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歌· 以德治校率先垂范

——忆刘介愚等老一辈共产党人

尹均生发言.jpg

尹均生在纪念会上发言

 

我想讲讲我亲历的与介愚老书记有关的故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毕业留校在党委机关工作,同当时的党委书记刘介愚同志还有当时华中师院的院长、部长们朝夕相处,在其领导下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工作。耳濡目染,介公他们以德治校、以身作则的崇高风范,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

党性至上,作风民主

刘介愚同志在政治上坚守初心,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他明确反对乱提口号,按中央工作部署,不打任何折扣,不耍任何小聪明,不搞任何小动作,保证中央政令畅通。

刘介愚.jpg

刘介愚生前照

 

当时,党委书记刘介愚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副院长郭抵分管人事,党办主任(后任宣传部部长)高原分管思政宣传,教务处处长陶军分管教学,领导班子分工明确、团结协作,不以人划线,不搞小圈子。他们作为大军南下的中原大学干部,坚持优良传统,不仅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努力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且身体力行,为建校夜以继日地工作。

介愚书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善于做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工作。不论是机关提干,还是学风教育,他都深入师生调研。他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致力于建设华师良好的学风、教风。他曾亲自写诗,把党的教育方针21个字比喻为“二十一座桥”,教育大家只要坚定地走过21座桥,就能达到教育方针的彼岸,还亲自主持起草了《华中师范大学学风教育条例》(暂行)。

在日常生活中,他面向群众,以师生为中心,尊重知识分子,爱生如子。1958年,我刚参加工作,他就对我说,老师来到办公室,你要做到起立、让座、倒茶、听说话,为老师们服好务。在党委会或办公会上,介愚书记总是让大家畅所欲言,连我们小字辈的话也很重视。其作风民主,从未居高临下,动辄训人。他们真正做到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平等待人、艰苦奋斗、两袖清风,保持了共产党人的传统和本色。

重视人才,发展学术

要建设高水平的大学,没有人才和名师,是难以为继的。当时党委一班领导,十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们重视发挥老教授的作用,大胆鼓励冒尖人才。章开沅先生当时是中青年学术骨干,勤奋治学,独立思考,敢于发展创见。陶军同志在全校提倡“章开沅道路”,鼓励章开沅同志开拓奋进,攀登学术高峰。当时,我校的古典文学方步瀛教授、石声淮教授,语言学高庆赐教授,数学系李修睦教授,物理学邱永喜教授、肖福运教授、杨约翰教授,地理学梁希杰教授,逻辑学詹剑峰教授,生物学李琮池教授等,都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发挥了业务专长,为华师培养了一批批后继的良才,在武汉和中南地区群星闪烁。这都和校党委老一辈领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有直接关系。

介愚书记还特别关心师生健康。1960-1962年的困难时期,他带领全校师生抓生活、保健康,千方百计引导大家兼顾身体和工作、学习。他还和大家一起打太极拳、练气功,想方设法为革命保存身体“本钱”。

胸怀大度,淡泊名利

以介愚同志为代表的华师老一辈党政领导,胸怀博大,淡泊名利,先人后己,一切以学校的利益为重,从不为个人恩怨得失斤斤计较。十年“文革”,他们被审查、遭批斗、被关“牛棚”,一旦落实了政策,平反昭雪,便全身心投入工作。“文革”以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恢复业务职称,他们首先想着别人。高原和陶军因筹建学科,率先写出教材,被评为教授,党委书记刘介愚说:大学没有教授、副教授不行,只要名副其实,愈多愈好。我将来只评个讲师就够了。在名利面前,心平如镜,淡泊如水,其胸怀之大、风节之高,足以使蝇营狗苟于个人名利者惭愧,同那些削尖脑袋打压别人、抬高自己之徒有天壤之别。

我认为,刘介愚老书记是一位坚守初心、胸怀坦荡、无私奉献的老一辈共产党人的楷模,他的高尚情操、崇高品德值得永远弘扬。但今天的座谈会,如果仅仅是“不要忘却的纪念”,怀念一位老领导,那意义就小了,我觉得更应该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学习活动。

电子屏.jpg

 

会场.jpg

纪念会议现场

 

习总书记号召,领导干部要做到“两个维护,两个坚持”,同时他还指出,高等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是一个根本性问题。我认为,当前我们与中央要求和介公作风还有距离,要进一步加强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华师有校领导做形势报告、上党课的光荣传统。在经济困难时期,高原、陶军经常为全校师生作形势报告,他们在武汉市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传播党的方针政策的故事,长久被传为江城佳话。现在,我们的新书记赵凌云同志也多次为毕业生讲了党课,有恢复华师优良传统的新气象,希望他多给教师、干部讲讲党课。

(尹均生20191230日在纪念刘介愚同志诞辰110周年会上的发言

 

作者简介:尹均生,男,1936年生。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