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湖北襄阳,米公祠是不应错过的名胜。米公祠原名米家庵,是为纪念米芾祖孙三代人的祠堂,始建于元,扩建于明,后改名米公祠。2006年,米公祠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收藏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大书家”。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到襄阳,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无碍居士、海岳外吏,人称“米襄阳”。宋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
米公祠坐北朝南,门前台阶上是一座五叠重檐、石结构的牌坊,造型古朴大方,雕刻精致细腻。牌坊匾额“米公祠”三个字,为清光绪元年(1875年)文渊阁大学士、襄阳籍单懋谦题写。
登上台阶,进入大门是一个树木葱郁、环境幽静的庭院,院中立有一座精致的六角亭,名为“洁亭”。庭院中的桂花树下立有两块石碑,西侧一块石碑上刻的是“米家山水”,东侧一块石碑上刻的是“米氏故里”。
走进米公祠拜殿,正面屏风上挂着一幅线刻米芾雕像拓片,两侧配的对联是“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这话是说米芾喜欢模仿唐朝人的穿着且个性不羁如晋人。
堂上匾额为“颠不可及”四字,两边的柱联是“与孟鹿门号两襄阳,书传千古;共苏黄蔡称四巨子,颠压三人”(孟鹿门即唐代诗人孟浩然,襄阳人,人称孟襄阳。苏黄蔡即苏轼、黄庭坚、蔡襄),这都是后人对米芾书法及人物性格的高度评价。
穿过拜殿又是一个庭院,院中立有一尊米芾的石刻雕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院两侧厢房墙壁上镶嵌数十块米、苏、黄、蔡、赵、孙等书法石刻精品。还有十数通有关史料、碑记、题诗等刻石。再后面的建筑是宝晋斋,陈列了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等大家的书法墨迹,以及历史上米公祠建筑模型。
米公祠内最后一个院子,是仰高堂,堂前植有几株高大的银杏树,枝繁叶茂,为明万历年间所植,至今有四五百年了,增添了祠宇的古朴。
在米公祠建筑的中轴两侧,建有小巧玲珑的园林,一泓水池,石舫、水榭与长廊、亭子围绕于池的四周。
米公祠不大,一个多小时即可游览完毕,看完全部,使我对这位宋代大书法家有了更多的了解。
据史书记载,米芾个性怪异,最为突出的是“三怪”: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膜拜,因而人称“米颠”、“米疯子”。由此,也流传下他不少的轶闻趣事。
据传,苏东坡在维扬时,有一次宴请宾客,米芾也在座。酒宴进行过半之时,米芾忽站起,对苏东坡说,世人都说我颠,叫我“米颠”,你是怎么看的?苏东坡笑着说:“我赞同大家的看法。”这虽是东坡的玩笑之言, 但从此可见“米颠”之一斑。
米芾有着严重的洁癖,洗手不用毛巾擦干,甩动双手,直到甩干为止。他的屋子、用具、衣帽必需一尘不染,若稍有微尘便要洗涤。他担任太常博士时,负责皇家宗庙的祭祀事物,得穿固定的官服,他嫌官服脏,多次地洗,连官服上的花纹都被洗掉了,最后因为毁坏了官服,受到了降级处分。
米芾选女婿的标准,就两个字——干净!当时上门求婚的人里,有个南京人叫段拂,字去尘。米芾看到这个名字就乐了:“已经拂过一遍,还要再去一下尘,这一听就是我米芾的女婿!”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段拂。
米芾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拜石”。相传,米芾被派到涟水当官。上任当天,他身穿新官服,进了衙署大院,看见有一块石头像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子,高兴得不得了,瞪大眼睛,张开嘴巴围着石头左转右转,上下打量着。看呀看呀,他突然“扑”地一声跪在地上,朝着石头不住地磕头,嘴里“石兄”“石兄”喊得非常亲热。
对砚台,米芾也有着特殊的喜爱。一次,米芾进宫给徽宗写字,看中了御用的一方名贵的砚台。写完字后,他跟皇上讲,这方御砚已经被臣污染过了,皇上您不能再用了,就把它赏给我吧。宋徽宗说:那就赏给你了。米芾一听,顾不得砚台里还有墨汁,抓起来就揣在怀里,弄得满身墨汁,疯疯癫癫地跑了。
更有甚者,米芾见到自己喜欢的古人书法真迹,会以死相要挟。一天,米芾和蔡京一起乘船游玩。蔡京取出一幅谢安的《八月五日帖》让米芾看。米芾看过,顿时泪如雨下,说自己收藏的书法没有一件可以和这件相比,并站在船边以死要挟,说是得不到这件真迹,就跳到江里。蔡京无奈,只得将此件书法送给了他。
更有意思的是,前些日子,我看媒体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有感于“米芾洗墨”》。文中说:
据载,北宋绍圣四年,米芾出任安东知县,主政两年,多有惠政。期满离任时,百姓略备薄礼为他送行,米芾一一婉拒,并再三叮嘱家人:“凡公之物,不论贵贱,一律留下,不得带走。”他发现自己常用的毛笔上沾有公家的墨汁,直至将毛笔、砚台洗干净后,方离开县衙。后人为纪念米芾,把他洗墨的水池取名为“米公洗墨池”,并立碑记之。
米公祠的让人流连忘返是“仰高堂”,顾名思义就是瞻仰先祖遗风的地方,现在是米氏珍品馆,米芾的一些珍品(复制)都陈列在里面。最有名的“第一山”的拓片。武夷山、武当山“第一山”摩崖石刻出自米芾。
米公祠还有东苑、石苑、许愿池等景观。石苑收藏一些各个时期的有关襄阳的石刻。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文化宝藏丰富。近年来为了呼吁人们回归汉字,体会汉字之美。我所在的学校课程表上已经有每天20分钟的毛笔书法课。那些我们忽略的汉字美,往往最能表达我们的情感。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汤令,1967年生人,供职于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东湖小学,区语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一直以来的“文艺青年”,年轻时候起笔耕不辍,诗歌散文发表为多。近年来游记写得多,写游记的动力缘于孩子,都是带孩子走过的地方,游记作为一份挚爱的载体,留存给孩子。游记媒体发表的多,摄影作品也多次获得大奖,追随的粉丝大有人在,有一定的影响。我们的旅行口号是“带上最简单的行李和最最丰盈的心随时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