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黄强、刘小平长篇小说《又见红叶》
摘 要:黄强和刘小平所著《又见红叶》属于描写长江往事系列小说,它所呈现的峡江地域文化,补充和丰富了中国地域文化小说的创作。读者可以从这部作品中一睹历史积淀之下峡江的自然环境与民俗风情,领略长江儿女独具的峡江精神,以及作者对中国文学民族地域性的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地域文化;历史;峡江文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地域文化小说的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坛里逐渐兴起,它们都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色彩,共同促成了那一时期创作地域文化小说的繁荣。黄强、刘小平的《又见红叶》是长江往事系列长篇小说之一,小说以上世纪70年代至今为背景,描写了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生为长江航运事业做贡献的故事。作家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之下,通过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一幅幅唯美动人的自然画卷的描绘,一件件精彩纷呈的长江故事的讲述,向读者展现了他们对于长江文化的热忱,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波澜壮阔的峡江历史风云
峡江文化的兴起与长江航运事业、水利工程的繁荣兴盛有着密切的关系。峡江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地域文化,离不开当地社会历史的孕育和积淀。小说《又见红叶》描绘了长江航运事业的发展史,以及几代长江儿女致力于长江航运事业的奋斗史,这为峡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底蕴。小说以客轮“东方红086”在峡江中行驶拉开序幕,峡江的历史往事一幕幕映入前往“黄牛岩村”上山下乡的知青们的眼帘,向读者展现了峡江文化所具备深厚的历史感。首先,关于知青上山下乡的地方“黄牛岩村”的选择,它是抗战时期“黄牛岩保卫战”的战场,在历史上是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塞,国军以前在此设置炮台,成为峡江要塞炮台群的最前线,黄牛岩便成为拱卫山城的第一道门户,蒋介石称:“黄牛岩乃中国的斯大林格勒,要派一师死守”①,足见其重要性。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上山下乡的这一批知青们来到这个“战场”上,再一次演了一场激烈的、不平凡的、为个人和国家而奋斗的“战争”。自古以来,西陵峡口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发生在这一地区的战争不计其数。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增加了峡江历史的厚重感,描绘出峡江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苦难、血泪的历史,是一部不平凡的历史。小说还从神话传说的角度给峡江赋予了神秘的象征色彩。比如,大禹为治理洪水化身黄牛从而开拓了峡江,这也是“黄牛岩村”得名的由来;瑶姬等十二位仙女为帮助大禹解决水患从而化作了“巴山十二峰”,为每天进出峡江的船舶导航,作者从更久远的“历史”赋予了峡江所蕴含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不管是在实际发生过的历史中,还是在神话传说中,作者由实到虚,期望以这种方式使读者宏观地纵览历史的真实性,发现峡江具备的独特的历史厚重感。其次,小说多次以长辈给年轻人讲述的口吻交代了峡江航运事业或峡江水利工程的历史往事,如卢国秀老师向知青陈振江讲述杰出的航运实业家卢作孚先生的光辉事迹。卢作孚先生不顾日机轰炸抢运物资的行动,瞩目中外,还得到了周总理的肯定和支持。郭师傅跟陈振江回忆西坝工程的历史,被毛泽东称为“长江王”的林江泰,主持编制了修建峡江工程的规划。通过以前辈向后辈们讲述这些历史人物的光辉史的方式,作者让读者目睹峡江历史人物的风采,有意使读者去关注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人物为峡江历史底蕴所做出的贡献,让后辈峡江儿女们从中吸取成功经验,改正不足,期望后辈的峡江儿女们能为峡江创造又一段光辉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又见红叶”的枝繁叶茂。
每一个地域经过长时间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积淀往往会形成特定的地域文化,作者正是在这样一个大历史的背景之下讲述了一件件的往事,使读者在这样一个漫长而又具有深厚底蕴的历史中去了解峡江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对峡江地域文化进行书写,在这几十年的历史环境中使读者仿佛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作者的书写体现了峡江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峡江文化所特有的历史厚重感,促使读者去关注和体验深厚的历史孕育下和积淀出的峡江文化。
二、隽永灵秀的峡江文化气韵
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或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往往会使文学作品显现出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文化魅力。“不同的地理环境制约着各自的风情民俗,风情民俗的不同则保持了各地文学的差异。”②这就说明,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地域民俗风情,而地域民俗风情又会对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生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各有其特点。对于峡江地域而言,古老的长江孕育出了独特的峡江文化。
一方面,对于峡江自然景观的描写,小说一开头峡江景观的代表——“红叶”,便出现在读者眼前。在秋霜渐浓的季节里,满山都是峡江红叶的身影,这是令上山下乡知青们开心的景象,他们喜欢以“红叶题诗”来消解劳动带给他们的辛劳和疲乏。满腹诗书的章朝阳在红叶上即兴题诗:“红叶为谁开,秋山遍野来。芳枝情吐蕊,惠质梦开怀。霞染缤纷秀,絮飘素裹裁。心随神女动,牵手喜登台。”他以这样一首短小而精悍的诗把峡江的红叶作了一番精彩的描绘,把自己所爱的峡江景物都镶嵌进了这首诗歌里面,十分唯美生动,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陈振江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峡江人说:“不登神女峰就不是峡江人”,可见神女峰于峡江景观中之经典,著名诗人舒婷所作《神女峰》也为神女的姿态作了最完美的诠释,诗人让一个自然奇景和文化胜迹来承载她对于人生问题的思考。小说中对三游洞风景区的描绘,令人神往。关于三游洞历史的由来,小说中写到:是白居易被贬忠州刺史,其弟同行赴任,两人与著名诗人元稹偶遇,他们发现了此地,便在岩壁上题名“三游洞”。到南宋时期,“三苏”也来到此地,被称为“后三游”。三游洞因两代大诗人的莅临而闻名,便成为了至今来峡江必玩的景点之一,让人直追古人,为峡江文化更添一份韵味。这些神奇而壮观的自然景观的出现,离不开长江水的哺育,这些景致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它们共同营造出峡江文化神奇隽秀的一面。另一方面,峡江民间习俗的描绘。比如,被当地人称为“船工号子王”的陈光龙爷爷,他年轻时便是船长,十分熟悉峡江水情,他现在为知青们演绎着一声声高亢激昂的“船工号子”,具有直击人内心深处的穿透力,让人从这激昂的号子声中感受来自峡江文化最深处的呐喊。“船工号子”作为峡江文化中特有的一种文化符号,它象征着那些一生致力于航运事业的老一辈峡江儿女们的艰苦奋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当地村民敬神树消病祛灾的风俗,有人质疑这是封建迷信,但作者从神树经历三百年风雨不倒的历史,来诠释这种习俗流传至今的理由,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对这种风俗给予了一定的肯定,因为这是峡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当地村民们淳朴善良的象征。总之,小说叙事把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经济与社会、军事与水利等各种因素融为一炉,穿插行进,用散点透视的方式呈现峡江地区的文化底蕴及其历史变迁,其艺术形式可谓是“中国做派”(贾平凹语)。
鲁迅曾说过:“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 ③对于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来说,各种各样的地理环境使不同地域呈现出了不同的地方色彩,身为不同地域的作家们应致力于表现具有地方色彩的东西,书写具有地域色彩的文学作品。当这些具有不同地域色彩的文学作品相聚时才会让中国文坛呈现出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景象。《又见红叶》的作者通过对峡江自然景观以及当地民间风俗等具有地方色彩事物的描写,将迷人和古老的峡江文化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领略到峡江景象的清新自然、栩栩如生,峡江人的淳朴善良,感受到峡江文化所具有的强烈的生命力以及作者对峡江地域的热忱和真挚的深情。具有商州情结的作家贾平凹也认为:“要回归传统,就要从传统文化和民间资源中汲取营养,创造出具有中国经验和世界视野的作品” ④。《又见红叶》是作者数十年磨一剑的创作产物,是作家们从长江中汲取营养的结果,也是他们一生钟情于长江文化建设的结晶。长江水不仅哺育了数代中国人,也孕育出了峡江文化,作者的书写丰富了中国文坛上地域文化小说的创作。
三、浪漫精进的峡江儿女精神
地域特色最本质、最核心的因素,就是透过文学作品,洞察其映射的地域文化精神。《又见红叶》中的地域文化精神可以从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性格品质等方面发掘。
一方面,作者笔下的长江儿女们都充满了浓浓的诗性精神。他们面对满山的红叶,以红叶题诗;伫足神女峰,以诗讴歌其姿态;章朝阳和陈振江都爱好诗歌,他们总是以诗歌记录当下的心情,以诗会友,给他们普通而又不平凡的生活增添了几分诗意。“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严肃的岁月中,没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是诗人或者作家。” ⑤作家黄强,同时也是一名长江诗人,他不仅带头创作长江诗歌,创下了世界大河诗人写诗数量之最,还开创了“长江诗派”,得到了诗歌界的高度评价。因此,在小说中,他给其笔下的长江儿女们都赋予了浓厚的诗性精神,他们为峡江风景的壮美赋诗,童华面对峡江这样一个如此诗意飞扬的世界,她不禁想到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沙语澜也为峡江的壮丽而吟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他们还为自己对生活诗意的理解而作诗,因恢复高考章朝阳、陈振江和知青们有感而发地合作一首诗:“霹雳畅情怀,龙门动地开;蹉跎安可道,困窘砺雄才;十载凌寒立,山河待我裁;雪纷堪对酒,梅萼报春来”。从他们赋诗的爱好可以发现,虽然经历了生活挫折的一面,但是他们仍然对生活抱有积极乐观、浪漫诗意的态度,这是峡江儿女们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从他们具备的诗性精神还可以发现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对他们的影响和熏陶,屈原曾经在此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主要有屈原故里、屈原祠,屈原文化作为峡江不可忽视一部分,它对峡江儿女们诗性精神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长江儿女的峡江精神还体现在他们对于爱情的勇敢追求,以及他们一生致力于长江航运事业,奋斗不息的品质。陈振江、田光旭为了爱情,他们不惜大打出手,只为博得虞嘉玲的芳心。童华是作者塑造的一位敢于追求爱情的女性,她一直钟情于陈振江,即使被拒绝也不放弃,她第二次以酒壮胆为爱勇敢告白:“如果你再拒绝,我也要干完杯中的酒,总算当着你的面,勇敢地表白过,我跟我爱的人醉过一场了”,通过她的言语可以了解到她是一个十分直爽的女性,最后也正是因为她的坚持不懈和直爽的性格终于得到的陈振江的爱情。在航运事业的发展上,陈振江、田光旭、覃启刚等,他们都是具有长江工匠精神的一代人。比如覃启刚这个人物形象,他是以全国劳动模范郑启湘为原型塑造的,他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研发了新一代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他这种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精神被奉为楷模,不愧为长江航运工匠精神的代表。还有虞嘉玲这一女性人物,她经历了光辉而又曲折的一生,她一生都在为长江航运默默作贡献,是小说中坚强勇敢女性的代表,然而在一次轮船防毒防爆的例行检查时,她为了救一名男孩而光荣牺牲,令人怜惜。其中还有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男性人物田光旭,他不同于作者塑造的其他男性人物,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也正是因为他的不完美才让这个人物呈现得更生动、更真实。在爱情里,田光旭一开始为了得到虞嘉玲不惜与自己的好兄弟大打出手,但是当他得到她的芳心之后,他又插入了朋友黄龙津和陈雅曼的婚姻。在事业上,他一开始十分上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位副厅级领导干部,也因此他变得十分傲慢,正值事业顶峰期他一系列的问题都暴露了,出轨陈雅曼,因贪腐而进了监狱,但最终他改过自新。这一形象在作者塑造的所有人物形象中最突出,从他身上可以发现人性里不完美的一面,作者期望通过他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告诫后代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这位不完美的人物形象塑造使作品更具有真实性,也正因为他不完美的呈现,才反衬出峡江儿女积极向上的峡江精神。
小说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让读者看到了一代代精英为长江航运事业而奋斗的杰出贡献,更让读者发现了峡江儿女身上难能可贵的诗性精神和工匠精神。文学作品的地域特色中最深层次的东西——地域文化精神,便赋予在长江儿女的身上,他们肩负起了把峡江精神发扬光大的使命。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成功塑造,发掘了峡江儿女独具的峡江地域文化精神,使人们发现了峡江儿女身上的闪光点。同时,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神让峡江文化显得更加光彩夺目。
四、结语
《又见红叶》不仅向读者展现了具有外在民情风俗特色的峡江文化,还让读者感受到了峡江文化的内在精神文化内涵。在书写地域文化小说的热潮中,作者钟情于长江,钟情于自己的“根”,这不由让我们想起了韩少功在《文学的根》里所说的话:“这里正在出现轰轰烈烈的改革和建设,在向西方’拿来’一切我们可用的科学和技术等等,正在走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但阴阳相生,得失相成,新旧相因。万端变化中,中国还是中国,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在民族的深层精神和文化物质方面,我们有民族的自我。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 ⑥黄强和刘小平两位作家承担起了这种责任,为“重铸和镀亮这种自我”而努力着,他们书写出峡江文化的魅力,丰富了中国地域文化小说的创作,从中可以透射出作家们对中国文学民族地域性的思考。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注释:
①黄强、刘小平.《又见红叶》[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8.
②贾平凹.答《文学家》问[J].文学家,1986(1)
③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日报出版社,2014.
④贾平凹.中国当代文学缺乏什么[J].小说评论,2000.
⑤K.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M].李时、薛非译.广西:漓江出版社,1997:25.
⑥韩少功.文学的根[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