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探访三江源》连载之二 三江同根

离开玉树州府结古镇,翻越海拔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口,我们来到了远古传说中一条通往天界的河——穿行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脉宽谷之中的通天河。

 1.jpg+1.jpg

翻越海拔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口

 

也许是刚刚雪后,深秋的通天河,河水昏黄,水流湍急。举目四望,除了一座横跨两岸的大桥外,看不到一间房子、一顶帐篷。除我们之外,也看不到一个人。

通天河“径通八百里,亘古少人行”。

 2.jpg+2.jpg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就矗立在通天河畔海拔3700米的房山丘之上,它是为20008月成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而建立的。

怀着虔诚、敬意,我们步入纪念园区,经过刻有代表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三块大石,登上二十多级台阶的基座,拜谒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

3.jpg+3.jpg 

 三江源纪念碑设计意蕴深远,造型别致,高大庄重。纪念碑基座高4.2米,代表三江源平均海拔4200米;基座用白色大理石围栏,面积363平方米,象征“三江源”流域面积36.3万平方公里;碑体高6.621米,象征着长江发源地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东冰峰。碑体用56块花岗岩堆砌而成,以吉祥的波纹塑造成向上展开、托天的手掌,象征着人类保护“三江源”,也表达了中华56个民族的团结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4.jpg+4.jpg 

碑体正面的8个大字“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由原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碑体背面镌刻着碑文:“高原极地,一派风光。水塔天成,源远流长。三江同根,与斯滥觞。浩淼东去,润泽八方。羽族炫翎,天籍泱泱。蹄类竞走,蓊郁苍茫........”,是被誉为中国“诗人气质的副委员长”布赫所撰写。

 5.jpg+5.jpg

昂视高大的碑体,读着荡气回肠的碑文,听着通天河的水声,再环顾渺无人烟的旷野,暮色沉沉的天穹,让置身此地的我,顿时感到人的渺小,天地的伟大和自然的伟力。

在纪念碑的基座上,我们铺开宣纸,泼墨挥毫,即兴写诗,直抒胸臆,表达长江儿女对江源的特别情感。 

 6.jpg+6.jpg

纪念碑是2000819日正式落成、揭碑的,它标志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正式成立。这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面积相当于两个山东省、或三个江苏省。

揭碑的这一天,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三位藏族少年儿童,带着从三江源头地区采集的水和土,种上了代表长江、黄河、澜沧江的三棵松树。他们分别来自长江源头的治多县、黄河源头的曲麻莱县和澜沧江源头的杂多县。三县同属玉树一州,隔山隔水相邻。世界著名的三条江河集中发源于这个区域。

三江同根,世界上绝无仅有。 

 7.jpg+7.jpg

由于地球变暖、干旱气候增多,盗猎、滥采和过度放牧等原因,近年来,在这块脆弱的土地上,冰川、湖泊在逐年萎缩,水土在流失,湿地在退化,径流量在减少,草地在退化,生物种类和数量在减少,生态环境在日趋恶化。 

即便是匆匆而过、走马观花的我们,一路上也看到了沙化的土地,干涸的河流,枯萎的草场,被破坏的植被。

 8.jpg+8.jpg

9.jpg+9.jpg

 

有关专家不无担忧,说如果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脆弱的生态环境得不到保护和改善,三江流域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2005年,国家开始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将采取退牧还草、生态移民、人工增雨等20余项措施,以恢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

 10.jpg+10.jpg

三江源头三县的三位藏族少年儿童,发出了保护好三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的呼吁。为了福荫子孙,恩泽后代,我们对老天爷赐给中华民族和人类的这块福地、宝地、圣地,没有任何理由不加以保护。

 11.jpg+11.jpg

 

近照.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周家华,1951年出生,湖北洪湖人。副研究员、主任记者。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水运报社记者、副社长;长江航务管理局党委宣传部部长;《长江航运》杂志主编。出版有新闻文学作品选集《沧海擷浪》、摄影作品选集《镜头视野》,《京杭运河》等。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