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评弹·格局不优化:乡村产业何以兴旺(二)

t01f53a41523bc2d990.jpg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那么,乡村振兴的核心与关键是什么?能否抓住要点一举打开突破口?怎样创新经营体系适应变化了的产业格局?谁是乡村振兴的经营主体?用什么样的体制机制才能凝心聚能,让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按照预期目标推进?能否创造无愧于历史的新时代的辉煌?!为此,《当代名流》特别策划:从今天起,开辟《乡村振兴纵横谈》专栏,围绕乡村振兴这一话题,各位网友既可长篇大论争鸣,也可片言只语点评,发表真知灼见,我们期待“希望的田野百花齐放”。对卓有见地的文稿,将编辑《乡音锦言》文集出版发行。

本网近期将陆续推出陶武成先生关于“乡村振兴”的系列文章。陶武成先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产业改革与企业发展委员会特聘研究员,世纪之交曾主动请缨参与大别山扶贫攻坚,“解剖麻雀”,成为全国第一位具有大学和研究生学历的村官,第一位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他长期以来致力于实践、探索“三农”发展与乡村振兴。他的系列文章,善采百家之长,敢开一家之言,阐述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产业兴旺”必须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及其破解难题的思路与方式方法,可操作性强。当然,仅是一家之言,在此发表,以期引发“三农”专家、经济学家以及研究、关注“乡村振兴”的各界人士、热心网友积极参与讨论,为“乡村振兴”出高招,支实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和美家园。”

 

 

乡村振兴的首要问题是“产业兴旺”一个个分散的小乡村,面对波诡云谲的市场经济汪洋大海”什么产业?产业何以布局何以经受市场风浪而“旺”盛?能否持续发展行稳致远?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韩愈曾形象比喻寻找实现目标的路径与方式方法“善驭马者而致千里假辑舟者而绝江河那么时代演进到今天我们是凭着“一叶扁舟两支木桨”划过波涛汹涌的大海还是搭乘“航空母舰”直按“电钮”济沧海用脚拇趾思考也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农业的基础产业,就是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其延伸产业,乡村旅游则是其衍生产业。农副产品加工,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主要途径;而乡村旅游,不是所有乡村都可发展的,开发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必须依托其资源禀赋。目前争相发展的乡村文旅产业“病态”显现,但是“高烧”未退。这就更凸显乡村产业选择与布局的重要性、必要性与迫性。

t017d64fbe7311d17e5.jpg



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与广泛的调研,反复梳理后有了清醒的认识:只有将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入县域经济规划——以县域经济规划统筹乡村振兴产业布局,以乡村优势产业支撑县域经济,二者有机融为一体,因地制宜选择本县(市、区)地理标志产品,或最适宜当地生产、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其他优势农产品,使之成为主导产业构成“一主两辅”(辖域面积大的县市区可“一主四辅”)支柱产业格局,且高质量打造其全产业链,并形成产业生态乡村振兴、县域经济两者的发展,才找对了方向,走上了正道,农业现代化方能快速发展、行稳致远农业强国的中国梦才能变成现实

县域体制,无论是社会治理,还是经济区域规划与运行,已经延续了2000多年,如今,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更是加强了县域的地位。因此, 国家规划的“三区”、“三园”、“一体”,只有与县域经济的布局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引擎”功能,有效的驱动乡村振兴前行。否则,只能是点缀的“花瓶”。

那么,县域经济何以布局,形成什么架构格局才能在市场经济中纵横捭阖,一往无前呢?

“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外来模式,无须讳言,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在我国多数地方“水土不服”。我国幅员辽阔,不可形而上学一概而论,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可搞一县一业,甚至可“多县一业、一县一品”,实现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围绕一业或一品拓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产业链、供应链。而多数地方,尤其山丘陵地区湖区是不能推广,更不能复制“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模式的。以农业经济的典范山东省寿光市为例,也不是一县只有一业全市145万亩地,蔬菜种植面积也只有74万亩,只能算作一个支柱产业还有半壁江山是靠其他产业来支撑的仅就其支柱产业而言全市422个蔬菜品种,也不是一村,有的一村多个品种,有的则是多村一个品种。这就凸显了因地制宜,不是一概而论的产业格局。

类似于山东省寿光市支柱产业占比较大的县市区并不少见,仅以中部某地级市为例——某县一颗栗(板栗),某县一粒谷(水稻),某县一把药(中药材),某县一个苕(红薯),某县一杯茶(云雾茶),某县一只蹄(马蹄莲),某县一只虾(青虾)某市一只鸭(麻鸭)、某市一头猪(香猪)某区一根藕……在世纪之交该市“一县一业”形成规模,成为当时全国脱贫攻坚的先进模式。可如今,大多因其他地区跟风赶潮相继发展同类品种,形成同质竞争而供大于求,风光已被雨打风吹去,当年的致富产业,如今多成“鸡肋”。如香猪市的香猪不再“吃香”金稻县的稻田大多撂荒茶叶县的茶叶因同质竞争太激烈不得不用“特种肥料”催长增产,茶农都不敢饮用自家生产的茶……而这些县市区其他支柱产业又成气候,所以,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在市场的折腾下独木难支,乡村产业又回到了七五八杂的小农经济原始状态

微信图片_20230715130447.jpg



如此状况“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之“洋经”水土不服还是本地的“歪嘴和尚”把“洋经”念歪了到如今还有人逢会必推崇这一舶来的所谓“成功模式”长此以往依然囫囵吞枣地念“洋经”何谈“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

因此,笔者以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的品种选择与架构格局,一定要根据资源禀赋扬长避短。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一定要根据地形地貌气候水源等生产要素因地制宜,尤其山丘地区与湖区,单一产业一县一业既不适宜全域生产不具备抗风险能力;产业多元化,摊子铺得过,多中心实际等于无中心。在瞬息万变、波诡云谲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既不可太单一,又不可“大而全”或“小而全”,动不动一个县十来个支柱产业,甚至一个村也有七八个支柱产业,很难形成规模优势。

笔者以为,一种较为优化、稳妥的县域经济产业格局(或称模式),应为“鹏飞式”或称“鹰姿式”下同,即一主两辅格局区域面积较大的县最多也就“一主四辅形成“彩凤身有双飞翼”架势运行过程中,如果主体健康,即使两翼受伤,主体的能量可支撑行,让受伤的翅膀得以修复;假使主体受伤,两翼完好,两翼支撑行一段时间,可让主体缓过气来;主体完好,仅一翼受伤,不至于伤到“元气”;如果主体与双翼都充满活力,就可“大鹏一日冲天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雪时下来”,一主两辅的产业全受创,“犹能簸却沧溟水”,苦撑危局也能坚持一段时间,待等“柳暗花明又一‘春’”。从实践来看,一个县三大五大)领域的产业在同一时期都遭灭顶之灾的几率几乎为零,其案例十分罕见。因此,只有构建鹏飞式”彩凤式”县域经济产业架构格局,中国式现代农业能腾飞乡村振兴才能行稳致远。

微信图片_20230715130500.jpg



产业的布局应在某个优势产品集中产区中心或交通便利的地方打造产城一体的特色小镇,成为当地农副产品集散地和系列加工集约园区,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载体与“引擎”,围绕主导产品延长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形成支柱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态势。按照“鹏飞式”“彩凤式”产业架构形成的一品为一业的“特色小镇”,才凸显特色,才能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引擎”其有效半径一般30公里左右范围内,打破行政区划壁垒自然、人文素相同或相近,运输成本相对较低等农业经营要素驱动构成“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格局一乡或多乡就可将优势产品转化为优势产业进而围绕这一优势产业构建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产业链通过“三产融合”再由产业链衍生发展为产业生态。如此一来,生产效率可大大提高,产品可标准化生产与检测、监管,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相对容易且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农业经营主体不需要单家独户或单个村庄如一叶小舟冒着极大风险涉市场江湖以全县之体量,如同航空母舰,可驾驭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劈波斩浪勇毅前行——有了储藏、转化的能力,就有了产品销售的主动权、定价权、话语权。一个县有3-5“航空母舰”试看天下谁能敌?!如此这般,就可有效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乡村产业将日益兴旺县域经济也就蓬勃发展

在此必须指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优势产业架构格局确定后,县域面积也不是全部土地水域都用于支柱产业的种养殖,而是根据不同条件以70~90%面积发展主导产业,10~30%面积发展当地适宜种养殖的农副产品实行多种经营,使专业化与生物多样性有机结合,以保持生态平衡,保障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同时也是留住村容村貌的“乡愁”

尚能依此路径导向,农民最为担心的“谁能告诉我;明年种什么”的“?”就可拉直成“!”了,乡村的产业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畅,越走越兴旺!

微信图片_20230715124849 (1).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陶武成,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现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产业改革与企业发展委员会特聘研究员。1956年出生于湖北仙桃农家。1977年,在湖北国有中洲农场工作,先后在办公室从事地方志《中洲农场志》编簒、在政治处负责宣传等方面工作。1997年,主动请缨参与大别山扶贫攻坚,湖北省委经严格考察后,选送到罗田县凤山镇晒谷石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次年,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代表履职期间,提交“取消农业税”、“改革县级领导选拔制度”、“重视城乡二元社会桥头堡——中心乡镇的建设”、“三农建设重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的七个问号必须拉直成感叹号”等议案,被多家主流媒体关注。2002年任中国改革杂志社湖北记者站站长。期间,与湖北电视台合作,撰写脚本并指导拍摄《三农困境突破口》三集电视专题片,获湖北省新闻一等奖。曾受聘兼任《美中晚报》国内主编。先后在国内外媒体发表长篇通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杂文逾200万字。作品多次获奖,其中撰写的论文《传播优秀文化 促进世界和谐》及采编的报纸图文报道《天府风光惹人醉》,于2007年在成都市举办的第四届“世界华文媒体论坛”上双双获一等奖第一名。2007年,在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名家讲坛》栏目连续三年主讲“三农问题”。善取百家之长,敢开一家之言。2013年至今,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聘为产业改革与企业发展委员会研究员,研究的主要方向:农业产业、健康产业、文旅产业。关于县域经济、重点小城镇建设、乡村振兴的创新思路,具有独到见解。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