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茶道 文化 · 伊公羹陆氏茶

1603484804320046.jpg

作者讲解自己复原的唐代二十四茶器


唐人陆羽,后世尊为茶圣,他所撰写的《茶 经》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茶的专著。《茶经》 的问世,使得’‘天下益知茶饮矣",乃至其后尚茶成风,引发了自唐代以来千年不绝的喝茶风尚,也开启了华夏茶文化世界文明之旅。

"伊公羹陆氏茶"便是中国茶文化最具代表性 的标志,也是茶经思想、中国茶道文化的缩影, 他代表了中国茶道、茶学以及陆羽所倡导的精行俭德核心价值观,集儒、释、道理念于一身,从而开启了鍑煮国饮的传世之风。

 

一、“伊公羹陆氏茶”,是中国茶人毕生追求的梦想

"伊公羹陆氏茶"最早见诸陆羽《茶经》的《之器》篇。《之器》篇介绍了二十四种烹茶器具,所谓茶器二十四事是陆羽的一大创举,

"伊公羹陆氏茶"便出自《之器》篇中,是铸造在煮茶用的风炉上的。风炉以铜铁铸之,如 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圬墁,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 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飚漏烬之所,上并古文书六字: 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 二字,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

图片3.jpg



伊公,即商朝的贤相伊尹,名为挚,一生辅佐商朝五位帝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人物。初时隐居山野,躬耕务农,然而他身份虽卑却心忧天下。后经商汤三次礼请,始出为相,并用自己的智慧辅佐商汤消灭了残暴的夏桀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备受文人志士的敬仰、推崇, 被后世尊为"元圣"。孟子称他是能承大任的圣贤。《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伊公论道,天子不可强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则至味具。故审近所以知远也,成己所以成人也;圣人之道要矣,岂越越多业哉

伊尹除了在治理国家上具有卓越贡献之外,还以擅长用鼎器烹饪而著称于世。《辞海》弓《韩诗外传》记载:"伊尹……负鼎操俎调五味而为相",这是用鼎作为烹饪器具的最早记录。古代鼎器为传国之重器,通常用于国家隆重礼祭,而能代表中国最大煮具是鼎,伊公以鼎器烹饪五味调和的美羹佳肴流芳千古。

陆羽青年时期,有报国之志,又恰逢安史之乱。《陆文学自传》记载,"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泣。著《君臣契》三卷,《源 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 梦》上、中、下三卷,并贮于褐布囊。——上元辛丑岁子阳秋二十有九日"

茶圣之伟大,把伊公治国之道、 饮食文化引入"茶道",把伊公之德、 以德治国、以德理政的理念引申出精行俭德”的茶道思想。提示警醒"安史之乱",帝王急需修德,抒发了茶圣爱国爱民之情怀,因此,伊公羹陆氏茶"是传承关系,而非并列。陆羽借伊公论道、 论德、烹调伦、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用鼎煮茶,把茶境、茶德、茶事、茶学和道家五行溶于一鼎之中。陆羽铸鼎铭志,在煎茶风炉上铸铭文日"伊公羹陆氏茶",表明了陆羽的志向。可以说,伊公羹陆氏茶充分体现了陆羽的理想价值观和千年传承的精神以及应有的历史地位,也反映了安史之乱时,陆羽《茶经》的写作思想。伊公是名垂青史的贤相,陆羽是功益千古的茶圣,从伊公"治国之道食道"引申出"茶道",各领风骚,各有殊勋,堪称我国历史上备受景仰的圣贤名人。陆羽把象征国家鼎盛的鍑煮国饮"伊公羹陆氏茶"呈现给世人, 陆羽无愧于开启''茶为国饮"传世之功的第一人。

 

二、“伊公羹陆氏茶”,是陆羽《茶经》 贡献给世界的中华茶道文化品牌,是中华茶道文化的最高标志

中国茶道文化形成于唐代,以陆羽著《茶 经》为标志。中国茶界历来就有《茶经》出, 则茶道兴"的说法,从一定意义上说,《茶经》 就是中国首部茶道专著。伊公羹陆氏茶体现了中国茶道茶文化的核心价值,也可以说伊公羹陆氏茶'’就是《茶经》思想的缩影。

通过研读《茶经》,我们发现陆羽在著《茶 经》时,很多茶道思想和方法源于商代名相伊公。首先,陆羽和伊尹都是名贯古今的圣人。伊公以至味说汤,陆羽从《吕氏春秋•本味篇》和《咸有一德》及唐之前的历代茶人茶事中,沿袭精华, 终成《茶经》。

伊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厨师之祖'',有烹调之圣的美称,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 常以烹饪为喻引申治国之道。伊尹觉得治国就像好的烹调功夫,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赞叹伊公)。伊尹以至味说汤,治国如治庖,这是伊尹吸引汤王的至味。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 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火候论"不仅是治国之道,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详见《吕氏春秋•本味篇》、伊尹《咸有一德》, 清华简《尹诰》虽然和伊尹《咸有一德》内容 不同,但不影响咸有一德的存在)。陆羽茶经中精行俭德之茶道思想出自伊公《咸有一德》和《吕氏春秋•本味篇》伊公论道。 陆羽继承了伊尹烹调论的思想,把伊公五味调和论引申为烹茶需五行到位,把火候论、水候论等一系列烹煮方法应用于煮茶品茗,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中华茶道文化--煎茶道。凡茶有九难,陆羽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发现茶与水、火、风相结合的规律,提出了煮好茶需三沸三变的规律。陆羽认为,茶品茗能有益身心,用五行代表伊尹的五味,所谓循环相生,洗涤祛除陈旧与污垢,留下 清洁的气象。

其次,陆羽和伊尹都是精行俭德之人,推崇圣人之道。他们有着一样孤寂的童年,不凡的经历造就了他们非凡的意志,他们品行高洁,坚守操行,行事精益求精,严守道德规范,他们烹煮悟道, 忧国忧民。纵观古今,真正有作为的人都是精行俭德之人。陆圣在《茶经•一之源》记载,茶之为用,性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可见陆羽茶经提倡的精行俭德乃是对茶人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是衡量茶人道德、品行、信念的标准。陆羽终生爱茶嗜茶,通过煮茶品茗, 演绎着中国茶道的真谛。

陆羽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 制定了选水、选碳、烤茶、煮茗、一沸、二沸、三沸、品饮等一套中国茶道、茶艺。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陆羽还首次将我国儒、释、道的思想精华和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理念融入茶事活动之中,把茶事活动升华为富有民族特色、博大精深的高雅文化-茶道。

陆羽《茶经》中把伊公羹陆氏茶作为中国茶道的核心价值,也就确立了伊公羹陆氏茶作为中国茶道文化品牌的定位,由此开启了茶为国饮的中国茶文化千年文明之旅。

 

三、“伊公羹陆氏茶”开创茶界煎煮之风远播海外,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

据《茶经》记载,僧人在两晋时期即以敬茶作为寺院待客之礼仪。开始坐禅饮茶。到了唐朝,饮茶之风盛行南北,禅宗盛行,佛门嗜茶、尚茶之风愈加普及,唐代文人学士在家念佛者日众。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茶作为重要陪嫁品传入西藏,自此藏民饮茶便成为时尚,甚至达到了 “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的地步。

图片2.jpg



《茶经》的问世,陆羽“伊公羹陆氏茶'’便开启了举国煮饮之风。从陆羽提出“伊公羹陆氏茶"治世之道,到“禅隐初从皎然僧禅隐, 最终受皎然法师影响逐渐淡出世外,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陆羽治国入世思想之师伊公,出世思想之师皎然法师(详见《陆文学自传》 及孟郊《东野文集》,孟郊《东野文集》记载陆羽怀念恩师皎然法师的诗“禅隐初从皎然僧, 斋堂时谥助茶馨。十载别离成永诀,归来黄叶蔽师坟")。

陆羽从小在寺院学茶,抚育抚养之恩师是智积禅师。“伊公羹陆氏茶”重在“精行俭德”, 禅宗主张“顿悟",即“明心见性",佛教僧人在饮茶过程中“以茶悟禅,以茶问道,以茶助禅",最后达到“茶禅一味"的精神境界。 著名的赵州从谂禅师统统“吃茶去"公案,自此“吃茶去便成为禅林法语。自唐宋时期,我国寺院中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庄严肃穆的茶礼和茶宴,饮茶成了寺院佛事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唐代形成了中国最早的茶道形式一煎茶道。它鼎盛于唐代中晚期,至今千年不衰,随着日渐普及演绎出点茶和泡茶。陆羽是唐代二十四器煮茶法的创始人,他在《茶经》中详细讲述了煮茶法的制作过程。《茶经•四之器》列出了煮饮用器二十四器,提出煮茶的具体方法步骤。《茶经•六之饮》“凡茶有九难中提出了煮好茶要重点把握好九个方面,一日造、二日别、三日器、四日火、五日水、六日炙、七日末、八日煮、九日飲。《茶经•四之器》“风炉'’炉身上铸有“伊公羹陆氏茶"六个字,既是对伊公思想及方法论的继承和发扬,也说明陆羽对自己创导的煮茶品茗的煎煮之风有着充分的自信。

未命名图片.jpg

唐代风炉


唐代文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论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陆羽“煮茶法" 在当时已有相当的社会影响,斐汶撰《茶述》,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庭筠撰《采茶录》, 皎然、卢仝作茶歌,推波助澜,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茶经•六之饮》记载:“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原注:俞,当作渝。 巴渝也〕间,以为比屋之饮"

日本煎茶道源头亦来之中国。唐贞元时期,日本在中国留学的最澄法师把茶种、茶艺从中国带回日本,把所带回的茶种种植在他的家乡 滋贺县比睿山,这是日本第一个茶园,煎茶开始在日本流行。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把中国点茶法输入日本,此后村田珠光创立草庵流,武野绍鸥发展中兴,千利休创立"和敬清寂"日本茶道思想,煎茶道一度偃息。到江户时代中期,日本禅师高游外重新确立煎茶的法与道,五十七岁时,高游外开始了长达20年的煎茶卖茶生涯,故称“卖茶翁"。由于日本人非常喜欢唐代茶文化,至今,日本抹茶道使用的煮水茶釜和风炉,实际上是唐代器物的延伸。

可以说,陆羽创导的煮茶法堪称中国茶道、茶艺的典范。陆羽把"伊公羹陆氏茶" 铸在茶鼎上,标志着一个世界级文化品牌的诞生,"伊公羹陆氏茶将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名片。

•皮日修《茶中杂咏•茶鼎》

龙舒有良将,铸此佳样成。

立作菌蠢势,煎为潺湲声。

草堂暮云阴,松窗残雪明。

此时勺复茗,野语知逾清。

 

四、茶为国饮,国盛茶兴,“伊公羹陆氏茶” 必将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中国是茶的故乡和茶文化的发祥地。如果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算起,浩浩荡荡五千年,千百年来,种茶、制茶、饮茶已成为中华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并由此衍 生出博大精深和多彩多姿的茶文化,茶和茶文 化是中国贡献给世界人民的巨大福祉,茶为国 饮,茶为世飲,实至名归。

伊公1.jpg


一千二百年前,"茶圣"陆羽把"'’字 正式引入茶经,将中华民族五行阴阳辩证法、 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儒家的中和思想、佛家 的"禅茶一味'’等思想和哲理浓缩在一碗茶汤 之中,"小小一杯茶,包容了一个宇宙",更 是道出了 "茶道'’的玄机,他给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深厚的历史底蕴。他以鼎煮茶,鼎者,古之国之重器,鼎定、鼎立,象征国家的鼎盛。伊公以羹为喻论政,“治大国若烹小鲜”,他学伊公改创以茶为喻论国,治大国犹如好的煎茶功夫,五行调和,国运昌盛。把“伊公羹陆氏茶”定为千年国饮之吕牌,实属中华茶人之万幸。

古有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今有“一带一路”,当今是中国最好的时代,让我们怀着纯粹的敬畏之心,聆听内心爱茶的初衷,重拾中华茶道为图腾的价值观,中国茶道必将成为连接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纽带,国饮品牌“伊公羹陆氏茶”将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伊公《咸有一德》;

清华简《尹诰》;

吕不韦《吕氏春秋 本味篇》;

吴觉农《茶经述评》及其他。

1599316588124437.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赵飚,河南焦作人。1972年出生,1997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2019年创立河南省七碗茶歌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中国传统茶文化研究、陆羽《茶经》文化推广活动。2014年,他上焦作市图书馆浏览图书,随手翻到的《茶经》里竟有自己名字中的“飚”字,从此爱上《茶经》。随着研读的深入,逐渐发现《茶经》“伊公羹陆氏茶”是陆羽从伊公饮食之道延伸出中国茶道,对研究茶道,茶德,茶文化意义重大。之后开始复原唐代二十四茶器。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