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湖北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陈一新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首次邀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两所在汉高校负责人列席,专题研究解决两校在加快“双一流”建设、推动科技项目成果转化等问题。
经过前期对接,武大、华中大共提出9个重要事项,内容涉及国家实验室、“武汉光源”、产学研创新基地、校园环境治理等项目。
会议要求,对于武大、华中大提出的问题,要做到事事有落实。对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符合武汉发展战略需求的重大科技项目,采取“一事一议、一事一策”;对于有明确责任、并正在推动实施的项目,要加大力度,抓紧落地见效;对于双方已达成共识的项目,要细化分解责任,明确时间表,划定路线图,抓紧实施;对于已有初步构想方案,但仍在商讨论证阶段的项目,要加强对接,细化方案,尽快启动。
其实,“大学+城市经济”的合作模式,可以做的更好更长远一些。这些年来,我一直关注浙江大学与湖州市的合作。这种合作已经进入第三轮。
2006年5月21日,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湖州市与浙江大学签约,双方决定举全市、全校之力,共建省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开始了引人注目的探索。
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新农村不同于一般的校地合作,其特点是全方位的、长期的战略性合作。双方在组织架构上,湖州市建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8名市领导为副组长,39个市级部门单位和各县(区)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专门成立湖州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各县(区)都建立相应机构,整合全市资源与浙大形成市校联动,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与湖州市相呼应,浙江大学建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29个学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小组,增设了浙江大学地方合作委员会和地方合作处,成立了浙江大学新农村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通过由上至下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协调机制,整合调动全校的资源优势参与到湖州新农村建设之中。
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共同确定实施“1381行动计划”。
即把湖州建设成一个新农村实验示范区;
创建“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支撑”和“体制机制创新”三大平台;
实施“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社会保障、城乡综合改革”八大工程;
组织实施一百项以上重大项目。
举一个例子。
浙江大学湖州市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是浙大与湖州共同建立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平台”。浙大针对湖州农业产业的特点,派出了12名教授担任中心的首席专家,这批首席专家同时挂职地方行政职务,全权负责本专业领域和生产基地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引进和推广。
湖州市农业局局长助理、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袁康培对记者说,中心成立一年多来,依托浙大成熟的科技成果,通过互利、互补的市场化合作,已实施了葡萄、甜瓜、蚕桑、玉米、水产、茶叶等10大“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以及各类淡水鱼精深加工技术、纳米珍珠粉加工技术、苗木技术、规模畜禽养殖场治污技术等项目,这些成果的转化推广不仅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经济效益。
2011年进入第二轮。
12月16日下午,浙江大学与湖州市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第五次年会在湖州长兴举行。会上,双方签订了新一轮市校合作协议,将实施“新的1381行动计划”,合力把湖州建成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市。未来五年,市校双方将在湖州实施“新1381行动计划”:
围绕把湖州建成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市这一目标。
着力提升科技孵化辐射、人才智力支撑、体制机制创新“三大平台”;
全面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素质提升、平安和谐、综合改革、党建保障等“八大重点工程”;
每年抓好新增100个以上市校合作项目建设。
经过两轮“1381行动计划”的实践,湖州市已经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高水平代表,率先实行户籍制度改革,农业现代化水平居全国第二位,同时也成为学校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产能的实验基地,使学校与农村、农业、农民进行紧密、有效的对接,双方合作范围之宽、合作时间之久、参与人数之多等条件都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为中国农业现代化、“三农”问题提供新的解决路径,打破了固有观念带来的疑问。
双方合作项目的数量已达到935项,合作领域除了农业,还包括教育、卫生、法治、生态文明建设等,今后也将进一步加强在这些方面的合作,继续作为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验示范区,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建设指南。
2017年进入第三轮。
1月6日,浙江大学—湖州市合作第十次年会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举行,市校双方签订了《市校合作第三轮“1381行动计划”》、《湖州南太湖农推中心建设协议》,正式开启新一轮的市校合作。
即明确一个目标:坚持以“四个全面”为统领,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赶超发展,坚持发挥、整合市校双方特色优势,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提升合作水平,积极打造统筹城乡、美丽乡村、休闲农业、农村改革“升级版”,为把湖州打造成创新创业先行区、特色产业集聚区、城乡统筹样板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幸福民生和谐区,加快建设高质量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强动力。
健全三大平台:
1、科技创新辐射平台。到2020年底,湖州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85%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
加快推进湖州科技城规划建设,努力使科技城成为全市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的高地;做大做强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加快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南太湖科创中心、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湖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浙江大学湖州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浙江大学安吉生态农业园、环境科技创新中心等现有创新平台,积极争取更多浙大校外研发平台落户湖州,进一步发挥好平台功能;着力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创业孵化链条;大力推进省级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和竹、湖羊、休闲农业等主导产业研究院所建设,加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新型农推体系建设,进一步显现新产品研发、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等效应。
2、人才智力支撑平台。
3、体制机制优化平台。
建设八大工程:
(一)产业发展提升工程。
(二)美丽乡村升级工程。
(三)生态文明示范工程。
(四)幸福民生打造行动。
(五)文明素养提高工程。
(六)社会治理创新工程。
(七)基层党建强化工程。
(八)改革创新深化工程。
每年新增合作项目100个。
可以看得出来,每轮的“1381计划”都有提升。关键是让浙江大学的每个学院都有参与的机会,而不仅仅是理工科。
因此,我称之为“集团模式”。
作者简介:叶青,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为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