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空间· 沈威:有故事的朗诵

编者按:20191230日,由诗人、艺评人解智伟召集,大家在琴台大剧院沈威工作室,就沈威的朗诵举行了一个研讨会。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没有夸张粉饰之语,有的只是发自肺腑的中肯之言。会上大家除对沈威朗诵的《岁月》进行了品评外,还就当下朗诵艺术状况交流了各自的心得体会。

研讨会现场.jpg 

研讨会现场

沈威朗诵《岁月》视频

 

人物名片沈威,1954年生于京城,其父母是军人,他随父母工作迁徙于多个城市,少年定居在江城。这样的家庭给了沈威足够的优越和见识、滋养了足够的灵性和才思。少年的沈威常独处一隅读书,静如处子。也常似灵童般呓语,冥思神往。少言的沈威在成年后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语言表述天赋。

一个人的气场多为言语所致。善言者,古有策士、辩士之纵横,近有革命家、布道者之蛊惑,今有做局精英之忽悠。善言者沈威似乎与诸般不染,常常以倾听身姿偶有数语而化点疑惑一二。策士、辨士巧言令色、无中生有,沈威不为。革命家、布道者煽动人心、癫狂痴妄,沈威不为。做局精英们助纣为虐、欺诈无度,沈威更是不为。可是,沈威气场颇盛。

沈威常以谦卑之态、淡然之色处日常百态。一次饭局中一位文化名士滔滔不绝,对沈威所言持否定。以沈威口才一驳定然满席哑然。沈威只是端起酒杯一饮而下再作揖告辞。我问沈威为何不做辩驳,沈威笑笑说:“君子乃避辨士之舌端”。真正的沈威语言之炽烈犹如天火,思想之敏捷犹如闪电。

正是上天注目之中,秉承天道、践行天意。

那一年的一个寒冬里,沈威应中国佛教文化保护机构之邀,飞京城参加其高峰论坛,主讲佛教文化。满堂学者、专家、政要、高僧及部分信众屏息静气专注,沈威时而宏声高亢隋唐佛界演绎传奇,时而柔声娓娓道来各自门派僧人命运坎坷。尾部以悲悯之情诵读《金刚经》时,部分信众一时訇然地,感恸悲泣,苍茫之象一时弥漫大厅。以一己护法之力,辫世间忠奸善恶。芸芸众生,良心未泯,悟性尚存,使命犹在。沈威在酝酿着新的作为。

这条咖啡街留有我们无数次的话语和议题。春夏秋,乃至冬,几个老男人总喜欢围坐路边一隅,热的冰的咖啡,一杯又一杯,新的老的话题,一轮又一轮。沈威心系佛学,在他年逾耳顺望古稀的日日夜夜里,执著的思考着,重修佛学在中华古文明延绵的精神谱系,以戏剧形式再现心中先知圣贤的精神风貌。

沈威过去在电台当播音主持,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下海。下海后历经一段时间打拼,事业有成。现在经营的琴台会所,云集星散,常有文化大咖光顾。沈威亲和温存,迎来送往,随缘引介。

太多的牵挂、太多的当仁不让。一位入江如海的情怀悠远的无名布衣,将自己道成肉身,一位世俗世界的圣者。 

 

业界评价沈威朗诵的《岁月》,是久违声音的一次回归,朗诵艺术家柳棣说:“感谢沈威,曾经的播音王子。”布衣羊说,“王子归来”,天儿说,“王者归来”,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雷峻说,“王爷归来”,沈威远离话筒30载,出走半生,归来依旧是少年。


解智伟

解智伟发言.jpg

沈威的声音成了一个记忆的符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湖北文学作品十年展播》这个节目中,沈威老师播读我的诗歌作品《信赖》、《半边月亮》、《一个冬天》,那时真愿季节就定格在冬天,凝固流逝的岁月,也凝固这些声音……

 

张智勇:(湖北工业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

张智勇+.jpg


1磁性浑厚的色彩是沈威老师的声音特质,沈威的声线具有浓厚的沧桑感,色彩饱和,力度感强,投射出苍劲、伤感、甚至略带野性的气质。

230年下海弄潮经历的沈威老师,其人生经历中却不乏惊心动魄的浮沉往事,虽事业有成,但其中悲喜荣辱的个味却尽在不言中。在他的朗诵中我们可以明显感知到,那是一种心灵对生命的呐喊,从他的朗诵里面我能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从声音美学来看,男性有阳刚之气,女性为柔美之至;在表达情感方面,一定要与文本相呼应,与情感相呼应,是真情灵感的喷发。沈威老师做到了。如果诗歌毫无节制表达内心的真切感受是不妥当的,艺术的传达是有克制和节制的,是很美的。


王国强:(湖北省人民艺术剧院原常务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

王院长发言.jpg

沈威把《岁月》传递给了我们,声音富有磁性,确实很美。但我听出了评书的声音,连、停音节处理得也不错,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有厚度。当今有的年轻人说,朗诵不是在台上表演,过去是声光电,现在是数码,不需要塑造人物形象。导致一些年轻的朗诵者没有语言形态,从声音听不出人物来。


沈威

沈威发言.jpg


我认为朗诵是塑造人物,这个被不被大众所认同,需不需要符合文本本来的状况,过一段时间,我打算举办一个论坛,打算请柳棣等名家过来,听听他们怎么说。解智伟办的艺评空间不错,就是要多多评论,现在我们就是缺乏评论。报纸看社论,朗诵看艺术评论。

解智伟:语音形态,值得朗诵者都应该去弄清楚。有些语气需要播音腔、话剧演员的戏剧元素,对一种篇目的夸张,有些情节需要这样。


王国强:所谓播音腔、戏剧脸,这是两个概念。无论两个概念如何,都需要回到有创作性的文本上来。


李德良:(全国新闻播音一等奖获得者、湖北楚天广播电台原新闻主播

李德良+.jpg


我第一次听到沈威先生朗诵的《岁月》。原来听过别人的作品,但都比较平谈。今天听到这个作品,恰到好处。该喊就喊出来了;该说的娓娓道来。我原来以为抽烟的人声带上会附着烟油,但沈威先生在声音的明亮度上没有打折扣。


张传鹏:(资深诵评人)

发言.jpg

我进入这个圈子,那时候沈威老师很风光,我没有接触他。他下海后,对朗诵艺术依旧执着,现在是王者归来,令我钦佩。朗诵艺术是博大精深的,朗诵者是应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从沈威老师的朗诵中我感受到了这点。

在辞旧迎新的时候,听昔日的播音王子朗诵诗人国风的《岁月》,宛如听一位尊者煮酒论年华,品茗说沧桑。

沈威老师多维度且用心的对"我的岁月″做了细腻而不同地铺呈和演绎。他急促地问天地"我的岁月你在哪里?″随后一声长叹,留给人垂首回眸的时空。又如"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读得如芒剌背。"过去了,已经都过去了…″似有种在落花流水旁激越的悲愤。"大地暖了…″的重读强调,掷地有声,将人们又带回到对岁月静好的无限期冀之中。


李思慎:(长江水利委员会专家、湖北省两届政协常委、获国务院政府颁发特殊津贴专家)

李思慎+.jpg


沈威老师的朗诵我第一次听到,直击我的心灵,太棒了,声音附有磁性,非常浑厚,与生俱来。

沈威老师对语言的把控能力强,如行云流水一般,或大江东云,或乱石穿空,又如潺潺溪水,值得学习。

好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法无定法,风格各异,沈威老师的风格属于他自己独有。


郭太和:(通江达海(武汉)文化艺术总经理)

郭太和+.jpg

 

沈威老师的朗诵艺术是有生命力的,他有《岁月》的生活,经历过风风雨雨。把自己摆在文本的角色之中,这是沈威老师成功的主要原因。

 

解智伟:这次通过研讨,认为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

为什么有的朗诵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朗诵的魅力是尽可能地满足更多的人,但不是所有的作品适合每一个人。最后祝愿沈威先生在朗诵艺术上更有作为!

 

晚上,王国强、沈威、李德良、张智勇等艺术家,分别朗诵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以及电视剧《康熙大帝》中康熙的一段台词,并进行了艺术交流,

大家都感到这次聚会机会难得,久久不愿离去。

 

《岁 月》链接

作者/国风

 

我寻找着

不停地寻找着

在老树的枯枝间

在磨损的石阶上

在剥落的断壁里

在发黄的象册中

执着的寻找着

可我怎么就找不找你呢

逝去的岁月

你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我在故乡的泥土中

寻找儿时的指印

我在校园的曲径上

寻找青春的梦想

我在饱经沧桑的容颜里

寻找少年的万丈豪情

可我怎么也找不找

我的留恋的岁月

只有在无奈的叹息中

惆怅彳亍着

 

我也曾在大漠边关的古战场

寻找金戈铁马的悲壮

我也曾在六朝古都的深宫中

寻找哀怨的低吟

我也曾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

寻找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可我

还是没有找到

我思念的岁月

只有磨破了的双脚

呆滞了的目光

 

我却时时感觉你的存在

我在沙沙的落叶声中

听到你的足音

我问落叶

落叶说

你在时光的河里

我在潺潺的流水中

望见你的背影

我问流水

流水说

你在漂逝的风里

我问风儿

风悄悄的对我说

过去了

已经都过去了

过去了吗

我老去的时间

严冬尽了

冰雪消了

大地暖了

新枝绿了

可是

我的岁月

你在那里

难道就这样匆匆的走了

永远也不会回来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