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刘杰先生文集《笑声朗朗》创作述评

图片1++.jpg


《笑声朗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年出版)是刘杰先生归隐田园后的第二部新著。我是2020年元月10日下午,在高原昆明收到老领导惠赠的这部最新文集的。春节前后,因新冠疫情陡起肆虐,阅读计划被迫中断打乱。及至重新捧读,已是烟柳如画的暮春三月。因为书中所思所述所忆,许多场景都似曾相识,囿于基层公务繁杂,尽管想加快阅读速度,却总是边读边想,每每陷入沉思,快不起来。满怀敬意,圈点批注,待得逐字逐句拜读完毕,已是59日滇池晚霞沉入窗前十万大山之时……

全书计35万字,从1982年先生以“十年动乱”恢复高考后首批“天之骄子”身份入职国家建工总局、旋即又加入刚刚组建的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记起,到作者长期担任中建各层级高管后的职场所感所得所悟,及至2018年全书成稿付梓,写作时间跨度长达36年。《文集》涵盖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企业管理、文化建设、人才强企、西行漫记、异域见闻、港岛西风、山川游记、美食天下、奥运观感、序言跋文、心灵文字、念亲怀人、舐犊情深、诗词唱和、记者问答、夫子自道等十余个章节,激扬高蹈,沉郁顿挫,雄文慷慨,铮铮凛肃,犀利深刻,低唱浅吟,优美庄重,敦厚悲悯,斑斓文采,洋洋大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尽在其里——伴随书中文字的起承转合与情感波澜的浪涛卷歇,我沉浸其中,心海翻腾,久久不能自拔……

一、波澜壮阔的职场人生

刘杰先生1982年入职国家建工总局,当年,顺应国家机关机构改革、政企分离的大潮,加入新组建的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从总局政策研究室、总公司办公厅调查研究室文稿写作、普通秘书干起,到1991年调入港岛,见证香港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发展、壮大,再到不惑之年担任总公司办公厅主任,执掌共和国央企中枢机关,又以公司助理总经理身份兼任中国建筑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肩负国企资产重组盘活、效能激发、扭亏增盈重任,再到2004年跻身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党组成员、纪检组长,2007年又兼任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等重要职务,——从“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天之骄子”,到共和国重点骨干企业的高管,岁月峥嵘,崎岖坎坷,一步一个脚印,用敬业、忠诚、勤勉、聪慧、机敏、睿智,赢得了组织上下与广大干部职工的充分信任,在人才济济的大国央企中迅速脱颖而出,——时代的大潮,托举、造就了先生事业与人生的成功,先生的聪明才智与锐意担当,为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现为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贡献。

图片2++.jpg          

           刘杰先生近照

在一般人看来,身居央企高管高位的党的高级干部,公务繁忙,无分夜昼,工作连轴转,案牍尚且劳神。同样的,在坊间许多人看来,官当得越大,官阶越高,施展才干抱负的社会空间舞台越来越宽广,与之成反比的是,个体自我心灵空间就会相对的渐趋缩小逼仄。成功的喜悦,或许只在偶尔闲暇的茶余饭后稍纵即逝,或于无人的夜静更深对月独酌孤芳自赏甚或顾影自怜,更多的时候,则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不动声色,铁面示人,尤其是专职纪检监察工作的高层领导,职业形象更应如此,所谓的“高处不胜寒”、“一入侯门深似海”、“闻道长安似弈棋”。——“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平凡人家,摸爬滚打,百炼成钢,一步一个脚印,到身居高位,沧桑阅尽,风浪等闲,个中艰辛,人生况味,不一而足。囿于中华千年社会文化积淀的因袭传承与官民心态殊异的世故羁绊,万千心曲,岂可轻易语之外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先生是光明磊落的真君子!读他的至情至性文字,那份澄澈、纯净与赤子一般的素朴情怀,充溢字里行间,每每展卷之间,我都能强烈感受到我们这个古老国度与华夏民族基因密码中生生不息、千年流淌的上古高士、魏晋名士风流之剑气、侠气自远古高山峡谷中裹挟奔涌、扑面而来,耿介拔俗,狂涛席卷,述世人之所惯见,言人之所不尽言,抒诚敞怀,一览无余。那些犀利的洞见,深刻的内省,强烈的张力,炽烈的怀抱,常常让我惊谔、喟叹、震撼!

如作者回忆1982年初加入中建总公司,借调在办公厅秘书处,担任文件核稿工作时的几个细节片段。时任中建总公司办公厅主任赵国栋前辈给新入职的刘杰先生讲述国家建工总局办公系统的平凡榜样:万云荪一辈子在建工系统核稿,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和文字能力绝对一流。“即使部长批示的稿子,老万认为不对的,也经常修改,搞的部长们还得拿着稿子和老万商量”。“老万的职业生涯就出过一次差,还因为有重要文件,刚到目的地就给叫回来了”。作者进而带着惶恐,不无忧虑与真诚地感叹道:“这种榜样真是叫我喜忧参半,水平难以企及不说,一辈子坐在办公室修改文件,为了几个字和同事争吵不休,也是很恐怖的事情啊!”“记得到秘书处没多久,国栋亲力亲为地写了一个很全面的总公司办公规定,他叫我去,把草稿交给我,说让我改改”。一个初出茅庐的办公厅小年轻,“要对自己顶头上司起草的文件施以刀斧”,作者显得顾虑重重:“当时就经常听说,领导让帮助修改稿子是客气,千万别当真”。“我从研究室到秘书处,刚开始核稿的时候,两眼一抹黑,对行文的要求等等一无所知,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星星点点的进步,都是国栋手把手教的”。由于作者的敬业与谨慎,核稿很少出现纰漏,“偶有闪失,国栋总在事后提醒,绝不在外人面前拆你的台,以显示个人的权威和能力”。通过这些鲜活的记忆与生动的细节,我们可以触摸、感受到大国央企一代又一代、每一个坚守平凡岗位的奉献者的专注与职业精神,令人感佩。(《国栋》,第116118页)

如作者绘声绘色地描述中建总公司办公厅老主任刘玉奎前辈修改文章时的画面场景:看他改文章绝对是一种享受,“文章一眼扫过,了然于胸,都说眼睛里不揉沙子,玉奎儿眼睛里连金子都不揉。旁人冥思苦想的脑力劳动,叫他做成了行云流水、秋风落叶的艺术表演”。“往往三下五除二,一篇文章芙蓉出水,亭亭玉立”。“他担任办公厅主任后,我看到他把研究室主任的稿子改得面目全非,更别说我们的稿子了”,作者惆怅满腹,心事重重:“大概老一辈人都习惯了玉奎儿的工作方式,看着他们面无表情地拿着被否定的稿子回到办公室,有时会想到我们修远的漫漫长路”。

作者以史家的气魄,秉笔直书,先抑后扬,寓赞美于直笔之中,那份浓烈的念恩感怀之情力透纸背,生动传神。同样是写办公厅老主任,“玉奎儿很耿直,很倔,有时候,直得叫人目瞪口呆。按他的行事风格,确实得罪了不少人。”作者述其当年因工作勤奋,毕业两年,还不到30岁就提拔为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行文当天,老主任玉奎儿却当面找其谈话:“我就不同意提拔这么年轻的同志,再锻炼下多好。就是赵国栋非要提!”又写到有一次机关过节分鱼,办公室一位女同志下楼帮玉奎儿提了上来,然后,她拎着一大一小两条鱼对玉奎儿说:“主任,你先拿,挑好的。”玉奎说:“你要照顾我,就自己先拿小的,叫我先拿,我能拿大的吗?”——这样直白的快言快语,也着实是令谈话对象面露尴尬。

“我担任秘书处副处长的时候,仍然兼职核稿。”一次玉奎儿拿着发出的文件找到“我”,“满脸怒气,文件在手里晃来晃去”,批评道:“怎么搞的,文件能这么出吗?”作者找出原始文稿,告知这是领导修改的。结果玉奎儿的怒气更大了,“不管领导怎么改,文件错了,责任就是你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我”接受不了这种批评,觉得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委屈。后来反思,认为玉奎儿说得对,不唯上,只唯实,“即使领导批示了,去解释,去争辩,也是必须的,对文件负责是最终目的”。“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只要我给同事讲公文写作,都用(玉奎批评我)这个例子”。——严厉的工作作风,对作者的成长是另一种爱护。行文末尾,作者用深沉的笔触,表达对老上级老领导的无限缅怀:“玉奎儿20148月溘然长逝,如他一辈子的行事作风,不给他人留下任何麻烦。”留下的,“是我们这些受益的晚辈,深沉悠长的思念。”“我总在想,该向玉奎儿学习的,应该是学习钻研,应该是敬业严谨,应该是坦诚直率,应该是抓大放小,应该是爱护部属……”作者进儿生发出一丝怅惘与希冀:“近年来,中建总公司越发展越好。现如今我们都是老领导了,说说比我们还老的包括玉奎儿在内的老一代领导的风范,为了将来,也以此告慰玉奎儿。”英雄迟暮,惺惺相惜,仙山有灵,应含笑无憾。(《玉奎儿》,109页—115页)

书中,类似这样的有一说一、有感而发的性情文字俯拾即是。忆及1994年《中国海外》刊物创刊、办刊点滴,刘杰先生想起当年编辑与作者队伍中一位叫做老阿陈的香港员工。老阿陈是公司行政部的司机,平时酷爱写作,但文化水平又不太高,“他的稿子要经过大量的修改”。有一次,老阿陈写了一首诗,“立意很好,但是要发表,要改掉很多的硬伤”。时任刊物主编的刘杰先生不厌其烦,反复修改,玉成刊发。先生由此生发感慨:“公文是要按照领导意图改的,文学作品给人家改了,总是觉得不妥。可老阿陈欣然接受。这种放弃个人面子以刊物质量为重的心态,确实值得尊重”。中国海外当年作为内资国企,率先涉足试水港岛,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彼时,香港回归待归,国际风云交汇激荡,人心收复战与舆论争夺战异常激烈。中国海外既承担着重要的经济责任,更肩负着重大的政治责任,通过香港老阿陈写诗改稿刊发这么一个小小的、看似无关紧要的寻章摘句雕虫老矣的举动,实际上放大的是一个在港中央中资企业的胸襟与责任抱负,诗作虽短,情深意长。(《彰显品牌,引领潮流》,第230页)

就如何看待中海集团的发展与中海企业文化的构建,作者直抒胸臆,坦陈己见,于严格的显性企业管理制度之外,提出了关于“企业与员工之间”存在“心理契约”的论断,指出“心理契约是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隐形契约,核心是员工满意度,就像老百姓对社会的满意度一样,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事情”。作者以其深刻的洞见,结合丰富的治企实践经验,进一步阐释道:“我个人觉得,作为契约的双方,地位是不均等的,企业毕竟强势一些。而当组织承诺失效,员工的期望得不到满足,员工的满意度肯定不高。作为弱势一方的员工,自然会用各种消极的方式来对待组织的失信。由此我觉得,心理契约最终表现为制度的严格和领导的诚信。”而作为企业的领导,“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无感情用事,无法外开恩,论功行赏,员工自然满意”。由是观之,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从当年的母体中脱胎而来,在完全处于社会化竞争的市场大潮中搏击风浪,经过长达三十八载不辍不歇的摸爬滚打与接续奋斗,对内创造了改革开放的代名词“深圳速度”与新时代的“雄安奇迹”,向外拓展贡献了像中国海外这样一大批优秀、卓越的企业,已然跻身全球一流企业方阵,正向着“一创五强”的企业愿景逐梦奔跑,——作为支撑企业筋骨内核、强根铸魂的核心企业文化,既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也是凝聚着包括像作者这样几十年、一辈子、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在探索、凝炼、总结、以文化发展为己任、引领带动贡献于中国建筑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的探路者、先驱者、奉献者的心与力的吧。(《彰显品牌,引领潮流》,第231页)

我要说到的作者的真诚、坦率、敢于自我剖析、直面时弊、不合流俗、卓尔不群的率性文字,真是不胜枚举。在《情忆随园》一文中,作者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离港抵京、甫任中枢、创办总公司办公厅内刊《随园》时的片段,谈到当年办公厅举办迎新年职工晚会,个别同志因故缺席而写给综合处长杨景妹同志的那张《便笺》所折射出的那份严管厚爱的良苦用心。星移斗转,人面何处,苔花屐痕,聚如燃火,散作星辰,当年故旧,重相聚首。回首往昔激情燃烧的岁月,作者触景生情,墨流淙淙:“忽然有一种感悟,之所以大家将我这个领导始终放在集体中间,一直带我玩,或许就是因为我不完美,和大家距离很近。”“刻意装出完美与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可能会被组织抛弃”,一个领导,“应该要有人格魅力”,“比语言更加真实的是我们的行动,比如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种群众集中到一起的氛围。我们也因为这个集体而有着骄傲、动力、依赖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路还长,我们一块儿走》,第253页)

关于男女平等的社会学话题,作者语惊四座,振聋发聩:“我们有理由相信,从现在开始,再过若干年,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政治的推动,男女平等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个时候,一定没有女工委员会了。再有的话,就是社会的耻辱。”(《为了不再开会——在全国海员建设工会女工委主任会议上的致辞》,第281页)

关于体育项目,针对总公司内部举办的篮球赛中个别参赛队伍外援人数过多,影响到公平竞赛的问题,作者大声疾呼诚信的回归:“体育比赛的基础是诚信”,“企业的体育比赛更重要的是为了企业的文化,除非我们仅仅是为了热闹,而不是员工的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和团队的凝聚力”。规则是不可破坏的,“就是有了破坏的机会,也应该在道德和良心的谴责下毫不犹豫地放弃。不然,就等于改变了体育比赛的根本”。(《体育精神》,第143页)

针对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作者寓庄于谐,以调侃的笔触,予以辛辣的嘲讽:“会议就几个人参加,领导简单提几项要求就可以结束会议,但是,如果会议主持人不说‘重要指示’,就有不尊重领导之嫌。大家都这么说,如果你不说,不就更加显得不尊重领导了吗?”“再说领导,本来准备讲个几分钟,提些要求就可以了。一句‘重要指示’,使领导顿时格外重视起来,重要的讲话还不得多说些吗?于是,我们的会议就无形地增加了长度。”“其实,大家都在为一句已经成了套话的‘重要’付出我们的时间成本。”讲真话,是需要勇气的。领导人员带头讲真话,敢于向繁文缛节的文山会海与冗长低效的形式主义会风予以大声断喝,更是需要自我革命的勇气。扪心自问,置身其间的我们,几人又不是“四风”顽疾的推波助澜者与深受其害者?(《把小事也制度化》,第192页)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写于2004年金秋季节的中建总公司人才会议期间的一组《随笔》,闪耀着哲学家的思辨光辉,洋溢着强烈的战斗色彩,跃动着其时正当壮年、刚刚荣升总公司党组成员的刘杰组长积极“干预生活”、冀望施展抱负宏图、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的勃勃雄心。这组文章共16篇,篇篇剑有所指,针对性强,短小精悍,投枪匕首的杂文风格,洋溢字里行间,集中体现了作者“盼才、爱才、惜才、识才、护才”的胸襟与胆魄。

组文开宗明义,指出最近“以人为本”说得比较多,成为套话了。“因为中央说,如果不挂在嘴边上,有些不讲政治”。刘杰先生对此形式主义作风泛滥蔓延深恶痛绝,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某些领导者,只是背诵时髦的词汇,在实际工作中依然我行我素”。以人为本,“是以广大干部群众为本,而不是以领导者个人为本”。“最近的时髦话是细节决定成败,光堂而皇之地说道理,在实际操作上没有一点细小的动作,那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作秀。”作者一语中的,一把扯下官僚主义的外衣:“凡是干部和人才工作做得不好的单位,领导的私心一定很重,屡试不爽。”(《以人为本》,第196页)论及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选人用人标准,作者指出:“无论什么时候一定要先是人,有做人的基本素质,有党的好干部的基本素质”。“有些能量有些能力而不知道做人的领导者,只能是公司利益和公司文化的毁灭性的摧残者”,因此,“我们切不可用错一个人,误导了一大批,伤了一大片。”(《做人做事》,第197页);

关于人才选材的视野问题,作者引用时任中建总公司党组书记郭涛同志的观点,即“人人都是人才”,告诫中建各级领导“切记不要以为只有自己是人才,别人都是无能之辈”,“切记不要以为自己从事的才是正事,别人从事的都是旁门左道”,“切记不要以为只有自己才是救世主,别人都是浑浑噩噩的阿斗”。(《人皆可才》,第198页)就干部的评价标准,作者指出,“我们各级领导,评价干部一定要出以公心,不要掺杂个人的喜好”,不要“因为一件小事,一种性格,一个误会,或者三言两语的表态,就决定下属干部的一生,不讲政治,不科学,也不公平”。“因为老乡,因为同学,因为不方便公开的原因,随便地将干部划成三六九等,画出帮帮派派,更是干部管理的大忌”(《评价标准》,第199页);领导干部要谨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于干部和人才,我们由于缺乏全面的信息,遭到冤枉、委屈、误会、伤害的太多了”。“几千年前的大委屈者屈原写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这种状况实在不应该出现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作者满怀忧愤,为之叹息扼腕、奔走呼号,“屈原可以投江,我们的干部和人才只好一走了之”,——周公吐哺,徙木立信,拳拳之情,耿耿之愤,令人为之击节动容。《信息缺乏症》,第208页)。

《反对自由主义》《全面的历史的综合的》《变与不变》《我们在激励谁?》《人尽其才》《公平竞争》《领导者与管理者》《赛马与相马》《卡拉OK效应》《丁是丁,卯是卯》《吃醋》等,都是针对选人用人风气的鞭挞之作,有感而发,指向性强,问题导向,对症下药,重拳猛药,呼应“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公之问。——如果一定要对这部卷帙浩繁的文集提出两个高度浓缩精炼的表达主题,在我看来,一半是抒情风格浓郁的“小我”的文学表达,一半就是心忧企业、悯及黎民、情系庙堂、兼济天下的“大我”的社会干预,而包括《人才强企》这组精悍短小的《随笔》文章,无疑是扛起这部文集厚重品格的奠基之作。限于篇幅,暂且就此打住。

二、七彩斑斓的诗意栖居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刘杰先生成长于北京部委大院的干部家庭,根红苗壮。童年少年时期,良好家风的浸润,为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提供了雨量充沛的丰厚滋养。先生青年时期,赶上共和国社会主义探索期朝气蓬勃的社会实践,投身于火热的社会主义生产建设大熔炉,在锦州铁路局山海关工务段从事长达四载、旷日持久、无止无歇、喧闹繁重的铁路枕木轨道养护工作,广阔天地炼红心,枕木砟石砺精神,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强健了体魄筋骨,同一线铁路工友打成一片,亲历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无边伟力,涵养了深厚的为民情怀。接受过较长时间的专业田径运动的高强度训练,竞争合作意识与“更高更快更强”、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积极进取、勇争第一的体育精神与争先意识在青年时期便渐趋定型,这便为后来的积极入世、乐观进取准备了强健体魄与过硬心理素质的身与心、形与核的充分必要条件。及至“十年动乱”甫一结束,便跻身“天之骄子”之列,又赶上百废待兴、风云际会的改革开放大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大幕刚一开启,先生便投入到时代洪流,意气风发,为壮大共和国国有经济而跃跃欲试,大显身手。——知人论世,了解了先生的基本经历,便可以窥见《文集》中文体的复杂嬗变、情感的波澜起伏、文风的飘逸沉雄、行止俯仰的收放自如,以及内心始终深藏的向善、向真、向美、始终胸怀旷达、梗概多气、笔端常带悲悯的人生态度。——把握了这一点,我们就试图找到了开启这部洋洋数万言《文集》秘笈的一把金钥匙。  

图片3++.jpg 

     2014916日,刘杰先生和本文作者在一起

 

香港,中国海外集团,公关部里那位有着一对有如一汪清澈湖水一般大大眼睛、永远安安静静、娴淑端庄、办事井井有条的公关部助理Margaret(曹健仪)小姐;认真热情、朝气蓬勃、嫉恶如仇的Irene(成钰菱)小姐;多才多艺、生活极富品味、当过水手、航行过大洋、擅摄影、会化妆的Vam(张耀强)先生;废寝忘食、追求完美、负责公司广告设计与企业品牌形象推广的Scarlett(姚美伶)小姐;直言快语、有如风铃、执着阳光的Pennie(黎淑娴)小姐,还有懂事乖巧、善解人意、热爱集体、为公司篮球赛拼命加油助威的Haily(李冬琳)小姐……这是1994年前后,作者在中国海外集团港岛本部工作时候的几位香港同事。共同的事业,缔结了共同的友谊。一张公关部的合影照,作者从香港的办公室,挂到了北京的企业总部,“不管工作多繁忙、多辛苦,只要瞟上一眼,心里顿时是一阵激动,一股温馨,一种对往事的眷恋”,——“香江忆,最忆是中海”,逝者如斯,时过经年,每当回忆起20余年前港岛公关部那段创业的岁月峥嵘与“六个半小姐”的手足情谊,作者的眷恋之情就如香江碧水,不竭涌动,发出深情的告白:“我实在舍不得你们!”(《最舍不得你们的人——是我》,第18页);

舍不得的,是香港的同事,是中国海外集团、总部办公厅、中建发展、纪检监察组、审计局、监察局、监事会、企业文化部、直属党委、工会、中建党校、中央党校的战友、同窗;常怀感恩、念念不忘的,是有着栽培、提携之恩的总公司历任领导、办公厅老主任刘玉奎、赵国栋,共同创办《中国海外》《随园》《发展》、并肩携手共创中建伟业宏图的许多的事业中坚、青年才俊……

然而,书中,更多的不舍,是作者笔下那些志趣相投、淡泊恬静、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文友、摄友、旅友、书友、画友、棋友、学友,以及非洲冈比亚偏僻乡村一隅的摄影师曼松,港岛中国海外行政部那位文化水平偏低然写作热情高涨的司机老阿陈,冈比亚班珠尔市郊那位心地善良、家大口阔、不堪重负、箪食瓢饮、乐而忘忧的外籍英语教师拉明,青藏高原上那位心灵纯净、目光清澈、尘念涤尽的藏族司机拉琼,泰国清迈那位为老师长守墓终身的弯腰驼背、全副武装、义薄云天的国民党老兵,还有那位从宁夏大山深处坐着扶贫车一路颠簸北上、写下了那篇充满了苦难苍凉、励志人生的《我要远行》优美文字的办公厅打字员王满环,有着“百科全书派”美誉的知性优雅的中建才女陈莹,以及为本书结集出版而辗转奔忙、搜集故纸旧文、甘当绿叶、富于才情的监察局王萍局长……

书中,作者饱蘸浓情,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印象最深的是两位普通的中建工友。一位是中建西北设计院退休职工张范九,一位是中建六局装饰公司的忘年之交谢学坚老先生。两位老人,前者是书画家、篆刻家,后者是书法家、诗家、雕刻家。

张范九先生出生吴门书画篆刻世家,熟谙三弦、评弹、京昆戏曲与书画篆刻,一辈子淡泊名利,潜心向艺,是中建系统内德高望重的艺术名家。1985年,作者刚入而立之年,就以满腔的热情,以后生可畏的虎气,用专业精准的书画篆刻评论路数,对张老的为书为画为人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摹刻画,自此,开启了他们长达26年之久、不辍不歇、弥足珍贵的艺术情缘。(《我们的书画家、篆刻家》,第98页;《张老的回忆》,第101页)

作者对谢老满怀敬意,这可从其评论文字中窥见端倪。“谢老自幼习字,博采众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有些秦篆,有些汉隶,有些魏碑,如虬枝老树,刚劲古朴”,写他对雕刻材质的驾轻就熟,“刻写在木头上了,刻写在瓦片上了,刻写在石头上了,刻写在树叶上了”,“这真不是儿戏,他将字体、色彩、刀工和材质,结合得自然贴切,浑然一体,的确是叫人爱不释手的艺术品”,“那些字画结合的小品,意境深邃,引人遐想,结构和意境总是给你一些震撼”,——试想,如果作者本人少了对书画艺术一以贯之的沉潜感悟,疏淡了对诗意人生的执着追求,又因时移境换从而渐渐疏远了对长者书家往昔情愫的珍视,写出这样富有灵性的灵动文字与贴切赞语,是很难的。(《安贫煮字情如酒》,第105页)

书中,许多的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诗和远方的孜孜向往。如他写对榴莲的偏爱,对港岛渔村鲤鱼门兰桂坊海鲜小吃性价比头头是道的评价,对港岛湾仔北京菜系、东北菜系的评头论足,对冈比亚乡间农人手抓饭绘声绘色的描摹,1987年第一次走出国门、远赴埃塞俄比亚吃西餐时的弄巧成拙所产生的喜感与忍俊不禁,在中建厨艺秀美餐大比拼致辞时对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菜品由地域文化、人文掌故到对海内外中建项目饮食文化丰赡繁多不一而足的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幽默风趣的生动讲演……舌尖上的美食,经由文化上的演绎,烹煎炸烤,花样组合,翻转腾挪,普通人家的一日三餐,立刻便上升为美食家所渲染的望梅止渴般的艺术享受与学者文人对秀色可餐的诗意铺陈,瞬时便可摇曳生姿、活色生香、大快朵颐,无不吊足读者的胃口,勾起吃货们味蕾的倒海翻江口舌生津。2020421日傍晚,读完作者《榴莲的故事》(第88页),我急不可耐地在昆明的街边水果摊买了一份榴莲,那种口舌生香浓甜糯软与余味悠长,三天洗完半袋高露洁的牙膏,也经久不散,至今想来仍是一个人咧着嘴哈哈傻笑。

书中的许多篇章,都是写景抒情的美文佳构。如写珠峰初夏的探险之旅,“车更多的是行驶在高原上,此时此刻,你可以深切地体味到一马平川的感觉。山仍然是远远的,天蓝得见底,云白得眩目。偶尔有几座雪山在褐色的群峰中探出头来,好像突然在人群中看到一位漂亮天真的少女,不由得你不多望上几眼”。在西藏,“人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天之高,路之远,山之大,江之长。”“当你的眼睛被山的褐色、云的白色、天的蓝色和耀眼的阳光刺激得无比疲倦时,一块飞入眼眶的绿色会让你目瞪口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在这里竟是那样的贴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心游万仞,目极八荒,遥思骋怀,作者的感慨情不自禁:“在西藏,再心眼小的人也不会想到自己。”“佛和我们一样,就是普通的人,佛是普渡众生的,我们在祈祷时总是在想自己,我们应该想到更多的人,为他们祈祷”。仰望珠峰浩渺的星空,“我感到那星空就如同藏族同胞纯净的心灵和眼神。真的,那种毫无猜忌、戒备、觊觎,充满友好、纯真、善良的眼神,已经许久没有看到了”。返程的路上,面对轧死的野兔,藏族司机拉琼觉得杀了生,是罪过,尽管不确定这只野兔就是拉琼车辆所轧,但他心情仍旧沮丧。“余下的路拉琼在沉默中度过,我们尊重了他,没有人说话。或许我们也应该在沉默中思考些什么”。像这样代入感极强的夹叙夹议的文字,既拉长了行文的节奏,又增加了文章的思想厚度。——快乐的旅行者,往往崇尚极简主义,游山玩水,下车看庙,上车睡觉,一路身心愉悦通透,超然物外,了无挂碍;忧郁的哲人,无论景色多么秀丽壮美,总是无来由地好生古今愁思,平添旅途沉重,弄得身心俱疲,还以苦为乐、苦中作乐,不是么?(《珠峰往来杂记》,第28页》)

《下龙湾》是游记散文,篇幅短小精悍,深得明清笔记体小品文之真味,有感而发,不蔓不枝,气象雄奇阔大,修辞恣肆汪洋。“下龙湾是雄浑的、粗犷的,是个充满阳刚之气的男子汉。流连在下龙湾的碧波间,你会以为自己是一个战士,有一种请缨的冲动。”结尾点题,顿悟禅机:“山水是大自然的艺术,阅读者见仁见智,或凭一时的心境,或需一生的积淀,或以一技的联想,或靠前人的点拨,悦耳为欲,悦目为姝,无达诂,无正解,随你想去好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状物抒情,深谙古韵,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不由得感叹千年文脉传承的生机与伟力。(《下龙湾》,第68页)

《西归浦》更像是一篇如诗如画的散文诗。“海不知是涨潮还是退潮,知趣地在一边哼着它的男低音,好像小城永恒的背景音乐”。“没有船在海上,没有人在岸边,没有鸟在天上。有风,但很轻”。阅读这样云淡风轻、“浓得化不开”的小品文字,我想起了诗情画意、月光如水、烟霭氤氲的《春江花月夜》,通感,空灵,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又觉得像是高明的电影家手中叠化出的几组蒙太奇,天空海阔,任凭想象的翅膀如夜莺在海上林间倏忽闪动,如入化境,实在是美不胜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古今中外,大凡优秀的作家,几人少得了儒道佛的浸润抑或幻化、虚空、邈远的影子?(《西归浦》,第62页)

一本小小的机关部门工作内刊,因为了一位有着雅致闲情、视缪斯为女神的有着格调品位的部门负责人的热忱与喜爱,硬是团结了无数的部室内外的员工同事,将一本在旁人看来无足轻重的内刊打造成了一本人文厚重的文化典籍,成就了贯穿作者本人职场一生的集编辑家、诗人、作家、企业家、摄影家、鉴赏家于一身的跨界复合型传奇神话。“本来把《随园》比作苔花的……可当苔花一朵朵绽放,眼前幻化成一片花的海洋时,我却有了新的感觉”。“小小的苔花,开在清晨,开在夜晚,开在婴儿梦中绽出甜甜的笑容之后”,“原来我们的每一朵苔花,就是一滴滴海水;原来我们友善地凝聚在一起,就变成了海;原来小与大的思辨并不是哲学家的专利;原来周总理说的‘只问耕耘,莫问收获’是那么深那么深的人生道理”。“当夜的天空和夜的大海浑然一体,天上的星星变成了闪光的水滴和浪花,闪光的水滴和浪花也幻化成天上的星星,我们不知道是无边无际的大海在旋转,还是无边无际的宇宙在旋转。”“日升了,月落了,年复一年,成为永恒”(《<随园>随想》,第244页)——多么美好的文字,多么诗意的栖居!斑斓文采,写不尽生活酸甜苦辣;多愁善感,挽不住英雄韶华迟暮。文集名曰《笑声朗朗》,我却常常读出泪光——音符流淌,泉水叮咚,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内心纯净、澄澈、透明、丰盈,一个长年与砖石水泥、灰土黄尘、钢筋脚手架为伴的建筑企业里的建筑工人,人们的印象里,总以为是粗砺的,真没想到还能一如作者这般如此悠然从容、温婉多姿!

作者笔下的文字,常常是文史哲相互粘连,儒道释相映生辉,诗书画你中有我、水乳交融。许多的美文,就是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大自然的画幅,这当然是与作家兼摄影家的美感密不可分的。同样的,读作者的许多的旧体诗词与游记散文,我们也能看到时文古文扑朔迷离难分伯仲转换纯熟相得益彰毫无违和感的影子。如写下龙湾海的千姿百态:“就在这一片海上,恰似三百万条巨龙翻腾搅动,露头,露尾,露腹,露脊。有暴怒的,昂头翘首,仰面长吟;有嬉戏的,尾摆如戟,斜指南天;有端庄的,正襟危坐,旁若无人;有闲适的,江天独钓,静若处子;有交谈的,两肩并峙,嘤嘤私语。”这样的句式,这样的铺陈,文字精炼雅醇,音韵和谐敦睦,深得古体诗的神韵。(《下龙湾》,第67页)“而今我来添白发,同游已非旧时朋”,“红酒溅衣欢声作,白光照几耀眼明”,这首记游古体诗作,跳跃性大,沧桑感强,意蕴浓稠,情感深沉,对仗工整,由异域的河流,联想到家乡的端午龙舟竞渡,由塞纳河畔的红酒欢歌,闪回到浔阳江头“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的那位身世飘零美人迟暮的琵琶女,实属古体今用、旧瓶新酒同类抒情题材中的上乘之作。“忽念家乡端午好,洒酒汨罗听楚风”,感时伤事,游子思归,“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诗人巧妙化用东汉王粲《登楼赋》与太白诗作中的名句,化而用之,思乡之情,如丝如缕,浑然天成,令人为之动容(古体诗《夜游塞纳河》,第355页);《巴黎吟》则是承袭了宋诗长于哲理表达的机杼,以对建筑艺术作品前世今生社会评价的天翻地覆判若两端命途迥异,讽喻世事人情的翻转无常颠三倒四莫衷一是命运乖张;《左岸饮咖啡》《怀念海明威》凭吊硬汉作家海明威,致敬“硬汉精神”,“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达了诗人耿介拔俗、孑然而立、卓尔不群的人生态度与宁折不弯不同流俗的凛然气节;《维也纳》诗作首联、颔联令人忍俊不禁,直指国内音乐界某些跟风流弊,“金色大厅耀眼明,中国歌手钟此行”,由此联想到前些年国内多位歌唱演员跟风扎堆、挤破脑袋排队送外汇到金色大厅、扬名造势又适得其反的尴尬个案,揭示“文化自信”的极端紧迫与极其重要;《月亮湖》组诗,既有山水田园诗的闲适,也有放舟江海、功成身退后的超然物外,以“风”起韵,一韵到底,节奏清新明快,逸趣横生,古风盎然。限于篇幅,恕不一一点评。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引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先生有著作洋洋百万言,殚精竭虑,毕生贡献于共和国大厦垒瓦加砖,克己奉公,清风两袖,奖掖后学,拔擢俊才,旷达疏朗,著书立说,高士风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况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乐而忘忧,夫复何求?

2020514日于昆明滇池之畔

图片4++.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刘赋,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后,中央企业教授级高级政工师,著有中长篇小说、理论专著共5部。现供职于中国建筑集团。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