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评弹·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危与机

英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可以历经八代传承,至今仍能傲视不列颠,保持强大的财富和影响力;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能够走过百年风雨,不仅在能源,而且在慈善和艺术领域都创造了非凡成就;世上现存最古老的家族企业“金刚组”拥有1437年的历史,虽历经40代的传承,仍没有放弃祖业——寺庙建设和维修。家族企业已成为一种主流的现代企业制度,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1/3是家族制企业,其中包括福特、宝马、杜邦、松下、正大这样享誉全球的企业。事实证明,家族企业虽然历史悠久,但并不是落后经营的代表,它们旺盛的生命力和深厚的企业文化历久而弥新,家族企业堪称世界企业发展史上的瑰宝,他们创造了一系列财富传承和基业长青的奇迹。

根据《福布斯》中文版发布的“中国现代家族企业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4731日,2528A股上市公司中,1043家为国有公司,1485家为民营公司,后者占比达58.7%。我国现存的家族企业绝大多数诞生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抽样调查发现,家族企业集中于江苏、广东、浙江、山东、上海和湖北等地,多数尚处创业发展早期。从整体来看,家族企业在企业数量、注册资本金、工业增加值增速、吸纳就业人数、完成税收等方面多项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这样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腾飞,民营企业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现在他们走到了一个“家族后继”的十字路口;据国内相关部门调查统计,我国企业主平均年龄约为46岁,45岁及以上的企业主占调查总样本数的一半以上,其中50岁及以上的企业家占调查总数的1/3。也就是说,未来510年,我国家族企业将迎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家族传承,无数艰苦打拼的父辈创业者,开始考虑如何把财富、事业和影响力传承给下一代继承者。

 

我国家族企业传承问题引起国外关注

中国的家族企业正在步入一代掌权者面临退休的交接之际,普华永道2014年发布了全球家族企业调研,其主题为“深度专业化——家族企业的驱动因素”,其调研还首次包含了来自中国大陆的家族企业的高管受访者,这说明我国家族企业传承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外机构的关注与重视。

普华永道调查显示,过去一年中,中国家族企业业务增长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并对未来增长前景颇具信心。84%中国家族企业在上一财年实现了销售额增长,而全球仅为65%。而且,受访者对未来发展乐观且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53%的中国家族企业预计在未来5年实现快速和强劲的增长。在被调查企业中,仅有22%的中国家族企业制定了继任计划,并且多是想法,仅有6%的中国家族企业有明确的书面继承计划。而近半数的中国家族企业完全没有纠纷解决机制。

4f796d2ce60d42058daa2cd9fc4e388b.jpg

图片源自网络


澳大利亚电子杂志《商业观察者》20141120日发表文章,称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既不是由于地方债务日益增加,也不是因为房地产市场迅速下滑,而是源于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    

“一直以来,外界对于中国经济存在着不少错误看法。其中最根深蒂固的就是,很多人都觉得,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占主导,而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我们必须从打破误解入手。”文章称。作者援引华盛顿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的估算称,私营企业在中国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从几十年前取缔私企时的零跃升到三分之二。

文章称,中国的官方数据也反映了这一点,中国有近4000万家私营企业,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相比之下,国有企业产值则仅占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其中,制造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而国有企业在该领域总产值中仅占20%

根据有关媒体预测,目前家族企业中仅有8%已成功将接力棒交给下一代。其中,中国著名厨具生产商方太集团董事长茅理翔警告称,传承危机的破坏力比全球金融危机更强。 

 

国内有关家族企业传承的现状堪忧

无论在哪,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从来都是难题。而在中国,这一问题就更为敏感,因为第一代企业家和他们子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中国老一辈企业家几乎都是从毛泽东时代成长起来的,这些早期企业家并没有接受过多少正式教育,他们的成功全凭其十足的干劲儿、敏锐的洞察力及满腔的创业精神;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这些企业家的子女中,88%拥有大学学历,52%曾出国深造,海外留过学的富二代时常会与其父辈就企业管理产生摩擦。年轻一代热衷于把先进的西方管理体制引入自家企业,而这有悖于父辈的期许。

很多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富二代不屑于结交政府官员,而这恰恰是中国商业界立足之必需。例如娃哈哈集团宗庆后独女宗馥莉就公开针砭过中国时弊。她告诉《卫报》:“我觉得,中国人丧失了灵魂。”两天后,业界大亨宗庆后在媒体面前批评了自己的女儿,表示宗馥莉从小受外国文化影响,对中国现状不甚了解。

一些家族企业在传给谁、如何传的问题上依然缺乏明晰规划。有调查显示,约44.3%的企业主表示目前没有考虑交班问题。在已考虑的家族企业中,多数希望能由家族继续保持对企业的控制权,约45.4%的企业主表示希望子女能直接管理本企业,还有19.33%的企业主打算让子女继承企业股权,“子承父业”的内部传承模式仍是主流。

但企业主们强烈的家族传承意愿恐怕会被泼上一盆冷水。根据2011年的12月公布的《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中指出,由于家族企业两代人在交接班意愿的契合度上存在较大差异,超过3/4的中国家族企业在未来可能面临较大的传承障碍。事实上,随着家族企业核心创始人的离任或离去,二代无意继承家族企业、对家族企业的经营不善、或陷入家族纷争的事例多如牛毛,“富不过三代”、甚至“富不过二代”的魔咒成为中国家族传承挥之不去的噩梦。

在这点上,无数家族传承失败血泪史就是例证。如在深市上市的海翔药业董事长罗煜竑清空其持有的海翔药业所有股份5940万股,败光了所有家业。作为“创一代”罗邦鹏耗费了40年将一个乡镇日化工厂打造成上市公司,而二代罗煜竑只用4年时间就将家产败得一无所有。

不仅如此,随着家族内部掌门人的离去,后代争夺财产也成为家族财富传承的“硬伤”。2011年的澳门赌王何鸿燊的家族争产战,四个妻室和至少17名子女,为了32亿美元的巨额财产打得“头破血流”,使得家族财力、人力损耗无数,家族形象尽毁,简直成了一部丑闻的连续剧。

 

文化精神的传承才是关键

事实上,家族的传承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难题。麦肯锡曾做过的一项调查表明,“全球范围内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4年,其中大约只有30%的家族企业能延续到二代,而传至第三代的比例少于13%,只有5%能在三代以后还继续为股东创造价值。”

一幕又一幕的传承悲剧,充分暴露了家族财富传承的软肋。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家族传承?

由于中国一代企业家财富积累的时间才短短三十年,社会的诸多因素使得家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花费太多心血和精力。诸如私有财产保护措施的不足、竞争环境的激烈以及企业运营成本的高企,使得一代企业家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如何让企业生存和发展上。在这样的情况下,目前中国的一代企业家所谓的传承,大多只是家族企业的传承,他们主要依靠企业股权、资金等利益要素作为家族传承的载体。利益当前,家族内部的群体在利益失衡时容易引发战争,不仅会两败俱伤,甚至连第一代企业家打下的江山都难以保全。

事实上,全球知名的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沃尔玛·沃顿家族等名门望族,无论是在动荡期还是平稳期,都能传承数百年,顺利实现家族财富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对于家族精神文化和理念的传承。而对于中国家族企业而言,这种依靠感情、文化和一种家族的精神作为家族传承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也正因此,一位正面临家族传承难题的第一代创始人的话似乎道出了家族传承之所以难的“真谛”:“第一代太过忙碌于企业,使得没有时间顾及家族精神的建立,而二代早早就接受了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熏陶,对第一代的诸多做法并不赞同。两代之间精神文化和理念的‘失联’,是当下阻碍家族传承的主要原因。”

 

湖北家族企业传承中的新机遇

诚然目前我省家族企业在代际传承中存在许多问题和隐忧,但同时也蕴含很多好的契机。推动家族企业的良性发展,绝不只是家族企业的家事或私事,尤其是未来510年是我国家族企业传承换代的关键时期。实践证明,只有全社会的重视和家族企业的自我教育才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就湖北家族企业传承中的新机遇,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c858-a13677dbafd274a877f452b35c9.jpg

图片源自网络



其一,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今家族企业传承危机给我们敲响警钟的同时,也给家族企业的负责人和政府相关部门提了醒,要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可事关企业存亡的高度还认识家族企业传承问题,以便引起足够的重视,未雨绸缪下大力气解决企业的传承问题;

其二,正是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和迫切性,由长江经济研究院、武汉现代管理科学研究会、武汉天则经济研究所等几家机构相关专家联合发起,成立湖北省家族传承文化研究中心,聚集湖北省在家族企业传承研究方面的专家和各方力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湖北省家族企业有序传承方面尽一份力,提炼出能够促进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操作体系,力争在这个领域为湖北省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为家族企业传承贡献出具有湖北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研究成果;

其三,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正是由于家族企业传承的迫切和重要性,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只要是能够解决企业代际传承中实际问题的相关行业机构,也存在着巨大的商机;比如有关家族企业传承规划和咨询、法律、金融、教育、家族办公室(私董会)等领域,将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在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催生出新的行业机构, 并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家族企业传承保驾护航!

微信图片_20250805153329.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赵训清,湖北人,研究生学历。武汉市作协会员,著有《楚商发展报告》等专著。系武汉科技创新企业领跑者活动策划。先后在十堰晚报社、东风电视台工作,后面有在北京、武汉从事过大型活动策划、课题研究等方面的经验。现为武汉现代管理科学研究会执行会长,武汉慈善总会会员。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