳修、清代的乾隆等,这些历代爱茶名人都信奉禅宗,跟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千年来,随着宗教文化的产生,茶与禅之间也产生了干丝万缕的联系。古人说茶有三德:"一是茶能坐禅,通夜不眠,二是促消化,三是不乏,能抑制性欲。"因此,茶就成为出家人和宗教活动的必需品,产生了相应的茶禅文化。所谓的茶禅一味,以禅促茶,以茶理禅,在禅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中顿悟佛理禅机。茶与禅起于禅宗的一段故事,于是有了《吃茶去》这则公案。故事说, 一天寺里来了个新和尚,新和尚来拜见,赵州和尚问:你来过这里吗?”“来过。”“吃茶去。新和尚连忙改口:没来过。”“ 茶去。赵州和尚仍是这句话。在一旁的监院不解,上前问:"怎么来过这里,叫他吃茶去;没来过这里,也叫他吃茶去?赵州和尚回答:吃茶去。这就是千古禅林法语吃茶去 的来历。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佛学道理:学习佛法不是知性的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像喝茶一样,要知道茶的味道就必须亲自去品尝,对佛理的体验也同样如此。

图片3.jpg


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禅茶文化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生中的落实和升华。 我国著名国学泰斗文怀沙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精神体现在一个字上, 道家文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一个字上, 佛家文化的精神体现在一个字上。正清和也就是说,儒家主正气,道家主清气, 佛家主和气。那么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是什么呢? 禅茶文化的实践者,中国当今一代高僧净慧长老说,茶文化的精神就是一个字。因为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茶谈心为雅事,所以正清和雅四个字就完全体现了禅茶文化的根本精神。那么禅茶文化的功能又是什么呢?净慧长老定位为八个字: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这八个字既理事圆润,又雅俗同归。净慧法师是这样说的:用感恩的心态喝茶,这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其中充满了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就能够发扬正气、成就和气,这就是对感恩的诠释用包容的心态喝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 美融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醒醐甘露,人间的正气、清气与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以落实,这是对包容的诠释用分享的心态喝茶,培养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难,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心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份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用结缘的心态喝茶,同所有的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来净化人身、祥和社会。就是将正气融入感恩中,将清气融人包容中,将和气融入分享中,将雅气融入结缘之中,这就是禅茶一味,禅茶文化的精髓。

 

茶文化诠释

要了解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什么是茶文化,什么是茶道,什么是茶艺。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在整个茶业的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仅指精神财富的部分, 如文学、艺术、教育等等。什么是茶道?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茶道经常和人生的曲直哲学结合起来,成为人们行为的一种准则。其实茶道是起源于中国的,唐代的茶道精神,从寺庙传到日本,从而形成了日本现在的茶道。说到茶艺,茶艺到底是什么?茶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就是如何科学地泡好一杯茶,然后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这就叫做茶艺。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茶文化的重点应该是茶艺,没有茶艺就没有茶道,没有茶道就没有茶文化,所以茶艺是基础,在泡茶的过程当中修身养性。中国的茶艺古已有之, 但是很长时间都是有实无名, 直到20世纪70年代,台湾茶文化掀起一股复兴的浪潮,台湾民俗协会的专家使用了"茶艺"这个词,并于70年代传到港澳和大陆地区。为什么叫茶艺而不叫茶道呢? 因为中国自古就有茶道,茶道源于唐代陆羽的《茶经》, 里面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什么意思呢?行为专诚、德行兼备,不会放纵自己,由喝茶引申到精神层面来,这就是茶道。茶道不是日本人发明的,但是日本的茶道在世界上被广泛地认同,如果中 国也使用茶道之说,就会引起人们的误会,认 为中国是在学日本。而且中国人有一种想法,认为道是高高在上的,是非常庄重的,不能轻易言道。因此我们要弘扬茶文化,就要使它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又要易于为人们接受和掌握。权衡利弊之后,茶艺这个词更适合于中国的国情,便于我们接受,就决定用茶艺作为中国茶文化的表现形式。

茶艺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目前学术界对茶艺概念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艺主要是指"茶之义",即包括茶的种植、制作、品饮之艺,有的扩大到与茶文化同义,甚至扩大到整个茶学领域;狭义的茶义主要是指 茶之义,即将茶艺限制在泡茶和饮茶范围之内,包括选茶、备茶、择水、造境、冲泡和品饮等诸多要素。茶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我们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饮茶之艺上,也就是狭义的茶艺,即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

图片4.jpg


古人对泡茶就很讲究,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泡茶用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即泉水泡茶最好。明代田艺蘅写的《煮泉小品》中曾谈道:茶,南方嘉木,日用之不可少者。品固有微恶,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虽佳弗佳也。"此话说得倒也明白,水质不好,烧水又不得其宜,即使是好茶叶,也泡不出好茶来。正如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的:"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 缺一则废。"茶、水、器、火四者相须,缺一不可。清代的曹雪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泡茶"能手",在他的名著《红楼梦》中就写到妙玉为宝玉泡的是君山名茶"老君眉",冲的是五年前收藏的梅花上的雪水,用的是罕见 的珍奇古雅茶具。可见,用什么水,放多少茶, 泡多长时间,盛何种茶具,都大有学问。这就 是“茶艺学”的科学泡茶的四要素。

中国人饮茶,有品茶和喝茶之分。一般说来, 品茶意在情趣,在精神享受,喝茶重在解渴,是人体对物质的需要。宋代人品茶有"三不点" 之说。就是点茶,这是宋代人的饮茶方式。 欧阳修的《尝新茶呈圣俞》诗中,就写道: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上拣择客亦嘉。诗中说品茶:一是要新茶、甘泉、洁器;二要天气好;三要风流儒雅,情投意合的嘉客。说的是品茶, 茶要优质,茶具精致,水要美泉,还要有不俗而可人意的品茶者。品茶则重在字上,要细细体察,徐徐品尝。两三知己,围案而坐,以休闲心态去品悟。通过观形、察色、闻香、 尝味,从中获得美感,达到精神升华。如果有了幽雅的品茗环境,这种情况下,茶已不再是单纯的茶了,它已是综合性的生活艺术了。悦目的茶色,甘美的茶味,清新的茶香,精致的茶具,再配以诗画,天人合一的环境,可谓是一个完整的美学境界。所以,"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潋滟,几分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使品茶的鉴赏情趣,带上几分神奇的色彩。所以说, 品茶意在情趣,重在精神,把品茶看作一种艺术的欣赏,生活的享受。

 

茶艺与礼仪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茶艺过程中,中华民族诸多传统礼仪和风俗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客来敬茶。在中国民间,凡有客上门,无须客人回话是否需要饮茶,主人总会泡上一杯热茶,面带笑管,恭敬地送到客人手里。至于客人饮与不饮,无关紧要。其实,这是一种礼遇,一种“欢迎”的意思。

浅茶满酒。在中国民间,有一种习俗, 叫做茶满欺人,酒满敬客,或者说 茶满酒。它指的是,冲泡茶水,供客人品饮时,一般只将茶水冲泡到器具的七八分满即止。这是因为茶水是用热水冲泡的,若是满满的一杯热水,无法用双手端茶敬客,客人也无法接住,一旦茶汤溢出,又颇失礼仪。这也是茶艺表演中的礼仪七分茶、三分情 充满了主人对客人的情意。

叩桌行礼。人们在饮茶时,能经常看到冲泡者向客人奉茶,续水时,客人往往会端坐桌前,用右手中指和食指,缓慢而有节奏 地屈指叩打桌面,以示行礼之举即"谢谢"

在茶界,人们将这一动作俗称"叩桌行礼",即下脆、叩首之意。关于这一动作,还有一则动人的故事:史载,清代乾隆皇帝曾几次下江南巡视,有一次,乾隆为私察民情,装扮成平民到茶馆喝茶,店小二因忙于杂事又不识这位 身份,便送上一壶茶,给与乾隆,要他分茶给年长的随从饮用。而此时,乾隆又不好暴露身份,便起身为其斟茶。此举可吓坏了随从,皇帝给奴才分茶那还了得!情急之下,随从便双指弯曲,示''双腿下跪'',不断叩桌,表示连连叩头。此举传至民间,从此以后,民间饮茶者 往往用双指叩桌,以示对主人亲自为大家泡茶的一种恭敬之意,延用至今。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地域辽阔,有56个民族。由于各地历史、环境、文化、习俗不一,因此,民间在饮茶风俗和礼仪上有很多表现形式。

如冲泡茶用"风凰三点头"手法, 表示主人向客人三鞠躬欢迎 之意。泡茶用内外夹攻,表示暖在心里。烫壶或向器具中注水,需用逆时针方向回转,以示欢迎客人来品茶。茶壶放置时,壶嘴不能对客人,否则,有要客人离席之嫌,是不礼貌之举。另外,还有''摆茶示意"以茶代酒”“茶三酒四等中国传统礼仪和风俗。

其实,在茶艺过程中,民间还有不少寓意和礼俗动作,我们要传承中华传统的礼仪文化,做一个懂礼仪、讲文明、重情好客的民族。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习近平主席2013年以来,分别在俄罗斯、比利时、巴西三次谈到中国茶文化,并常与世界各国首脑"茶叙",他在访问俄罗斯时还提到:万里茶道17世纪连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中国在亚洲合作政策中特别强调推进的一带一路 战略构想与之一脉相承。当下适逢有史以来的茶业盛世,国内外每天都在举办各种茶事活动,我们要借机起航,弘扬和传承中国茶文化,不断创新,推进中国茶文化和茶产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茶文化的强国梦。

易.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易志学,资深茶人和茶文化学者。在传承和推广茶文化方面,他曾创造了 “五个第一” :1996年时任武汉市江汉区教委劳动服务公司负责人时,创办了武汉首家茶艺馆—“陸羽茶艺馆”;1997年在他推动下,成立了湖北省第一个茶文化社团组织—“湖北炎黄文化研究会茶文化研究会”;2003年创办了经教育行政主管审批的“武汉茶文化艺术培训学校”,并在2004年该校承办了湖北省首次初、中、高级国家茶艺师资格考试,试卷(AB卷)及实操由他主笔;2005年,他向武汉市教育局职教处申办了湖北省首个茶艺中专班(学制三年),由武汉商务学校创办;2009年,他参与“武汉炎黄茶文化研究会茶文化委员会”的筹建工作,这也是武汉首个茶文化研究的社团组织,并担任该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至今。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