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是茶叶饮用最广泛的茶类。它以产区分布最广、产量最高、 饮用人群最多、质量超群等特点而深受人们喜爱。高山云雾出好茶,清泉活水泡好茶,这只是品茶的物质前提。而真正要享用好茶,还需要通过良好的品茗空间来表现其审美情趣。即充分利用绿茶的质量特点、营造良好的品茗环境、完美展现绿茶茶艺,要让人们的视觉、嗅觉、味觉等不同感觉来欣赏绿茶,让人们更好地享用这一清纯脱俗的茶类,从而获得健与美高度统一、身心俱佳的效果。
一、"品”与"质”的充分展示,提升绿茶的灵性
绿茶的品饮空间,首先是从质量上来构建。即把绿茶的"品'’与其独有的“质”有机结合起来品赏,感受绿茶的内质。具体地说,主要从形、色、香、味四个方面来品赏。
首先是观看并欣赏茶叶的外形。不同的绿茶有不同的外形,名优绿茶, 正如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所云:“从来佳茗似佳人”,千姿百态的形状是十分美观的。
其次是看色。绿茶的干茶一般有翠绿的色泽,冲泡以后的茶叶翠绿得更加诱人,嫩绿的叶色和汤色,代表着天然和纯洁。玻璃杯中上下浮动着的嫩绿色的芽叶,确实会给人以美感,给人带来一种绿色、清雅、和美、飘逸的感受。
再次是闻香。质量优良的绿茶,带有花果的清香味。茶香随着水汽的飘散,会给饮茶者一种心旷神怡的享受。淡淡的香气,清香袭人,会使人头脑清醒,神清气爽,心情舒畅。
最后是品赏。绿茶具有鲜醇爽口的滋味,这种滋味虽然不是浓烈的,不是给人以强烈的刺激。但就是这种淡淡的鲜醇味,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接受,都感觉得到这种似乎''无味之味"的鲜美。慢慢品尝着一杯优质的绿茶, 口渴者会感到口腔渐渐滋润,烦闷者会渐渐趋于平静,脑胀者会渐渐感到轻松,朋友相会时也会引发出更多的话题。这些感受,都是由于优质绿茶中的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在人们的身体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的结果。
“品”与“质”的结合。这里的品,就是品尝与欣赏;质则是品赏绿茶时, 要从了解和掌握绿茶叶的分类、质量特点、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鉴赏要点等方面,来表现、体验绿茶独特的韵味,这样才能达到极好的品赏效果。
绿茶是以适宜茶树新梢嫩叶为原料,经杀 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没有 经过发酵,较多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 从而形成了 "清汤绿叶,滋味清爽,收敛性强" 等特点。这些,为绿茶茶艺提供了极为丰富的 展示空间。中国绿茶中,名品繁多,不但香高 味长,质量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 术欣赏价值。依据绿茶这些独特内质和风味特 点,在茶艺空间展示中,可以从干茶、茶汤、 底叶等不同的视角,来了解绿茶形、色、香、 味等特质,不但可以提高绿茶的灵性,而且可 以增加人们品赏绿茶的审美情趣。
二、“情”与“景”的完美烘托,表现绿茶的和美
绿茶的品饮需要营造良好的空间,也就是将品赏的情景氛围营造出来。无论古人或现代人对品茗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品茗环境的营造,抒发思想感情,以茶融景, 以景寄情,以情达意。而情与景的烘托离不开茶席设计与布置。
茶席的设计与布置一般由茶具组合、席面设计、配饰选择、茶点搭配、空间设计五大元素组成。其中,茶具是主角。其余元素对整个茶席情景的主题风格具有渲染、点缀和加强的作用,在设计时可以根据主题要求,选择全部或部分辅助元素与茶具组合配伍。此外,还可以添加音乐、表演者服饰设计、表演流程设计等活动因素,使静止的茶席动起来。
茶席的布置应事先确定情景主题,选择相应的茶席元素:首先是茶具,这是整个茶席中的焦点,有时候某套茶具的特色有启发主题的作用。根据功能区分,有泡茶(壶)、饮茶(杯、 碗)、贮茶(罐、盒)和辅助用具(茶则、茶炉、 茶船、茶荷等);根据材质选择,有常见的陶瓷、 紫砂、玻璃器皿和金属、竹木类。如冲泡龙井选用玻璃茶具,玲珑剔透和圆润的外型很好地 突出了龙井茶形色之美,也柔和了茶叶扁平外形的刚挺。
席面的情景设计,色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布置时常用到的有各类桌布(布、丝、绸、 缎、麻等)、竹草编织垫和布艺垫等;也有取法于自然的材料,如荷叶铺垫、沙石铺垫、落英铺垫等;还有不加铺垫,直接利用特殊台面自身的肌理,如原木台的拙趣、红木台的高贵、大理石台面的纹理等。如红木茶台的光泽与紫砂壶杯和紫铜茶罐形成了有内涵的高雅凝重。
配饰的选择如插花、盆景、香炉、工艺品、日用品运用得当,都能对品茶情景起到画龙点睛、 超凡脱俗的作用。一般来说,配饰的选用宜简不宜繁,选用同色系或互补色系的配饰不容易 出错;而属于跳跃或反差强烈色系的配饰虽然装饰效果好,但对布置者的美术要求比较高。
茶点搭配,一般而言讲究红配酸、绿配甜、乌龙配瓜子;水果、干果、糖食、糕饼、瓜子等都可以。好的茶点搭配,做工精致的点心本身还能成为茶席情景布置的一个亮点。
空间布置则是上述席面布置元素之外的装饰,主要是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的茶席微环境。 目前常用到的素材有:大型盆栽、装饰画、传统风格字画挂轴、屏风、工艺美术品(竹匾、 民族乐器、博古架、剪纸、和软装饰布帘等), 这些都能为茶席的空间营造出一份别致的韵味 和闲趣。
三、“茶”与“艺”的有机结合,领略绿茶的韵致
绿茶的品饮空间需要讲究泡茶的技巧和艺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茶艺。茶艺包括茶艺术表演的程序、动作要领、讲解的内容,茶叶色、香、味、形的欣赏,茶具的欣赏与收藏等内容。
茶艺一般分为招待型茶艺和表演型茶艺。不论哪一种茶艺都要讲究泡茶的茶具、水质、水温、茶水比例和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泡茶过程还要有艺术美感,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就绿茶而言,要把绿茶固有的形、色、香、味充分发挥出来,必须运用不同的冲泡技艺和方法。绿茶的冲泡一般有如下程序:
—是选具。绿茶茶具,一般选用玻璃杯或白瓷杯饮茶,而且无须用盖,这样不仅增加透明度,便于人们赏茶的形态;而且可以防嫩茶泡熟,失去鲜嫩色泽和清鲜滋味。采用透明玻璃杯泡饮细嫩名绿茶,便于观察茶在水中的缓慢舒展、游动、变幻过程,人们称其为"绿茶舞"。
二是洁具。绿茶无须象乌龙茶那样温具,用开水一一加以冲泡洗净,以清洁用具,平添饮茶情趣。
三是看茶。对细嫩名优绿茶,在泡饮之前, 通常要让品饮者先欣赏干茶的色、形,再闻一 下香,充分领略名优绿茶的天然风韵。从颜色 上看,干茶的色度要适中;而冲泡出来的茶透 明而有光泽,同时还很均匀。从香气上说,干 茶要无杂味、异味,还散发着一股鲜嫩茶叶特 有的自然清香。而干茶冲泡出来的茶汤,喝起来的味道要很纯正,有足够的浓度、厚度,还要有爽口的感觉。
四是冲泡。泡绿茶的具体操作,可视绿茶条的松紧不同,分别采用两种冲泡法,一是冲泡外形紧结重实的名茶,如龙井绿茶、碧螺春、绿茶等,可用"上投法"。即洗净茶杯后,先将85—90°C开水冲入杯中,然后取绿茶投入,绿茶茶叶便会自动徐徐下沉,干绿茶吸收水分,逐渐展开叶片,现出一芽一叶、二叶,单芽、 单叶的生叶本色,芽似枪、剑,叶如旗;汤面水气夹着茶香缕缕上升,如云蒸霞蔚,趁热嗅闻茶汤香气,令人心旷神怡。
五是赏茶。这是针对高档名优绿茶而言的,在冲泡茶的过程中,品饮者可以看茶的展姿,茶汤的变化,茶烟的弥散,以及最终茶与汤的相映成趣,以领略茶的天然风姿。
六是饮茶。品饮前,一般多以闻香为先导,再品茶啜味,以品赏茶的真味。品尝茶汤的滋味, 宜小口品啜,缓慢吞咽,让茶汤与舌头味蕾充分接触,细细领略名绿茶的风韵。此时舌与鼻并用,可从茶汤中品出绿茶嫩茶香气,顿觉沁人心脾。这是头道茶,着重品尝茶的鲜味与绿茶茶香。
茶艺的展示,还要讲究泡茶的礼仪。在绿茶的品赏过程中,无论主宾,都应当讲究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茶艺要真正体现出茶人之间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对主宾都有规范的要求。作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与质量去要求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去品赏茶。
四、“健”与“美”高度融合,领略绿茶的神奇
“健”与“美”的融合,是指品饮绿茶对于人们生理和心理非常神奇的作用。绿茶是一种珍贵、高尚的饮料,品赏既是精神上的享受,也是一种审美且具有艺术性的行为,同时也是—种修身养性的方法。
首先,品饮绿茶及其他茶,都可以保健养身。茶的药用价值是在人类生活中发现和应用的。陆羽《茶经》对茶的药理作用早就有了深刻的阐述。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毒,使之神思清爽 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何须魏帝一瓶药, 且尽卢仝七碗茶"的著名诗句也说明了茶的防病养生作用。现代科学发现,绿茶及所有的茶叶, 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需要,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证明,绿茶有利于人们健康独特的作用。茶是人类最安全、最理想的绿色饮料。在当前自然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的情况下,应提倡不吸烟、少喝酒、多饮茶、饮好茶,以茶养生,用茶保健。
其次,品赏绿茶及其他茶类,可以实现心灵养生。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一阐述概括了中国茶道的精蕴。中国茶道就是饮茶之道(品茗的艺术)和饮茶修道(怡道养性、熏陶德化)的统一,是茶事与文化、修养、教化的统一。心灵养生即心灵保健,其关键在于心理平衡,保持心境清纯之气。现代医学证明,人的心理平衡,内分泌正常,使情绪稳定,心境平和,抵抗力增加,生命力旺盛。要解决心理失衡,促进心理健康,则有赖于人的高尚道德、优美情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内在人格心理。现代社会,人们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充裕和满足,而且更需要精神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满足。以茶德为中心的茶道精神,完全能够作用于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人们心灵养生的精神食粮。
第三,开拓绿茶,带动其他茶类的创新,不断弘扬和发展茶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了全球化的今天,茶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在弘扬中创造,在开拓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茶文化独特的文化潜力,永葆其美妙的青春。让我们喝茶品茶,以美化生活;欣赏茶艺,以善化人心;感悟茶道,以净化社会;发展茶业,共建和谐世界!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鲁鸣皋,男,高级茶艺技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湖 北天门职业学院陆羽国际茶学院茶文化 研究中心主任、荣誉院长,湖北省天门 市陆羽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