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问:任蒙、江城子
统筹:胡润保、匡望生
主持人:元子
学术支持:丁遵新
时间:2019年12月14日
地点:汉口全季酒店
嘉宾:武汉摄影名家
执总:王小林
交流会出席人员:丁遵新、方粛、方三勤、马秋平、王岳君、王安平、田飞、邱焰、佟建国、沈祥胜、郁胜文、武建国、张建忠、张钢、郭绍明、张曙光、周国强、周国献、俞诗恒、杨杨、李亚白、胡伟鸣、袁兴理(元子)、梁超、麻建雄、彭年生、谢国安、缪德杰、孙朝中、孙伟、夏小媛、史青龙、朱长江 、胡润保
由摄影人元子发起的“纪录大武汉摄影交流会”邀请了理论家、摄影家三十多人云集汉口全季酒店五楼会议室。谢国安、周国强、彭年生、周国献、方肃、元子等十多位摄影家分享了自己的作品,这些摄影作品记录了大武汉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变化,也是一代武汉摄影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追求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
镜头从身边的邻里街坊小巷里分开始,扫描市井人物、抓拍趣味生活,把武汉的地理座标、风土人情、历史沿革、名人掌故、文化符号、时代面貌等等一一定格在“武汉时间”,这些照片就是我们几代武汉 人的记忆和乡情。
会议现场
主持人元子
嘉宾留影
丁遵新教授点评:
丁遵新教授
谢国安的片子是他纪录武汉的佳作选,也是最早描写汉味纪实片的摄影人之一。
方三勤拍了一个“民间楚剧团”的小专题很有价值,这也是城市摄影的一个选题。
马秋平可能是读了朱自清的《背影》影响而构思一组诗化的黑白的纪实照片,回味悠长。
田飞主任为“汉味、汉派摄影”提出了前瞻性思考和指导性意见。
朱长江的一条街“三德里”拍得比较系统,很有特点。
沈祥胜教授早年出过《江城记忆》,他现在拍的是《江城记忆》的延续,选材与以往不同,主要表现即将消失的老街老巷和生活方式,更具当代和现代的色彩,其中很多带有比较强烈的幽默感。
李亚白是拍热干面的,我看的却是夜餐和啤酒,我冇看到热干面。
俞诗恒拍的照片很老道,传统且精练,影像素质很高,他的“绝不摆拍”大家可考虑,因为武建国把它推翻了,全靠摆拍。(武建国插言:不是全靠)哦,哪是半靠。武建国的片子可以称之为后纪实,是镜头前的影像和多次暴光,加上后期的ps,ps也是存在的,不是虚构的,还是很有探索价值的。
郭绍明的纪实片也很早,今天他露了一手,把老照片和汉街、黑白与彩色进行对比,立意构思是很好的。
我这里要说的是,照片好坏是另一回事,这种展示方式,也就是编辑和多媒体的运用,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不是你拍得好,展示效果就一定好。
拍得好,如果扫描不好,这就涉及到传播效果的问题。
张钢的理论比照片好,他说“去叙事化、去主题性”,但是,他的“去叙事化、去主题性”的照片只占三分之一,这种当代意识的纪实摄影大有发展的空间,希望他继续努力。
缪德杰是全手机摄影,他也是纪实,是唯美和画意的纪实。
郁胜文的宽幅纪实很好、但是,在纪实里面,宽幅的运用,手段和内容以及手法之间的对应关系,我觉得还需要进一步去把握。
元子的摄影作品《武汉记忆- -街头巷尾的茴香》用散文诗的抒情手法,记录了武汉三镇老街巷的百姓生活,巧妙构图,人物与环境混搭的效果往往出乎意外,细细读来,还蕴含了作者的很多想法。
还有部分摄影家的分享未作记录。
中午进餐后稍事休息又继续分享作品,丁遵新仍作一句话点评,三点多钟,进行交流环节。
张曙光:在坐很多是大家,今天的交流形式非常好,可以是普遍交流的形式,也可以是专题交流的形式,这样既可以抒发我们的情怀,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摄影水平。
周国强:纪实摄影是所有摄影的本源,照相机的岀现最初就是记录,后来演变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还有艺术摄影等等。所以,我在拍新闻的同时坚守七字法则:“大事小事突发事”,从这三个方面去拍,你的纪实摄影就会更宽泛一些。
纪实的人不要拒绝艺术,把纪实、艺术、新闻结合起来。
沈祥胜:大武汉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正呈现一个发力期和上升期,更需要一大批文化精英来支撑,我拍的《认识武汉》专题就是想尝试一种表达。方方在给我的作品序中写到:沈祥胜这些作品没有宏大的题材、没有历史的节点和重大的瞬间,就像我们生活当中的每一片树叶……
彭年生:我倾向把“汉派摄影”定位“汉味摄影”,一个流派的产生是一种“沉淀”和“生发”,岭南画派、海派再到我们的长江画派、荆楚画派等等,外省有很多的“口口摄影”称号,最后能立起来的还是艺术作品。
麻建雄:元子召集的这次纪实摄影艺术探讨和交流,有机构的、有院校的、专家和业余共聚一堂,就像我们的作品一样就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麻建雄分享
这种自发的非官方非协会主办的艺术沙龙形式更鲜活,内容更实际,也不讲究一些“客套”,紧紧围绕艺术话题展开思想上的碰撞,从上午九点十五分到现在四点半钟,还有这么多人,特别是86岁的丁遵新老师,中午也不休息,连一个哈欠也没打,聚精会神地观看每一个人的作品,认真地做笔记还一一给予点评,我们要感谢丁老!祝丁老健康长寿!
说到纪实摄影,谢国安在武汉乃至全国比较有影响力,周囯强一边拍新闻一边拍纪实,很多作品满满的正能量,比如他当年拍的一张获奖作品《女大学生卖报》十分感人,像方肃教授特地从外地赶回来参加这个沙龙,一个是艺术情怀,还有一个是他把大学的优良作风和传统带到我们摄影人中间,就像丁老常常告诫我们的“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包容性”。
今年武汉的摄影家获得国奖部奖省市奖的作品特别多,我们只有发扬团队的优势,由理论先行和引导,整体提高我们的艺术水准,就会水到渠成地推出一批武汉摄影群体的代表人物,这个时候“汉派、汉味”就顺理成章了。
方肃教授分享
沈祥胜教授分享
胡润保:我是一个圈外人,从中国文化摄影网认识了工人摄影家史青龙,农民摄影家郭贤乐,今天算接触到圈子的核心层,看了今天的作品感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可圈可点,特别是周国献《大武汉的工业记忆》历时七年、拍了400多个大型老旧厂房10000多张片子,它是纪录武汉工业变迁和发展的一个史料性影像文献。
上一次,老作家彭建新也是在这个会议室参加摄影话题座谈会,在他任职两届市作协秘书长时就打出了“汉派作家”的旗帜,池莉、方方、邓一光,刘醒龙等一批作家以群体亮相中国文坛,好像立住了脚。
上次提了一个建议“指定武汉美女街拍景点”,这次再提一个“设立摄像专业委员会”,为什么把“摄像”丢到圈外?
建议市摄影家协会麻建雄主席统畴领导,高起点、大手笔打开武汉摄影界的新局面,与城市建设和管理部门对接,派出纪实摄影各个小分队,用长镜头紧紧跟拍新时代主旋律的节奏,特写“建设中的大武汉”,抓拍感动中国的人物,纪录“武汉每天不一样”日新月异的变化。
今天我感觉吹响了“汉派摄影”的集结号!
还有其他发言人未作记录。
丁遵新专论:
摄影发展趋势,取决于时代与相机
对于大数据、云计算、高智能、数字景观等,对于时代发展和摄影文化的影响,要有充分的认知。
批判性思维是艺术创新的灵魂
艺术创新不是方法、技巧,首先是一种思维,一种精神追求;
认识自己是人类心智的奥秘,认识自我、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告别昨天,是摄影人艺术创新的前提。
会议剪影
后记:
武汉摄影队伍庞大,大咖云集,获国内外大奖的作品不少,还有得天独厚的理论专家丁遵新老师坐镇武汉,天时、地理、人和,尽管丁遵新提出“汉派摄影”按下再表,他还殷切希望武汉的摄影人要有“自我批判”意识、要有“团队精神”。
与大武汉城市一起成长的摄影人已经站成了一个文化方阵、蓄势待发。
链接:汉味摄影名家作品选登
起义门 摄影/麻建雄
请江城人民放心 摄影/周国强
卖报的大学生 摄影/周国强
文化名人周韶华 摄影/彭年生
楚河汉街 摄影/谢国安
军运会即景 摄影/胡伟鸣
民间楚剧团 摄影/方三勤
汉正街的扁担 摄影/武建国
小巷迎亲 摄影/杨杨
武汉记忆 摄影/元子
武汉记忆 摄影/元子
2005年紫竹巷 摄影/郁胜文
街头 摄影/张钢
江上油溱工 摄影/缪德杰
车站 摄影/马秋平
大武汉的工业记忆 摄影/周国献
老里分的父子 摄影/朱长江
黄鹤楼下 摄影/俞诗恒
长堤街 摄影/李亚白
扫码 摄影/谢国安
存在的秩序 摄影/方肃
悬挂的声音 摄影/梁超
飘香的热干面 摄影/沈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