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段济川《杨林山房诗文选钞》出版
杨林山一景
先要感谢段济川老师出书想到我邀请我写几句话。我一直以为,但凡朋友有大事要事包括急事难事想到你,都因有缘和有福,都应珍惜和感恩。
因为赶上岁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他那头收集整理书稿遇到一些困难,不能及时发给我全部作品;而我这头正忙着,春节后一直下沉在武汉东湖社区做疫情防控工作,不能按时完成写稿任务,等到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不断巩固才动笔。这期间正是中华民族经历重大历史灾难、进行伟大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决定性胜利定局的艰难而光辉历程。在这个宏大背景下结集出版个人作品,是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这就是常说的“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枯”,也是段老师等语文老师常讲的“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
疫情期间常做梦,几回回梦里回老家。我心中的老家,山河壮丽,人文锦绣。读了段老师《杨林山房诗文选钞》,这八个字的印象更加鲜明起来。就此说三句话的学习体会。
先说说养育段老师的那方水土。可用第一个词“山河壮丽”。
我和段老师是“一锹土上的人”,都是湖北省监利县白螺镇杨林山的人。段老师那个村过去叫山河村,我们村叫联盟村,他住山那边,我住山这边,现在搞村庄合并,多个村合成了一个村,叫杨林山新村。山河村名符其实,那真是山河壮丽,风景这边独好,是旅游“打卡地”。山河村的山就是杨林山。杨林山像美女一样看上去很秀丽,说壮丽似乎有点夸张,因为他并不高大,海拔不过百米,周长不过十里。但它壮就壮在“三面”:一面临江,千年浪淘波洗,形成悬崖峭壁,时时可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景。另一面是“山不在高,而在周围无山”。3460平方公里的监利县,只有两座小山,一座是白螺狮子山,一座就是杨林山,而杨林山要比狮子山高大。我曾经为杨林山撰联称“九万里河山一览,江汉平原唯我独尊”。壮丽还有一面,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说的就是杨林山。杨林山上有座天妃圣母庙,牌匾是皇帝御笔。在历史和自然的时空里,杨林山称得上、当得起一座壮美的山。山河村的“河”呢?那可不是一般的而是中国和世界顶级的河流,村庄脚下是万里长江,头上是八百里洞庭,身后是千顷洪湖,还有千万条纵横交错的河湖沟渠。段老师那四间瓦屋坐山对江,“窗含青山千年柏,门泊长江万里船”,是一幅无比壮美的山水图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就是养育段老师的家园,也是我们共有的家园。
杨林山天妃庙
壮丽不仅是山河,更有文化。这里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春秋争霸,战国称雄,800年历史,5000里疆土,开创了辉煌灿烂的楚文化,它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同台辉映,与古希腊文化遥相呼应。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这里写下与日月同辉的著作《离骚》,古监利八景第一是离湖读骚,今监利最大的移民村是三闾新村。屈原离开监利前往汨罗,或从杨林山渡口也就是段老师家门口坐船过江。古人有诗旁证:“监利千山风雨多,灈缨台下涨寒波。停舟细问灵均处,更有清流是汨罗。”这里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以监利二字名县,正是三国时代,吴国设卡派官到此“监收渔稻之利”。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三国最精彩的故事多在荆州、在监利、在杨林山,赤壁大战就从杨林山下游江面展开,曹操就从杨林山中败走华容道,至今留有子龙岗、放曹坡等多处胜迹。这里是革命文化的发祥地。大革命时期,贺龙从白螺观音洲上岸,转战杨林山,直下洪湖,建立洪湖革命根据地。监利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有史可考的农耕文化已有3000余年。这里是抗洪文化的发祥地。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古称“蹴天关而翻地轴”指的就是杨林山前面长江与洞庭相逢搏击的那段水面,长江从杨林山转了个“到拐子大弯”后才算脱离险境,千百年来人民群众一直与洪水抗争,有笑说话这里的任何一个村民都可以提到全国其它县里当水利县长。正是这样博大精深的山河文化,养育了杨林山儿女,包括滋养了段老师和我们这些人。
接天莲叶
壮丽不仅是山河,更有精神。精神是文化的内核。人是有精神的,中国人的精神不可或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荆楚精神至少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再一个是“不服周”。一江之隔的湖南精神有“不怕死、霸得蛮、吃得苦、耐得烦”;对江相望的岳阳精神肯定是“先忧后乐”;再往下游的武汉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我看是“老子不信邪、敢打第一枪”。这些历史精神和外围精神,都成为杨林山人民辽阔广大的精神天空,如阳光雨露一般哺育着我们。那什么是咱们监利人或者杨林山人的精神呢?多有概括,我觉得咱们监利乡亲、海内外著名书法家王轶猛先生总结比较精辟。他说,由于受到江患世世代代积年累月考验的结果,监利县人养成了下列特性:不惧横逆,凭着与江患博斗的经验,监利人学会了不惧,因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江患更可怕的了。长于组织,预防江患,重在修堤筑坝,而筑堤筑坝非分工合作、群策群力、上下一心不为功,这是任何组织凭以发挥力量的要件。未雨绸缪,江患须防患于未然,一切要在水涨以前处置妥当。善处逆境,以人力与江患对抗,人常常居于劣势,唯有平时尽其在我,一旦有变则不慌不乱,这是处逆境的要诀。“不惧横逆,长于组织,未雨绸缪,善处逆境”,我认为这四句话至少是相对准确地概括了监利人精神的底色和特质。当然我们总是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监利精神。98抗洪产生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洪精神”,监利是抗洪精神产生的主战场。后来又有了“小城大爱”精神,让监利名扬天下。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定会产生伟大的“战疫精神”,监利人民都在防控一线作战,都是英雄的人民。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实质是一方文化和精神养育一方人,我们骨子里汩汩流淌的血液,实质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和精神。段老师就是受了这种精神的深刻影响,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这种精神影子吧。
再说说段老师这个人。可用第二个词“济川儒雅”。
儒雅在微笑,这是儒雅的形。段老师个子不高,肩膀蛮宽,头发向后梳理得清晰,架一副金边眼镜,看上去就是个十分儒雅的知识分子。印象中最难得的是他的微笑,什么时候见他总在微笑,决不做作决不装,是那种真诚的友善的微笑,像大哥大姐一样的微笑,如二月风三月雨般的微笑,每次见面看到这样的微笑总是情不自禁地上前拥个抱而不只是握个手。一个人偶尔对人微笑一下并不难,但一直工作生活在微笑中实在不易。我们见得较多的是领导们总是板着个脸,显得很威严;美女们总是绷着个脸,显得很高冷;朋友们总是黑着个脸,好像欠他蛮多钱似的。像段老师和乡亲们这样的微笑人生,饱含豁达与乐观,蕴藏智慧和从容,经过淬沥而生成。
段济川近照
儒雅在饱学,这是儒雅的骨。学多为师,德高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准备一桶水。所以当老师要持续不断地学习,不能因为几年十几年甚至一生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因为“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个梁”,岳阳楼记还是那篇岳阳楼记,一元二次方程还是那个一元二次方程,就放弃继续学习和深入钻研。段老师做到了“学不可以已,活到老学到老”。他因为成分不好,先天不足,没能上大学,那就读函授呗,先上中师函授,再上专科函授,再上本科函授。不仅走完这有形的三级台阶,而且坚持学习、广泛涉猎、深究细研,把读书和思考融入无形的日常生活中。我在春节前的学习中了解到,马克思不仅是全世界无产者的伟大导师,他也是个大学霸,一生读了1500本书,写了1900本著作。我们不能跟伟人马克思去比,但我们可以向段老师学习。正因为饱读诗书,才能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才能够思接千载、神通万里,才能够写出这些散文诗联传记如此丰厚的作品,腹有诗书气自华,一肚子学问怎能不儒雅呢?
儒雅在奉献,这是儒雅的神。子孝父心宽,父母风采一半系于子女优秀,子女优秀一半系于父母养育质量。段老师有五个孩子,三男两女,这在我们那个计划生育抓得紧、生活物资又相对贫乏的年代,是多么不容易啊!本来“个蛋个儿”抱成鸡娃就不简单,可段老师硬是把孩子们一个个孵成了展翅高飞翱翔蓝天的鹰。我忽然想起了辛弃疾那首词:“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幅“农家儿女图”确实可爱,可段老师家有一幅“群雁高飞图”更让人“羡慕嫉妒爱”。他的老大段经中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毕业,在甘肃地图院工作,媳妇是大学教授;老二伟中美术学院毕业,书法美术摄影很有造诣;我认识的那个老三汉中,待人彬彬有礼,一派乃父儒雅之风,最初在白螺卫生院工作,后考上辽宁医科大学研究生,去年在苏州大学在职博士毕业,现在是杭州市中医院的主任医师;美女老四金望有志当老板,现在广东开店;还有美女老么若望,那个引产引下来、用药打下来的伢,所以叫若望,苏州大学研究生毕业,现在是上海肺科医院主任麻醉师(乡亲们说药不死的孩子麻别人去了)。冰心有句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开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孩子们的奋斗当然是决定性的内因,父母亲的奉献无私和教育有方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用段老师说的一句话:“我和李副总理(他夫人叫李兰清),为孩子们脱了好几层皮啊!”
段济川全家福
儒雅在忠诚,这是儒雅的魂。古之忠诚在忠君报国爱民,今之忠诚要爱党爱国爱人民,段老师的忠诚更多体现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把一生献给了三尺讲台而无怨无悔。我和他相识是从当民办老师开始的,那时他在山河小学教书,我在联盟小学教书。还记得暑假期间全白螺区民办老师到柘木集中学习,我们两人聚在一起切磋如何学拼音,特别是如何区分前鼻音与后鼻音、hu与f、ai与ei,因为学习得法,后来考试我俩都得满分,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事。我后来“半路改嫁”从了政,他却“忠贞不二”地坚守,从一头黑发似漆到两斑白如霜,从山河小学到天育中学再到杨林中学后到白螺中学,也就是在白螺镇(区)这个上下只有15里的地方教书40余年没挪窝。像他这样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高级教师,调到县城中学和荆州学校又有何难,转到广东浙江上海私立学校拿高薪更是易事,可他一生坚守在那只能容身的讲台和只能转身的乡镇,并且其乐融融。有道是“不为名相则为名师”“心中有梦何须远行”,段老师的梦,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家乡培育后代,有什么比这更能体现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呢!
最后说说段老师这些作品。可用第三个词“诗文可口”。
烧得一手可口的饭菜不容易,写得一手可口的文章更不容易。我说的“可口文章”就是好文章,好文章有两重检验,一是可读,二是可背。人民日报前副总编梁衡就是那个写《晋祠》的散文家,他说他写文章不只是为了让你读,还为了让你背和抄。段老师这些作品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如同他的为人或有缺憾,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嘛。但,全书可读,我是一口气读完了的;有些诗联和句子也可抄和背,我记下来不少。管中窥豹,或有这么“五美”吧:
一是架构美。写文章如同建房子,编书更是如此,先要立意、然后构架。构架要有战略眼光,要作战略布局,做到逻辑严密而不混、大处明晰而不乱,彰显的是逻辑力量,表现的整体布局美。段老师这几本书就有这种美。第一卷是散文集,写家乡传说;第二卷是诗歌集,第三卷是对联集,诗联写家国情怀,描人事景物;第四卷是传记,写家史,纪念祖辈与父母,记述妻子和儿女;第五卷文学评论,论苏轼在词坛上的贡献。段老师一生文章知多少,编此五集,大刀阔斧、干净利落,大取大舍、干脆果断,决不拖泥带水,全无婆婆妈妈,形同将军决断,外面看到的是美,里面透着的是力。
二是形式美。文章是语言行为艺术,文章形式如同美女的脸一样至关重要。先看书题,家史两部,冠名《百年沧桑》,评论一篇,取名《海雨天风极壮观》,一看这大气魄,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风格,也符合“济川”这个名字架势。再看首卷《杨林名山故事多》的篇目,《说说神仙》《谈谈三国》《聊聊帝师》《侃侃鬼子》《听听清音》《看看风物》,爽心悦目六道题,让人想起家乡一垄垄成方成块的田地和那一条条齐齐整整的麦苗。后面的诗词对联,样式丰富,品种齐全,端上来的是“满汉全席”。既有七律七绝,也有古风新韵,词牌更是好多种,沁园春清平乐西江月如梦令采桑子,还有什么推破浣溪沙、越调小桃红,我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又像正月十五看花灯。那感觉有两句诗怎么说来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是传说美。杨林山的传说我应该都知道,小时候听过,长大后写过,还在报刊上发过。但,段老师笔下的传说似乎别有新意,也别有味道,“都是那头猪身上割下来的肉,但做出来的肉汤味不同”,可能是添加了段氏秘方吧。像《东岳庙说古》啊、《三狮赶一象》啊、《王家摸儿》啊、《杨林八景历千秋》啊,故事讲得如山风悠悠、山泉潺潺,有话长,无话短,随处转弯抹角、适时歇气换章,读起来轻松自如,如同进了自家后院的菜园子,一畦韭菜、两块豌豆、三四缸竽头、五六棚黄瓜豆夹,满园生机,无限趣味。我们都要像段老师那样,都有责任讲好家乡故事、讲好家庭故事、讲好自己的故事。
四是意境美。段老师的诗文给人感觉“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比如,“孙子缠身不自由,偷闲随友访新洲。提鞋涉水逗银鲩,取景调焦逐白鸥。”这种“归田园”新诗,就是陶渊明先生“采菊东篱下”那个味嘛,一个是“悠然”之闲情,一个是“逗逐”之快感,有什么不同呢,一个拿锄头,一个拿相机,有时代区别吧。再比如,“既炒篱篙稍饮酒;如无感觉莫吟诗。”既是有趣的生活,又是精辟的诗论,并且是妙手偶得成佳联啊!意境不为诗联和文学独占,文章一样需要。你看《百年沧桑——简述家史.怀念父亲》的结尾几句:“与国家一样,我们家族现在也正处于发展时期。和人家比,自家还很穷,眼光要放远,不可初享甜头,浅尝辄止。国家反腐,家庭戒奢。牢记苦难无价,享乐坑人。”这就是“编篮编篓全在收口”的笔下功夫,是文章“豹尾”,亦是长鸣警钟,是写诗作文之大意境,更是持家教子之高境界。
五是真情美。最美是真情。最让我敬佩和感动的也是真情。从大处看,全部作品饱含对党和国家的感恩真情,对家乡和人民的回报真情,对历史和时代的拥抱真情(有史料价值),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真情,对教育和讲台的执着真情,这些真情如长风浩荡、长河奔涌在字里行间。而让我心弦不能平静的,更有作者对父母的孝、对妻子的恋、对儿女的爱,爱得情真意切、爱得深沉深刻、爱得刻骨铭心。且欣赏《寒雨薰风五十年》最后几句:“半个世纪之寒雨薰风的雕蚀,将一位亭亭玉立、青丝如瀑的少女,捉弄成腰圆膀扎、白发苍颜的太婆,含辛酸,也蕴自豪!”“老伴,我尽量将笨拙的手,变得轻柔,染青你的苍发,抚平你的褶皱,挽留你的青春,携子之手,与子偕老!”段老师如此“秀恩爱”,我们也不能“无动于衷”啊,赶紧为老伴做点什么吧,飞个吻、拥个抱,要不洗个碗、拖个地,或者旅个游,这个更好,待到疫情防控胜利日,邀你的家人朋友一起来武汉,我在黄鹤楼下等你们!
2020年4月1日夜于武昌东湖家中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余爱民,系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二级调研员,华中农业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