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事如歌 · 五问赵忠祥

编者按:名人出书,一段时间成为大众诟病。正是这个时候,赵忠祥来到老苏区监利县签名售书《岁月随想》。时任《监利报》总编、现任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员的余爱民采访了赵忠祥,连发五问,赵忠祥一一作答,成为一段佳话。本网特予以推出,以此祭奠刚刚去世的赵忠祥老师。

赵忠祥+.jpg 

1998年5月11日下午,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来监利签名售书。晚上7时,在宾馆4号楼房间里,赵忠祥接受监利报记者余爱民采访。

记者:欢迎您光临监利。我是《监利报》社的记者,耽误您的休息,请教您几个问题。您这次来监利签名售书,请您跟我们的读者谈谈您怎样评价自己的第一本书《岁月随想》?

赵忠祥:应该说,这是一个迟到的问题,因为我的书《岁月随想》已出版三年了。我写书,是想通过跟电视不同的另一种形式和观众沟通,我可以说,写这本书我尽了我的心,尽了我的力,尽了我的情义。但是,这本书跟读者的要求,也跟我自己的愿望还有很大的距离。目前,本书在全国销售已经超过10万册,它至少丰富了图书市场吧,我个人也有一些收入,国家拿了大头,出版社拿了中头,我得小头,象我这个年纪,没有什么很大的消费。我不是专门作家,能写书出版,发行量还可以,这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

记者:赵老师,您算是一个大名人了,现在名人写书的不少,象杨澜、倪萍她们也写了《凭海临风》、《日子》,名人纷纷写书而有的作家却下海不写书了,您是怎么看这样一种文化现象的?

赵忠祥:我算了一下,名人出书,不到出版图书的万分之一。我觉得名人出书是好事,是一个进步。名人能够出书总比我们有人说哪个名人没文化好。比如马拉多纳,他是世界级的名人,比我们有名得多,如果马纳多拉肯写书,哪怕是语言文字不怎么行,总要比吸毒好吧,两相比较,前者可取吧。

(接待人员催不能过多提问)

记者:好,不多耽误您的时间,再请教两个问题。一个人成名不容易,成了名人又很累,您在观众心目中有一个长期不变的、永远不败的“忠祥形象”,这个形象我们理解为学者+大哥+朋友、庄重+平易+永恒,您是怎样长期保持这种形象的?

赵忠祥:感谢观众对我的抬举和爱,我有一条就是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今年57岁,按正常退休年龄60岁,我只能干三年了,我会站好最后一班岗,不辜负观众对我的期望,也不辜负自己一生的努力和追求。

记者:您是新中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了,我们《监利报》是刚刚复刊的一份地方党报,一份小报纸,我们也刚刚开始新闻工作,以您的身份,对我们报社和我们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有些什么耍求和希望?

赵忠祥:这话不大好说,我不敢提什么要求,我觉得新闻工作不分中央和地方,不分大小,新闻工作者也不分老和新,都是肩负党的重托,为人民服务才是根本的宗旨。你我之间,责任一样,不分轻重,我们都应该满热忱地对待工作,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实际行动和人民群众心连心。

记者:谈到心连心,我想多问一句,赵老师来了,中央电视台心连心剧组是不是不久就会跟着来监利?

赵忠祥:我也这样希望,希望心连心艺术团来慰问老苏区监利人民,但我作不了主,我们共同努力吧。

记者:采访您就到这里,请您为《监利报》写几句话。

赵忠祥提笔在记者的本子上写下了龙飞凤舞的三个字:赵忠祥。他说朱总理都说不能题,我只能写我的名字。

1998年5月14日《监利报》

余近照.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余爱民,现任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员,系华中农业大学客座教授。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