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航运七十年》·第一章 百废待兴7

未命名图片.jpg


第七节 长江水运工业起步

 

一、建立国营修船基地

解放前,长江的修造船工业十分落后。据1947年全国船厂调查,南京、芜湖、重庆、宜昌、镇江、汉口等地共有43家船舶修造机械厂。其中500人以上的厂,仅私营民生机器厂、原国民党军队联勤总部船舶修造总厂、湖北省机械厂3家;百人以上的厂,也仅有4家,其余均为数十人乃至数人的小厂;其中属于航运机构的仅民生厂和民生宜昌厂、三北机器厂等廖廖数家。新中国成立后,长江航运亟待恢复和发展,大量老旧船舶急需修理,发展长江修船基地十分迫切。

(一)建立第一船舶修理厂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后,招商局汉口分公司组织6名船员以180万元(旧币)购买工具组建修船小组。在汉口二码头搭盖一个上铺瓦口铁、四周芦席加围的简易工棚,以“一盘红炉”起家。1950年7月,招商局成立汉口分公司修理厂,当年完成产值90 300万元(旧币)。1951年10月5日,长航局成立工厂筹备处,以15亿元(旧币)购买三北轮埠公司船舶修理厂。10月,经交通部批准,招商局汉口修理厂和三北机器厂合并,成立长航局第一船舶修理厂,并调入800吨浮船坞1艘。全厂职工184人,机械设备23台,完成产值693 000万元(旧币)。1951—1952年,相继购买6家私营小厂,至年末,全厂有职工445人,机器动力设备57台,固定资产1 010 000万元(旧币),完成产值1 102 000万元(旧币),修船28艘。

(二)建立第二船舶修理厂

1952年,长航局在上海原私营老公茂船厂的基础上,成立长航局第二船舶修理厂。至1952年末,有职工294人,金属切削机床41台及干船坞1座,固定资产达181 000万元(旧币),完成产值959 200万元(旧币),修船38艘。

(三)建立第三船舶修理厂

1951年5月21日,长航局南京分局从上海船舶修造厂购买“和字110” 号木质工作船1艘,配有旧机床4台,在南京港2号码头边搭起2间工棚,开始对过往船进行小修小补。9月,购买濒临倒闭的私营三兴轮船局机器厂。1952年1月,“和字110” 号工作船移泊三汊河,船上机具设备及人员迁入厂内。同年又购买南京私营华昌铁工厂、镇江船厂、浦口轮渡修理所等,扩大了修船能力。1952年9月,三汊河修船厂归属长航局领导,定名为长航局第三船舶修理厂。至年末,全厂有职工161人,金属切削机床6台、锻压设备1台,固定资产达110 000万元(旧币),全年完成产值386 200万元(旧币),修船24艘。

 

二、恢复和发展民生机器厂

1928年创办的私营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所属民生机器厂,解放前是长江最大的修造船厂。1949年重庆解放,民生机器厂共有员工640人,各种机具300余部,能制造川江各型铁木轮船及锅炉蒸汽主机和辅机,承修500~1 000吨级及川江大小轮船。1950年底,全厂员工增至1 021人,全年修船47艘,新建小型木质拖轮1艘,完成产值2 17.3亿元(旧币)。1951年公股代表入厂,4月成立党支部,7月公股代表任副厂长,开始企业的初步改革。至年底,全厂员工达1 105人,全年修船27艘,造船1艘,产值达271亿元(旧币)。自制450吨浮船坞建成投产,是长江自建并投入使用的第一艘浮坞,解决了西南航区不能修理船舶水线下工程的重大难题。1952年9月1日,民生机器厂公私合营,公股代表兼任厂长,生产得到全面发展。至年底,全厂员工1 138人,固定资产2 75.2亿元(旧币),修船65艘,新建147千瓦蒸汽机船1艘,完成产值3 32.4亿元(旧币)。民生机器厂的公私合营,不仅使长江干线增加了一支有比较丰富经验的修造船队伍,而且上至重庆下至上海都有了修造船基地。

 

三、初步建立沿江省市修船业

1950年,重庆接管江北溉澜溪国民党军政部船厂和龙门浩交通部船舶修配厂,经过整顿组建川江船舶工厂。这是四川省第一个国营性质的船舶工厂,有职工200余人,只能修理木壳机动船,年产值约40亿元(旧币)。1952年,湖南省新建浅水木驳21艘、共1 570吨,改建铁驳1艘、计100吨,改建客轮、拖轮、趸船各2艘。宜昌解放后,原省航业局航务处修船厂改名为宜昌机械厂。1950年10月,迁往武昌白沙洲,扩建成湖北省航政局机械厂,1952年改称湖北省内河航运管理局修船厂,有职工313人和各类机床17台,全年产值54.41亿元(旧币)。武汉市组织各方力量抢修旧船,1951年,由舒兴发造船厂联合胡万盛等10余家船厂组建民建船舶修理厂,同兴、苏祥盛等8家船厂组建力生船舶修造厂。这些私营修造船业在恢复时期弥补了国营修船企业力量的不足。芜湖接管原国民党安徽省保安司令部修械所,与第六专员公署修械所和安湖工校实习工厂合并,成立地方国营芜湖工厂,有职工547人和机械设备60台,小型修造船滑道4条,主要是修船兼造船及承接铆焊等业务。1952年,华南交通部驳建委员会在郑森记木船厂旁和原三菱公司所在地,投资1亿元(旧币),建立芜湖内河船舶修理场,专营货驳船修造业务。

1614164198412614.jpg 

黄强近照


作者简介:黄强,笔名常杭,著名长江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委员,长江作家协会主席,博士,研究员。曾任武汉水运工业学校校长、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等职。长期致力于长江文化建设,著有《大江放歌》、《大江神韵》、《大江印象》、《大江经纬》、《诗情画意说长江》、《诗赋长江万古流》等诗文集,以常杭、黄山、天方、江月等笔名公开发表诗词作品3500篇,曾获湖北音乐最高奖“金编钟”奖、湖北省行业歌曲创作一等奖等。近作《长江组诗》、《长江组歌》、《长江十赋》、《长江,我的母亲河》、《诗情画意说长江》、长篇小说《雪云顶上》、《又见红叶》(与羊角岩合作)等影响较大;主编出版《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中华文化系大江(丛书)》、《长江诗词三百首》、《长江航运七十年》、《放眼澳门诗词选》、《当代长江航运发展史(丛书)》、《长江航运文化》、《长江儿女》、《跨世纪的长江航运》等长江文化专著多部。

1614164221212361.jpg

孙新华近照

 

作者简介:孙新华,笔名新华,大学学历,高级经济师。1972年参加工作,在部队和公安战线工作多年。1994年起先后担任芜湖港务局局长、党委书记;芜湖港储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以及芜湖港口有限责任公司总裁等职务。先后荣获全国自主创新优秀企业家、中国海员工会全国委员会金锚奖、中国港口十大风云人物、交通部人事部全国劳动模范、长航十大杰出人物、安徽省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十人等称号。长期致力于长江港口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成为全国交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