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面临的最重要考核是高考,它不仅决定着考生的生涯前程,也牵动着父母和全社会的神经!
历年的高考试题表明,高考并不只是对考生“获得多少知识”的考核,而是对考生的知、情、意、行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全面考察,是对学生、教师、家长的基本素质和学校与社会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估。因此,做好高考心理辅导工作,加强考生的基本心理品质的培养与训练,将是应对考试、走向成功人生的必由之路。
作者1999年在河南济源中学及高考心理辅导报告时与考生互动
高考,对不同角色的人,意义不同。对学生,它是学习成长的十字路标;对家长,它是家庭教养质量的晴雨表;对教师,它是衡量三尺讲台教学效能的温度计;对国家,它是海选精英、培养栋梁的擂台;对社会,它是反映文明程度与和谐水平的指示器;对商家,它是评估投资效益的杠杆。其实,高考对不同角色的人,意义完全相同。无论是路标、晴雨表、温度计、擂台、指示器、杠杆……这些物质层面的量词都包含着精神互动的过程,不同角色的人都会在高考这个社会现象中经历一次次心灵的洗礼!
既然高考是心灵活动的过程,那么应对高考就需要心理的秘诀。有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效的药物来及时弥合高考带来的伤痛?心理学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极其明了:五心十法、应对高考!这是笔者十多年来高考大型辅导报告的主题,这里提出其要旨与考生和家长、教师分享。
(一)信心。信心反映人的人格与自我意识水平,信心是考试成功最关键的心理品质。家长和教师应该把培养孩子的信心放在教养目标的首位。
1、信我必胜——自我评价实际、愉快体验自控、进取目标合适、小我大我整合。
人格的核心是自我意识,它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有了正确的自我评价,才能有愉快的自我体验。自夸与自卑的人是不可能自控的。自夸与自卑会相互转化,自夸的人常常具有严重的自卑心理。考生为什么会自卑?可能与考试挫败经历有关,与不切实际的进取目标有关,最重要的是与早年形成的不良自我概念有关。
家长与教师要尊重考生的人格尊严,帮助他们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学习智慧地与他人比较。对自卑者,鼓励他们多用自己的优点比他人的缺点,使考生保持必胜的自信心,把个人的发展与家庭的兴旺、学校的声誉与国家的荣辱结合起来,把个人的自信与民族的自信结合起来。
2、信念合理——甄别错误信念、学会理性思考、寻求心理支持、良性自我暗示。
信念是人头脑中的思考方式和价值系统,它影响着考生的行为成效。考生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有三类:一是要求的绝对化,即“非要当第一名”、“非要考取北大清华”、“非要和老师唱对台戏”……这样的信念常常使考生背水一战,毫无退路,发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大增。其实当第十名就很不错,压力小、效率高,照样升学成功。二是过分概括化,如“天下乌鸦一般黑”、“这次考不取就终身完了!”其实,杂色乌鸦也能见,人生发展之路不平坦,考不取可以再考,曲线救自己未尝不可!古往今来,这样产生的伟人还少吗?三是糟糕透顶的信念,遇到一点小困难就全然悲观失望,仇视一切人和社会,或将高考现行制度唾骂得一塌糊涂!带着这种偏执信念,怎能写出如歌如泣的高考美文?答不好国家高考试卷,怎进得了一流大学?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帮助考生把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甄别出来,用合理信念取代之。要学习自我良性暗示的方法,主动寻求专业人员的心理帮助和支持,养成合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细心。细心谈的是认知方法,是学习考试心理过程的基础,主要是针对考生。
3、细心学习——优化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正确看待分数、提高备考效率。
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在考场上取胜。对千万名考生而言,有没有一种通行方法?答案难以确定。但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优秀学生常采用预习-质疑-阅读-自我背诵-测试的方法。除方法策略外,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正确看待考试成绩的波动性,统筹兼顾不同的学科难点,分配好学习时间,有所失、才有所得,要提高自学的单位时间效率。
4、细致得法——行为习惯入手、循序渐进强化、表扬多于惩罚、学会自主学习。
习惯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功,都是至理名言。成功者从小就建立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注意习得好的学习行为,如适时预习、认真听课、完成作业、复习巩固。拿到考卷时,仔细审题,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抓住重点、分分必争,也要舍得放弃。要学会对自己的奖惩,拟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积极主动进取。
需要提及的是,强调细致不是刻板。不少考生把精力放在细枝末节上,如过分注意卷面清洁、反复使用涂改液或不干胶、选题时犹犹豫豫……这种低效的行为方式常常是不良性格的使然。
(三)宽心。宽心谈的是情绪情感控制,它影响着考生的学习效率。这里针对学生,也包括教师和家长。
5、宽慰心绪——心胸宽广大度、情绪稳定愉快、合理宣泄愤怒、保持中度紧张。
成功者有宽阔的胸襟。尽管高考竞争激烈、对同班同学而言,并没有你死我活的冲突。要保持稳定、乐观情绪。有了愤怒,可通过体、音、美等活动方式及时宣泄,或求助他人、向心理辅导老师倾诉。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考试仍需要一定的紧张度,中度紧张可以取得最好成绩。因此,不要太苛求考前放松,要任其自然、为所当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考完了,自然就放松了。“完全不紧张”的人,常常是那些毫无希望、缺乏羞耻感的“最后一名”。
6、宽养身心——一把菜一把豆、一个蛋加点肉、色香味七分饱、有劳逸调身心。
中国文化中有精深的养生之道。营养学家曾向青少年推荐每日营养摄入口诀:一把青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青菜可以帮助消化,豆、蛋、肉能提供优质蛋白。同时,还要注意食品的色、香、味、形,促进食欲。进食七分饱是最佳选择,过饱不利消化吸收,还会导致肥胖。要创设良好的进餐氛围,并注意学习生活中的劳逸结合,将自己的身心调到最佳状态。
(四)耐心。耐心谈的是人的意志品质,它帮助考生克服困难,坚持到达成功的彼岸。这同时针对考生、家长和教师。
7、耐受挫折——缓解内心冲突、分析失败原因、修订原定目标、更多体验成功。
挫折是考试历程中的必然产物,因为考试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遇挫折时要善于分析原因,是内部、还是外部?是客观、还是主观?要能举一反三,切莫在同一个坑里跌三次跤。要汲取经验教训,也许是目标太高?也许从未有过成功的体验?只有尝试过成功的人,才会树立更大的抗挫决心。
8、耐久动力——激发内部动机、合理归因成败、积极胜于消极、打破恶性循环。
学习需要动力。动力如何持久?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系列建议:成功者常以内部动机为主、外部动机为辅来推动自己的学习行为,他们多半为自我成长而努力学习,并不在意他人的奖赏。成功了,他们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失败了,他们归结自己努力不够,因此,下次要加倍努力。而失败者则抱着消极的归因态度,习惯于自卑,将成功归结于运气,将失败归结于自己能力差,以至放弃以后的努力,恶性循环。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是从小开始的。家长和教师一定要帮助考生优化自己的学习动力系统,才能使他们“可持续发展”。
(五)知心。知心是指为考生提供心理支持环境,主要是针对教师、家长以及学生。
9、知人互动——家校密切配合、知己知彼互动、积极应对压力、促进心灵健康。
考生的成长与家庭、学校环境密切相关。许多高考成功的实例说明,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良好配合、知己知彼互动,相互提供心理支持,就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积极的抗压能力,平稳度过高考战役。反之亦然,尤其是支持系统的分隔与矛盾、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嫉恨和责怪、亲子与师生之间的抵触与反感,会导致孩子的反叛心理,甚至是灵魂的扭曲。
所谓考生心灵健康,是指考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动力和方法,有和谐的人际资源,对自己正确评价、体验与控制,有阳光的生活态度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这些健康状况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人一生永远追寻的目标,它的确需要考生、家长、教师乃至社会的彼此互动、共同努力。
10、知己努力——建立合适期望、满足心理需要、民主温暖指导、培养四个学会。
多项研究表明,不同的教养方式,会生产不同的“产品”。教师与家长应该知人善用,对考生有一个适合他们自己特点的期望目标,使之“跳一跳、够得着”。要注意满足孩子多层级的心理需要,尤其重视他们的成就、情爱、审美等高级需要,采用经过中国父母实践证明了的优秀教养方法,即民主、温暖,加一定指导的方法,培养孩子学会认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也只有这样的考生,才能走遍天下考场都不怕。
总而言之,五心十法是心理学家为您提供的一类方法或一把钥匙,还需要考生您、以及家长和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与领悟,才能去开启那心灵之窗!
希望《高考心理辅导》帮助您跨越生涯的驿站,把握成功的秘诀!
郑晓边主编,《高考心理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作者简介:郑晓边,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加拿大Concordia大学心理学系高级访问学者,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调研组专家,国家精品课程《学校心理辅导》主讲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荣誉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和老年心理学专委会委员,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科院武汉分院科学家报告团专家,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咨询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老年学学会老年心理学专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