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航运七十年》·第二章 昂首起步4

1.jpg


第四节 港口装卸机械化起步

一、改进港口生产设施和流程

(一)增加各类装卸机械

“一五”时期,长航局为改变港口落后面貌,积极投资建设长江干线港口装卸机械。按交通部指示,在未建港前,发展流动性的小型机械及半机械半人力等方式,降低工人劳动强度。1954年后,各港除缆车外,一般采用10米、15米的皮带型运输机,解决大宗货物煤、袋粮及杂货等装卸,码头至库场采用堆包机堆垛,电瓶搬运车往返运输,代替了体力劳动,提高了装卸效率。到1957年,各重点港口共有装卸机械302台,皮带机长度2 706米;重庆、汉口港分别建设一台缆车滑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重庆港朝天门运货缆车1小时可运送货物200吨,工效提高几十倍。

汉口港8码头是客货定期班轮申汉线进口和汉渝线出口的专业化码头,于1955915日安装了链板运输机。当天“江华”轮靠岸用链板机输送货物,180名工人以3.2小时完成全船货物的起卸,而原来260名工人要6个小时才能完成。三码头6号仓库由楼底至楼上安装皮带机后,装卸工人再无需扛着沉重的货包上楼;第三作业区安装了专用运煤皮带机,火车运来的煤可直接卸装上船。宜昌港装卸机械1957年比1952年翻了一倍,3部万能起重机能起吊5吨以内的重件,一改以往重件由数人甚至数十人艰难扛抬的情况。枯水季轮船不能靠岸在河心作业时,3部万能起重机代替人力转驳运送。黄石港的装卸机械1957年比1952年增加了21倍,芜湖、南京等港的装卸机械及皮带机等都相继发展起来。

各重点港逐年增加机械设备,机械操作比重不断增长,但仍然很小。19541957年长江干线重点港口机械操作比重,详见表2-2

6ec68f7d077dcd8e2838944592669f5.jpg

资料来源: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档案中心


(二)推广先进操作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装卸工人在政治和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高涨,创造出许多先进工作法,装卸效率进一步提高。

重庆港采取轮驳舱底打四方墩装舱法,比原有打梯墩方法工时效率提高10%,减轻了工人上下梯和转身的劳累;装煤采取撮煤入篓扛运法,工时效率提高43%。宜昌港学习重庆港“翻蔸倒煤法”,把箩筐改成活动的,装煤时收拢倒煤时放开,方便简捷,煤又倒得干净,工作效率提高49.66%。自制“木架电动起舱机”,粮包的出舱效率提高2倍。南京港自创一种在枯水季节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保证安全装卸的工具——“栈桥装煤漏斗滑板”。

长航局对重庆、万县、宜昌、汉口、南京等港的先进装卸操作技术及时推广,各港口组织人员到现场学习借鉴先进操作方法,加以推广运用。各个港口还注重推广本港区工人们的创新做法。汉口港一作业区举办先进装卸经验展览会,展出先进经验86种,其中有55种是本港工人创造改进。这些先进操作方法,有效解放了生产力。

(三)港口吞吐量逐年提高

19541955年,长江干线吞吐量增长较快。主要原因是全国工农业加速发展,物资交流扩大,干线船舶运力增加。1956年正值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但港口吞吐能力跟不上沿江工农业生产发展,吞吐量增速较1955年以前略低。1957年因川江拖轮及5字驳船队增多,直达运输进一步扩大,对某些港口吞吐量增长有一定影响。1953年,长江干线港口吞吐量为1 336万吨;1957年上升到2 827.4万吨,5年间增长了2倍多。

支流各港吞吐量也逐年提高。19531957年,湖南从192.7万吨上升到286.3万吨;江西从47.6万吨上升到282.2万吨。

 

二、改建和新建港口码头

未命名图片.jpg


“一五”时期,长江航运港口基建投资占完成投资总额的14.97%;最高年份为1957年,占28.15%。改建、扩建房屋149 782平方米,增建仓库42 646平方米,候船室1 916平方米,生产性用房、棚、车库、充电房等5 467平方米。

裕溪口港是国家投资重点建设项目,是中国设计、建造的机械化内河港口。淮南煤矿的煤由淮南铁路运至裕溪口后,由该港转运至大冶、上海及长江沿岸其他工业区。港口建成后,年吞吐能力提高至250万吨,输出以淮南煤炭为主,输入以粮食和木材为大宗,大幅减轻了津浦铁路南段运输压力。

19574月,重庆港九龙坡水陆联运码头前期扩建工程开工。长航局主持拟订扩建方案,由建筑工程部西南设计院设计,交通部投资500万元。九龙坡码头在原有1座缆车码头基础上,扩建1座缆车码头和1座起卸轻货的链板机码头,并在码头和火车站之间增设铁路和公路等运输线和重件货场、仓库等,扩大重庆港机械装卸作业的吞吐量。

1955121日,新建的江阴港和高港港开始停靠船舶。新设码头和旅客候船室等设备后,既便利了旅客乘轮船,又降低了运费。江苏18个县的粮食、棉花、鸡、鸭、鱼、蛋等,都从里下河运往高港出口,上海的百货又通过高港港经里下河分送到苏北各地。

为满足航运需要,长航局决定新成立两个港务局。195661日成立泸州港务局,隶属重庆分局领导,以加强渝叙段土特产品运输;1957810日成立南通港务局,隶属上海分局领导。沿江各省市也加大港口建设投资力度。湖南省五年中对港埠建设的基建投资,平均占水运建设总投资的16.10%,其中1957年为22.32%。至1957年底,拥有机械和人力码头33座,装卸机具设备1 799台。湖北省港口基建投资占总投资的7.60%19511956年,建成64座候船室、共11 243平方米,29座仓库共8 839平方米及116艘趸船,在沙洋、泽口、岳口、仙桃4港设斜坡式与石级码头7座。江西省港口基建投资占总投资的9.20%,新增8艘趸船和仓库545平方米。安徽省在长江水系投资新建和改建趸船30艘、栈桥码头4座,简易石阶码头68座,以及仓库、候船室31处。

 

二、加强锚地停泊区管理

长江拖驳运输业务的日益发展,使得各港口锚地及停泊区工作变得十分繁忙。如何管好锚地和停泊区,保证拖驳运输不受影响,成为沿江各港口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1955年前后,重庆、万县、宜昌、汉口、黄石、南京等港口相继建立锚地与停泊区管理站,设置了锚地调度员与锚泊地水手长。各港结合港口昼夜装卸分班作业计划,编制锚地作业计划与港作拖轮计划,并制定了锚地管理办法,增添了工作船和交通艇,信号灯标照明、调度通讯等技术设备,锚地的业务逐渐正常地开展起来。对停泊船队较多的大锚地,实行设标分段管理,船队到港按计划标位停泊,消除停泊混乱的现象。特别是汉口、南京等港锚地,成功地安装了系船浮筒,这是内河的创举;既减少驳船队抛起锚的技术作业时间,又避免船队发生走锚事故。由于改进了锚地和停泊区的工作,加强了锚地作业技术指导,不仅缩短了船舶在港作业时间,也提高了港作拖轮的使用率。

1620650003474847.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黄强,笔名常杭,著名长江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委员,长江作家协会主席,博士,研究员。曾任武汉水运工业学校校长、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等职。长期致力于长江文化建设,著有《大江放歌》、《大江神韵》、《大江印象》、《大江经纬》、《诗情画意说长江》、《诗赋长江万古流》等诗文集,以常杭、黄山、天方、江月等笔名公开发表诗词作品3500篇,曾获湖北音乐最高奖“金编钟”奖、湖北省行业歌曲创作一等奖等。近作《长江组诗》、《长江组歌》、《长江十赋》、《长江,我的母亲河》、《诗情画意说长江》、长篇小说《雪云顶上》、《又见红叶》(与羊角岩合作)等影响较大;主编出版《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中华文化系大江(丛书)》、《长江诗词三百首》、《长江航运七十年》、《放眼澳门诗词选》、《当代长江航运发展史(丛书)》、《长江航运文化》、《长江儿女》、《跨世纪的长江航运》等长江文化专著多部。

1620650024964624 (1).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孙新华,笔名新华,大学学历,高级经济师。1972年参加工作,在部队和公安战线工作多年。1994年起先后担任芜湖港务局局长、党委书记;芜湖港储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以及芜湖港口有限责任公司总裁等职务。先后荣获全国自主创新优秀企业家、中国海员工会全国委员会金锚奖、中国港口十大风云人物、交通部人事部全国劳动模范、长航十大杰出人物、安徽省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十人等称号。长期致力于长江港口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成为全国交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