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仅为了“战”,也是为了“看”!
编者按:自古以来,中国没有海军战略。刘华清接任海军司令员后,胸怀全球,放眼世界,以两代领导人关于海军建设指导思想为蓝本,提出了划时代的中国海军战略,并以改革创新、舍我其谁的勇气,一以贯之抓而不放的执行力,海军建设终于出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刘华清司令员也被世界誉为与马汉、戈尔什科夫齐名的当代海军战略家。今年1月14日,是刘华清将军逝世8周年纪念日,本网特连载著名军旅作家施昌学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刘华清:中国海军战略家》,以飨读者。
1987年3月31日,海军机关办公大楼第一会议室。
受总参谋部首长委派,总参装备部部长贺鹏飞率装备部、作战部等相关部门领导,专程到海军听取装备规划问题的汇报。
这不是一次例行的汇报会。
事出有因。2月27日,中央军委召开常务会议,专题听取总参关于“七五”全军主要战斗装备规划设想的汇报。会议认为,“七五”期间军队装备建设,根据轻重缓急、量力而行的原则,发展顺序应为陆军、空军、二炮、海军。海军敬陪“末座”。
军委常务会议精神和军委首长讲话,引起刘华清的高度关切与深层思考。老实说,这与他主导确立的海军战略、海军装备发展战略,对现代海军在国家武装力量体系中的战略定位与价值判断、中国海防现实困境和潜在危机、海军装备发展特点规律与建设指导思想,在思维观念和宏观决策上存在着太大的差距!
“我们在太平洋应该有发言权!”邓小平八年前视察海军发出的誓言再次回响在刘华清脑际。为了实现这一夙愿,他主持研究制定海军战略,精心编制海军20世纪末到21世纪中叶装备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实现海军战略的顶层设计和核心力量,就是航母编队!没有航母作战群,“近海防御”海军战略就难以实现,海洋大国的地位和权益就难以确保,中国在太平洋就难有发言权!
如果说,以往刘华清只是从“外围”观察和思考航母问题,那么担任海军司令员之后,航空母舰在其心中的份量,“自然大不相同了”。
1983年5月,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成立伊始,刘华清明确交待要把航空母舰作为重要研究论证课题。
1984年1月,在海军召开的第一届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刘华清公开提出了研究建造航母的问题。
1986年2月,刘华清听取海军装备部工作汇报时,再次提及航母问题:“航母总是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发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号,而先搞预研。”
同年4月至6月,海军副司令员李景和海军装备部部长郑明应邀先后访问法国和意大利。临行前,刘华清特别叮嘱他们,要详细考察法意两国海军的航母建设和发展动向,尽可能多的掌握有关资料。李景和郑明在参访中分别考察了法国的“福煦”号航空母舰和意大利的“加利波第”号航空母舰,回国后向刘华清作了详细汇报。
1986年8月28日,刘华清听取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汇报“七五”建设规划。当论证中心领导报告,航空母舰作为重大论证项目列入“七五”规划并已展开研究时,刘华清强调:“航母怎样造法,是海军全面建设的事。是直升机航母、护航航母分步造,还是直接造护航航母,要好好论证一下。”他进一步指出:“根据战略任务,小了不行,大了搞不起,作战半径1000海里。从长远考虑,不能不搞航母。”
1986年11月18日至20日,刘华清倡议举办的首次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军内外的80多位专家学者,不仅充分肯定海军军事战略和海军发展战略,而且一致呼吁尽快启动航空母舰研制工程。在随后召开的海军军事学术年会上,刘华清两度发表讲话,都对此作出了积极回应。他说,我们为什么要建航母?建航母对海军有什么用处?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对解决台湾和南沙问题起什么作用?总要算大账啊!算的结果是需要搞航空母舰。当然,现在不是需要的时候,需要时花钱再多也要干!台湾问题有战略意义,不能使台湾从中华民族中分离出去。否则,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1987年1月10日,在海军第三届装备技术会议工作上,面对受邀与会的国防科工委和总参装备部领导,刘华清敞开思路,畅谈航母。
刘华清说:“现在各国都很注意发展航母,无论是攻击型的或垂直短距起降的,都是为了解决防空和海上攻击问题。美国和苏联是大搞,其他国家,如意大利、法国、英国这些比较发达的国家也在搞。日本因为是战败国,宪法不允许搞,但他要搞也很容易。”
刘华清说:“我们搞困难大一些,财力、技术都有一定困难。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考虑,即使速度快一点,也要15年,速度不快就得20年。现在不搞,10年之后再搞,也还有困难。因此,要早论证,早点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刘华清说:“我们搞航空母舰的目的,不是为了战争,而是用于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海洋权益,维护世界和平。如果我们有了航空母舰,海军的质量就将彻底发生变化,海军的作战能力也将有较大的提高,更有利于我军执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刘华清说:“搞航母,还有飞机问题。一艘航母,不只是一种飞机,而是几种飞机都要能够装载。现在第一步不能那么复杂,要搞得简便一些,节省一点,快一点,一步一步地掌握技术。航空母舰上的一套飞行指挥、飞行技术和管理技术也是不容易的。具体怎么上,就要靠我们从作战和战略方面进行研究。”
4年多来,随着海军战略研究的深化与形成,刘华清对中国航母的期盼、渴望与呼唤,意更浓,情更迫,志更坚。他知道,他的海军司令员任期已屈指可数,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在离任之前,为中国海军描绘出一幅跨世纪的以航母为标志的具有远洋立体作战能力的现代化发展蓝图。
然而,军委常务会议上军委首长的讲话,却给刘华清重重地浇了一瓢冷水。维系国家海防命脉安危,事关海军发展百年大计,身为共和国海军司令员,刘华清不可能唯唯诺诺沉默不语,更不会装聋作哑置身事外。这不是他的政治品格与为官哲学。
“要让军委总部首长全面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刘华清决定直接向总参汇报:“不然等上级规划好了,再放马后炮就难办了!”
汇报会由刘华清亲自主持,分管海军装备科研和海军航空兵的张序三、李景两位副司令员一同参加。
在装备部门汇报了海军2000年前发展设想和“七五”装备规划基本情况后,刘华清重点围绕“海军核心力量建设”问题,全盘托出了他的思考与主张。
关于海军装备规划顶层设计,刘华清开门见山:“第一是航母。我们设想用15到20年时间搞航母的预研,到2000年后形成战斗力。第二是新一代核潜艇。这两个问题涉及到海军核心力量的建设。我们认为海军除抓好其他舰艇、飞机研制外,也要抓这两个项目的研制。”
“这两种装备搞出来,从长远看对国防建设是有利的。”刘华清特别强调,“这两种装备不仅为了‘战’,平时也是为了‘看’,‘看’就是威慑!”
刘华清介绍,依据海军战略和作战使命,在编制海军装备发展规划时,他曾试图以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为核心,组成海上机动作战编队。但他很快发现,这个编队如果没有空中兵力掩护,无法到岸基飞机作战半径以外的海区作战。而我国的海域自然环境是“北近南远”,南沙群岛距离海南岛800海里之遥,岸基航空兵只能是望“海”兴叹。深入研讨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他又发现,使用岸基飞机非常浪费,因为留空时间短,所需飞机和机场就要很多。再进一步分析,他得出一个结论:不发展航空母舰,海军还是需要发展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靠它们组成海上机动编队;如果发展了航母,这些舰艇既是护卫航母的编队,也是海上机动作战的编队,作战使用效能会大大提高。
刘华清指出,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在现代条件下进行海战,没有航空兵的掩护,无论如何是不行的。如果发展了航母,并不需要增加飞机的总数量,只是飞机的性能有所不同,飞机的价格略高一些,但也不会高很多。因此,发展航母编队,是一个如何调整装备经费使用方向的问题,不需要大量增加装备费。至于技术上能不能自主研制航空母舰和舰载飞机,经与航空、船舶等有关工业部门领导、专家研究,他们认为,条件基本具备。当然,有些特殊装置和技术难关需要认真对待,但也是可以解决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发展岸基飞机可以代替航空母舰。刘华清断然否定:这在200海里内作战可行,但需要很多飞机和机场,所耗投资也很大,使用效率并不好。用加油机接力怎么样?从战略战役上使用是可以的,但在战术上使用是很危险的。空中加油只能在特有条件下进行,因此它代替不了航空母舰。
刘华清从建国30多年来发展“近岸海军”得出一条沉痛教训:海军绝不能再搞那些简易、粗糙、水平低、质量差的装备。这种搞法看起来花钱不多,很容易搞成一大堆,部队规模不小,但实际作战能力有限,长远效益很差。
痛定思痛。刘华清说:“我们想通过发展航母,引出海军装备发展的路子来。现在我们这样规划,30年后就会看到效果!”
“我们设想,”刘华清定下航母研制时间表:“‘七五’开始论证,‘八五’搞研究,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
鉴于军委常务会议提出,将航母和新一代核潜艇研制“推迟”和“放慢”,刘华清表示“理解”,但他坚持认为:“立项上型号可以暂缓延后,论证预研却不能不做,两者并不矛盾。”
“应该支持我们搞预研!”刘华清据理力争:第一,从经费上看,2000年以前并不需要花太多的钱,从拨给海军的装备费中也可以解决;第二,从技术上看,发展航母有各方面好处,可以带动国家和国防需要的有关技术的发展;第三,预研过程中,可以对航母的战备价值及存在的问题摸得更透,有利于中央和军委科学决策。
刘华清的汇报,在总参、国防科工委产生了重大反响,并对中央军委研究制定军队中长期装备发展规划形成了直接影响。
刘华清很释然,也很淡定。按照既定的战略思维逻辑,他开始为实现中国航母梦谋篇布局了。
1987年4月初的一天,海军军校部部长和干部部长同时被召进刘华清办公室。
“今年秋季在广州舰艇学院开办一期飞行员舰长班。”刘华清下达指令:学员毕业后全部上驱逐舰、护卫舰,从副舰长、舰长,到编队指挥员,一步一步锻炼成长。
“这个班人不在多,10个足矣。”刘华清嘱咐两位部长:“关键是综合素质过硬、年轻,要优中选优,百里挑一!”
7月中旬,经过逐级考核筛选和文化考试合格后确定的10名飞行员舰长班学员名单,送到刘华清案头:他们中间,既有歼击机飞行员,也有轰炸机飞行员,还有直升机飞行员和飞行教官。不仅军政双优,而且除一人生于50年代中后期,其余均为“60后”。
刘华清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当即批准了这份飞行员舰长班学员名单。
9月上旬,当中国海军首届“飞行员舰长班”在广州舰艇学院开办的消息通过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海外舆论高度关注。西方军事分析专家普遍预测,中国正在启动航母研制工程,并将在21世纪初实现百年航母梦。于是,“飞行员舰长班”被境外媒体直接解读为“航母舰长班”。
“他的这个设想深深鼓舞了后来人。”时隔24年之后,共和国第四任海军司令员张连忠上将,在撰文缅怀被其尊为“良师益友”的刘华清时,首度公开证实:“海军广州舰艇学院专门举办飞行员舰长班,目的就是为将来的中国航空母舰培养舰长。”
刘华清毫不怀疑,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20多年后如期建成服役的话,它的首任舰长乃至编队指挥员,将从他们中间遴选产生并获得任命!
就在首届“飞行员舰长班”紧锣密鼓筹办之时,由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组织承办的“发展航母研讨会”,也经刘华清批准,分别于当年5月和8月在北京举行。
以此为标志,中国航母论证全面展开。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施昌学,1957年1月出生,湖北人,1974年参军入伍,中共党员,海军大校,军旅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