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南洋寻根》是作者早些年考察南洋时的所见所闻,这部五十多万字的游记散文立足于南洋,站在幽深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千百年来中华先祖在南洋的血根和历史文化在南洋的播撒,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将即行消失的非常宝贵的中华根脉文化,点点滴滴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读之,让人回溯,让人审视,让人深思,让人于九庙恫哭之外而砥砺奋起……
7、回归断想
(1)
明天,就是我们游香港的最后一天了,晚上,沐浴完毕,驱逐了一整天奔波的疲劳,我静静地躺在了床上,努力约束着自己快快入睡,可是,无论睁眼闭眼,眼帘前却老是流光溢彩,耳鼓里老是旋律绕响——那高高矗立的香港回归纪念塔,灿灿射目的金色紫荆花,它在我脑海里时不时挺拔着,闪映着……
噫,怎么啦?悠悠地,我的床仿佛在湛湛的海波上飘,迷迷地,人好似在皎皎的天穹下荡,天皎皎,水湛湛,天水相连朦胧处,浪花悠然托举出了一颗明珠,它烁烁地,绽放着万丈的光华。
啊,我猛然醒悟过来,那不就是祖国失落了150年的瑰宝——被世界誉为“东方明珠”的香港吗?正是它的光彩,在祖国的南疆边陲耀闪!
一次激情膨湃的“幻彩咏香江”的夜景游,和包括白日的香港回归系列游,让我夜不能寐,热血奔涌起来。一小时前,就在那个十分著名的维多利亚港湾,从晚上8时起,两岸不计其数的高楼大厦,特别是约30余幢的地标楼宇,它们的楼体上下几乎同时闪绽出了五光十色的霓虹流彩,发射而起七彩眩目艳丽的光带,在美妙音乐与旁白的配合下,有韵律地交织着,变换着,妩媚铺排着,它使我们,包括所有身临其境夜游的人们,入到了一种如醉如痴,欲飘欲仙的境界,心灵一下子受到了极大的震憾,“何似在人间啊?!”我们不禁发出了共同的感叹来。
这是一台没有演员和乐队表演的、名副其实特大型声光电多媒体的“灯光舞蹈音乐汇演”,它竟把维多利亚港两岸沉静、硬梆、高大的钢筋水泥建筑群,以及这闪着金光银片的港湾海空之间,幻变得这般地如诗如画!一种现代科技演变出的景幻,让我们顿然,顿然之间感受到了南国明珠的珍稀瑰丽和重拾它的无限幸福、荣光与豪气。
现代!奇幻!!非凡!!!维多利亚港啊,正是,正是这个有着殖民色彩的港名,是它,在饱经磨难之后,于回归祖国之夜,以闻名于世的世界最具有艺术魅力的“灯光舞蹈音乐汇演”特大舞台,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和世界的许多史册里了。我想,这样的一种域境,无论他是谁,都会感同身受啊:天上人间,融汇于此!
珠江三角洲,它独享的地理优势;香港、澳门和广东省三地联手,共创幻境,它独有的人和优势;150年的民族悬盼,它独占的情感优势;更加上“港地制度五十年不变”的政治优势,把这样一种整合态势的南国港岛,优选为祖国南地旅游的热线,也难怪我国内地及世界各国的驴友们要趋之若鹜了。
(2)
那时,我们伫立在世界闻名的维多利亚港湾,沐浴在流金淌银的境幻里,眼底内,是七彩的虹霓腾娜;身边,是和煦的海风轻拂,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呀,那是一种仙幻感,轻轻地,大家随着海浪在摇荡;飘飘地,我们在游丝飘逸光幻迷漓的世界里漫游;那是一种自豪感,中国的第一,世界的第三,这样的一个仅次于美国的旧金山和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的大港,那连接青衣岛、马湾及大屿山三地的世界最长公路和铁路两用斜拉吊桥——壮观的青马大桥,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升降频密的航机,时不时穿飞掠过港湾的上空;各种怪头怪脑世界级的巨轮,在港湾进进出出游弋着;高高低低的港作吊臂,凌海旋转;古朴蒼迈的渡海天星小轮,穿梭于海峡两岸,它们在璀灿的星空下,那样地自由,那样地令人神往,而它们更使人感受到的,却是那一种强烈悸动的历史感。
自1861年英国人的占领,便有了对该港以殖民化色彩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命名,有了英国舰队和大量装满鸦片的船只以及交易的基地,有了英军雇佣的廉价当地中国人做苦力,有了西方牟取暴利的不法者和海盗们天堂般的乐园,有了中国主权的丧失和人们必然日思夜想的“香港回归”。
如今,一百五十多年过去了,回归后的香港夜色确实迷人,清清的海水,灿灿的华灯,悠悠的音乐,柔柔的海风,飘飘的流云,朗朗的星月,在华灯的映照之下,投身于这夜香港的怀抱之中,一种大中华主人怡然自得之感油然而生,它使人感到多么地悏意啊。
主人,只有真正地做上了这片土地的主人,才会有纯然的悏意感受,由此,我想到了耸立在心中的那个高高的纪念塔。今天,就在今天的上午,我们非常有幸,在汤导的带领下,十分荣耀地瞻仰了那座惦挂已久的高塔,正因为塔的意义特别,它才在我心中占有了很重、很重的份量。
那是一座位于新界大埔海滨公园内的香港回归纪念塔,这塔,虽然我们早有所闻,但我们想都没有想到,这座塔竟然有那么高,从基脚到顶端,遥遥高达32.4米,它以那种不可控遏的态势,直冲云霄,那高高的尖端遥遥可望处,还有一个瞭望台呢,周遭并以其奇巧螺旋的外形,逐步向上旋升,使人立于此处,顿时感受到了香港回归中一波三折的艰难。
这座塔,是为纪念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而兴建的,它以它创意的奇特和高矗的奇姿,一下子夺得了当地大型地标建筑的宝座。
一大早,我们早不早就到达了这里,没有想到那周围已经是人涌如潮了,听那口音,基本上都是来自内地的游客,他们也同我们一样,怀揣着一种异样的情感而来。
(3)
这样的清晨,凉凉的海风在轻轻地吹着,热热的人潮在阵阵地涌着,我们站在塔下,仰望那直揷云天的塔身,只见一排猶劲的大字“香港回归纪念塔”自上而下,赫然入目,那是中国新华社香港分社原社长周南先生所题的字碑,它突显出了这座塔不同凡响的身份。而塔下有个碑记,解说了兴建这个纪念塔的意义:大意是新界乡民在香港被割让予英国初年时,为保卫乡土,壮烈牺牲;香港沦陷,乡人对日抗战;以至香港重光,新界发展,乡民积极参与,为社会繁荣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等等。碑文还指出,英国接管新界之时,是从大埔纪念塔的位置登陆的,所以在香港回归中国之际,在该地点建塔以示纪念香港主权的移交。
香港被割,乡民反抗,港岛沦陷,当地抗战,乃至于英人接管,香港回归,一个小小的新界,一个庞大民族的百年关注,却是在这样的一个不起眼地方展开。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啊?湛蓝湛蓝的海水,坦平坦平的海滨,没有关隘,没有险要,只有三三两两的船只,只有一群群的游人,就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地方,我们的心,却被历史的,现实的事件给搁住了,搁在眼前那高高矗立的塔上。
那可是一座有着深远意义的塔呀,我们沉思着,浮想着,并随着参观的人群登临到了塔顶。大家放眼往外一看,呀,我们顿时感到如同悬浮云端,周身似有白云在飘荡。我们再朝下俯瞰,啊,下面是整个大埔海滨公园和紧连的海滨花园,那园里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花儿正在怒放和盛开,其一个个造型生动的苑,呈扇形布局,从高处看,就像一道道的彩虹,它使整个公园姿彩鲜活艳丽起来。
据汤导说,这儿的花最多,苑的色彩最艳,空间布局最阔,民族寓义最深,所以,这就为它赢得了:“回归花海”的光荣称号了。
站立在塔顶,我们能够远望到毗邻吐露港旁的大埔工业区、沙田、八仙岭和马鞍山的景色。那一时,站在塔高处的我们,让一阵阵的轻风柔拂着,让那长1,200米的曲曲弯弯如同彩色飘带的海滨步行径、缓跑径、单车径、休憩径在眼底起伏着,让那红色露天的剧场,绿色草地的滚球场,以及乳白的昆虫馆等点缀着,我们不知道,不知道此一时,是它与我们,还是我们与它,在一同分享着香港回归祖国后的荣光?
“怎么样,美吧?那是香港回归的美啊,这样的一种感觉,到了晚上还要浓咧。”汤导望着我们说后,又道:“你们这是在白天啊,假如你们是在晚上,又立于远处的话,那么,你就会遥遥地看到一串串的红灯在沿着螺纹的塔身旋转而亮,它像极了神话传说中的天梯在围饶着定海神针旋升,在暗黑的夜空里,它还闪烁着,兆示着,似乎在说:香港——这南国的边陲,无论是它陷于何种长枪利炮,也无论它失落得多么久远,只要它还在发光,华夏民族那怕登天入海,也一定会把它找回来。”
(4)
望着眼前高高矗立的香港回归纪念塔,感受着身边络驿不绝的参观人群,我想,这哪是普普通通的塔呀,这简直就是一个民族的众望所归呀,这种归,在众望中,一个磋砣,就是百五十个春秋啊,这座塔,正因为此,才显出了它格外沉重的份量。
所以,它能成为当地的地标;所以,它能耗资高达2.1亿港元;所以,它能由当时最具盛名的区域市政局主席林伟强主持筹资并揭幕;所以,它能并上毗邻最有震撼力的“香港回归十年的大型纪念雕塑”。
那是一个什么雕塑呀,金灿灿,银闪闪的,近旁还立有着一个香港回归十年的纪念石碑,那碑,是由一代乡贤香港新界乡议局主席刘皇发先生题词的,碑底部由金银两种颜色的双柱并立撑起,它们雄浑排列,高高向上,在阳光的照耀下,金银耀闪,辉光夺目,它代表着中国和中国的香港两个制度的共存。那是由香港著名雕塑家文楼苦思冥想而设计的,里面贯穿着中华的“中”字思想深层造型:
即该雕塑远看是一个雄浑而巨大的“中”字挺立,下看太阳照的投影又是一个粗壮的“中”字平卧,它更会在不同时间的阳光下,于不同的角度见到如字相随的“中”字影象,它让那华夏文明的辉光,在这南国之疆闪射出了七彩的光芒。
据汤导说,这个构思巧妙的雕塑高约十八米,是2007年6月25日新界乡议局送赠香港回归十周年的贺礼,从它那制作精细的程度,我们就可知道,那里面该镕铸了新界乡民的多少爱国情怀啊?
我遥想着,那一时,我们一群肃立于大埔海滨公园内,就在这么一方最普普通通的地方,离那儿不远的锦田,有一座中外著名的古老城堡,叫作吉庆围,它建于十六世纪末期,属大陆早在宋朝就迁此定居的邓氏家族所有,如今仍存留的古老围墙,以青砖砌成,高6公尺,四周有碉堡,堡围有护城河,护城河建时原本是用来抵御外敌及猛兽的。
未想当年,一批批荷枪实弹的英军,高举着米字旗,在新界蜂涌登陆,踏上了我国的南国之疆,用枪炮,用血泪,一步步改写了我国的近代历史。
公元1899年,英军就曾在香港新界吉庆围古城堡与保家卫国的村民们发生过血战,最终,该古城堡的铁门被英军攻破,并掠作战利品运返英国,直至1924年,经乡彥耆老多方周旋要求,才得以归还。
如今,还是这块普普通通的地方,我们用国强,用众志,在这里竖立起了回归塔和纪念雕塑,让这来自于国家和人民的力量,来提醒和见证华夏民族和世界人们,当年殖民时期中国人的艰辛以及瀛弱国所受到的欺侮,同时亦感念那邓小平所倡导的‘一国两制’的创举与成功。
是啊,百五十年里,云卷云舒,从1841年英国武力侵占香港岛开始,至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中国经历了晚清、民国(包括北京政府和国民政府)和新中国等时期。这其中,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民国时期的北京政府和国民政府,都曾为收复香港进行过多种努力,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失败了,只有在现在,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才取得了成功,这成功,让我想起的不仅是那螺旋型回归纪念塔、中字型回归十年纪念雕塑,更让我想起了那世界闻名的香港会展新翼广场近邻着的“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和辉光闪耀的金紫荆花来。
(5)
那是当日的下午,我们参观完了回归塔和回归十年纪念雕塑后,汤导闪着炯炯有神的眼睛,向我们道:“诸位,今天我们参观的主题,全是回归。上午我们看了回归塔和回归十年纪念雕塑,现在,我们乘车是去瞻仰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很有名咧,不知你们中有没有人见到过——嗯?”
“看到过了啰,闪亮闪亮的金紫荆。”我们中不知谁立马答道。
我们的车已经开动起来,市内如林的大楼,一栋栋在我们眼前飞驰而过,香港新翼会展中心西北面的广场就在前面,这时汤导笑道:“刚才你们的一位哥们说得不对哦,你们看,这临海耸立着的那座高大建筑物,才是我先前所说的要带你们看的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东北面广场那边的另一个大型雕塑,亮闪闪的那个,那才是你们在电视里看到的,‘永远盛开的金紫荆花。’别搞混了啊!”,只见汤导用手指着前面不远处香港新翼会展中心西北面的一个立碑,又转了个身,指着它东北面的另一个大型雕塑提醒我们注意分辨。
大家不约而同把目光随着汤导的手游移,“哦,这个才是被称作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的呀!”大家叹着。只见在我们立足的宽大广场中,果然有一座十分高大的纪念碑峙立在那里,碑的正面柱体上9个金色大字正闪动着熠熠的光芒。 “你们看,那就是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的碑名。” 汤导以手指着向我们说道。
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这就是那个耳闻的、早也盼晚也盼的回归碑!我们屹立于眼前这座雄浑的碑前,大家齐齐仰起头,细细地看着,瞻仰着这座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的大碑,心潮膨湃起来。
眼前的这座引起我们心潮涌动的碑,高约20米,阔1.6米,由基石、柱身和柱头三部分组成。基石和柱身采用同一矿脉、石质坚实、色泽均匀稳定的深色麻石,基石东西两面分别刻有中文碑文及英文译本,柱头的物料则辅以青绿色的锻铜,表面经氧化处理,历久不衰。因而,它显得坚实、牢固而永久,内在充满了力量的象征。纪念碑的顶部还有一圈白环,据汤导说,它象征香港的主权归还给中国,而上面的50个环,则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生活方式保持50年不变,回归后继续繁荣昌盛。
纪念碑的柱身则由206块石环重叠而成,分别代表着香港1842年至2047年的年轮。其中代表1842年、1860年、1898年、1982年、1984年和1990年6个年份的石环采用的是浅色的石料,柱身唯一嵌有光环的石环代表的年份是1997年,那是十分明显地凸显出香港在这一年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
“这是白天,如果是在夜晚,你们来此,此碑则更加光彩照人。你们看,这碑四周设灯照明可动了一番脑筋呢,它的顶端,装置有4千瓦特的射灯,那射程可达10多公里之远。在那代表1997年的石环上,更是装有32个光纤点,你们如果近看,那就如同繁星闪耀,如果是远观,则顿时可现一个壮丽的灿灿光环。还有,那柱头底部也装有48个光纤点,如果同一发射,照耀着柱面,那柱则通体闪烁,光彩耀人。”汤导见我们齐齐露出欣喜的色彩,就又介绍道。
是呀,这样的一种光彩,没有百五十年的前赴后继的奋斗,我们何以能立于斯时斯地,展露着民族的胸怀赡仰啊?
我们正在体味着那不同凡响的一刻时,汤导以手指着纪念碑的基座,对我们又道:“各位,你们看,这块铭文,它,记录下了香港百五十年的沧桑历程啊。”说完,她竟朗朗而诵读起来:“香港地处中国南疆,水清港深,居民聚族蕃衍,航通远洋。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后,英国割佔香港岛、九龙,又挾势租借‘新界’。
“香港倚东西交汇之利,以自由港促进国际贸易,励行法治,民既勤奋,经营有成,且得祖国多方支援,蔚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百年神州,忧患无已,有志之士,无时不图收复国土。
“自改革开放以來,国势日強,我国宣布于一九九七年收回香港,伟大政治家邓小平先生提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及高度自治之英明构想,万众忻腾拥护。
“中英两国展开外交谈判,签署联合声明,英国政府同意将香港交还中国,中国政府根据宪法规定,设立香港特別行政区。全国人大乃有‘香港特別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之组织,广谘民意,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香港特別行政区基本法》;设立‘香港特別行政区筹备委员会’,负责筹备成立特別行政区之有关事宜;经推选委员会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董建华先生为第一任行政长官。
“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午夜,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由江泽民主席与查理斯皇儲主礼,举世瞩目,海內外各国嘉宾观礼者数千人,国旗区旗高揚,欢声雷动,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山海重辉,诚划时代之壮举也。
“今回归又二周年,中央与特別行政区政府恪守基本法,居民安居乐业。筹委会决定树此丰碑,誌回归盛典。所望中华儿女,港人子孙,踵前人勤奋守法之精神,爱国爱港,循序渐进发展民主,共致繁荣,香港当以国际大都会及中国南方经贸文化重镇之雄姿,垂制千秋,昌炽无極。”
待汤导诵毕,我们上前细看时,才发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別行政区政府所立,上面标示时间为: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
(6)
是啊,那一时的我,望着香港岛维多利亚港湾内进进出出的巨轮,感受着繁忙海港的昔日与今天,我的思绪翩翩,心潮翻腾,眼前出现了1840年6月英军发动的鸦片战争,强大的英军持长枪利炮,以香港为出发点,北上厦门,攻陷定海,击占虎门,并逆长江而上,直入我国腹地,终于于1842年8月29日逼迫中国的清朝政府,同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正式将香港岛割占给了英国。
接着,又于1860年10月24日通过签订中英《北京条约》, 将中国的南九龙半岛割让于了英国。1861年3月28日英廷又颁谕,宣布了九龙半岛附属香港岛,归并香港总督管辖。1898年6月9日,英国再次强迫清政府签署《中英拓展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了新界,维期99年。自此以后,整个香港从此脱离了贫穷落后的、自顾不暇的中国的护佑,沦为了英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了。
眼前又出了1941年12月8日,日军在突然空袭香港启德机场后,其陆军兵分四路,越过深圳河进攻香港岛,直至那臭名昭著的12月25日黑色圣诞的降临。
至此,香港变成了血雨腥风的恐怖世界,完全陷入了日本侵略军的魔掌,香港的中国人被任意地谑杀,男丁被随便捕捉当苦役,妇女被强迫进慰安所,市民被武力威胁,每日逢日军必需向日军作九十度鞠躬,家庭被喝令照“良民全家福”照片,以便日军查户口时,可以随时对号惩罚可疑的胆敢反日者,经济被日军掠夺用于了战争,人们一日三餐饥不饱食,寒啼街头,人口被强力驱赶出家园,离乡背井而流落四面八方,百年沦陷的香港,复又落入了更加苦难不堪的深渊。
(7)
正像“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基石铭文上说的:在近代史上,“百年神州,忧患无已,有志之士,无时不图收复国土”,香港失落的百五十年里,中华一批批的有识之士,前赴后继,四处奔走,无不与帝国主义列强强食国土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抗争:
针对英国从香港偷运入大陆的鸦片危害,1839年6月3日至25日,清朝的钦差大臣林则徐下令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销毁时,在海滩高地挖了两个纵横各15丈的大池,池底平铺石板,由沟道放水入池,然后撒入盐卤,投入切开的烟土浸泡半日,再投入生石灰,池内立即沸腾,烟土变成滓池,不能再合成膏。待海水退潮,启放涵洞,使销毁的鸦片随潮入海,就消失殆尽。
为击退从香港调运而来的英军,保卫大清国开放的五口通商口岸,1841-1842年,中国爱国将士保卫香港岛虎门的关天培,守护厦门的总兵江继芸、浴血定海的三总兵葛云飞、王锡鹏、郑国鸿及5800名士兵,还有支援定海吴淞口炮台的江南提督陈化成、更有与2000英军争夺镇江的700名守军,他们全都是血拼沙场,不屈不饶,坚守到弹尽粮绝,为国殉难。
中国民间的百姓为了反抗自香港窜挠而来的英国侵略军,1841 年广州三元里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英斗争;1851 年太平天国组织了驱逐英人的革命;1891年至1898年傣族土司刀安仁率领傣族、景颇族和汉族民众奋起抵抗英国“探险队”擅自侵入云南边疆傣族地区测绘地图、收集情报和侵犯大青树营盘;1900 年义和团与西方列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抗争;1900年和1911年初,片马地区傈僳族人民联合景颇族、白族、汉族民众,在土把总左孝臣和傈僳族管事勒黑摄帕率领下,组织了长时间的抗英驱英运动;1934年班洪、班老佤族首领胡玉禄、胡玉山、胡忠华等召集十七个佤族部落首领歃血为盟,奋起抵抗英军,保卫我国南西边陲的阿佤山区盛产银矿的矿区,在当地傣族、汉族人民的支援下,击退英国侵略军……
(8)
为了收复香港,在中国近代史上,虽然历代的英杰都曾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那时的中国太弱,结果留下来的,尽是作为瀛弱国的失败与耻辱,请看:
——1919年,作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国,以战胜国的资格参加了巴黎和会,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曾根据那时北洋政府的指示,向和会提出了收回德国在中国的领地和包括香港、九龙在内的租借地问题。由于和会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两个主要战胜国英、法所把持,它们在中国都占有租借地,根本不愿意放弃其既得利益,加上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故和会借口中国的提案“不在和会权限范围之内”,而轻易地予以了否决。这个标榜建立“国际公正”、以“缔造世界永久和平”为宗旨的和会,以其极不公正地对待中国,最终诱发了中国“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不平等条约汹涌澎湃的“五四运动”。
——1921年12月3日,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华盛顿会议上,提出了废止各国在华租借地的议案。但在废除九龙(即香港新界)租借地等问题上,中国代表却遭到英、日代表的强烈反对。英国出席会议的代表、枢密院长,以“血腥人物”著称的贝尔福,看到中国局面分裂,自顾不暇, 以“没有九龙租借地则香港不能自卫”为借口,在会上非常蛮横地拒绝了我国归还香港的要求。
——1924年1月,孙中山先生针对香港的问题,在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宣言,其核心精神为:“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这个宣言明确提出了废除包括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奋斗目标,其中将取消英国等列强在华租借地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宣言这段话成了后来一个时期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当权后,也曾就香港租借地问题同英国政府及港英当局磋商,但港督金文泰不仅坚决反对归还这块租借地,反而多次建议本国政府乘中国四分五裂之机,将其正式割占。办法是以归还威海卫作为交换条件,或是故意挑起与中国的冲突来制造兼并的机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另一位港督罗富国也乘人之危,于1938年向英国政府提出,中国急需外国贷款来支持它的货币,英国应利用这个机会,用贷款来换取中国割让九龙租借地,或延长它的租期。
时间,在风雨中度过了整整一个世纪,有关香港回归祖国的问题,无论何时,都萦绕在国人的心头,它作为挥之不去的阴霾,重重压在一代又一代有血性中国人的肩上。
(9)
1941年,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中美英三国因为利益原因,已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敌对关系转化为盟友关系,1942年8月底,国民政府正式要求美国和英国与中国举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谈判。此次谈判因涉及放弃两国在华租界的问题,国民政府认为租借地与租界属于同一范畴,正式将归还九龙租借地的要求提交了会议。
中英谈判在重庆举行,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和英方薛穆分别代表两国,是时重庆舆论激昂,国民急呼,反对任何外国继续占领中国领土,那时美国公众意见也同情和支持中国的正当要求。
11月13日,国民政府就英方草案提出一份《修订草案》,其中加上了废止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的内容:“英方在九龙租借地之行政与管理权,连同其官有资产与官有债务,应移交中华民国政府。”
当英国收到中方《修订草案》后,其外交大臣艾登断然宣布九龙租借地不属于本条约的讨论范围,拒绝商谈。接着,英国首相丘吉尔强硬地宣称:“我当国王的首相不是为了主持清算大英帝国,决不会放弃大英帝国的任何一块领地”。11月30日,薛穆按照英国政府的指示,向宋子文宣布英国不准备同中国谈判九龙租借地问题,宋子文闻讯后,反复重申了中国收回该租借地的原则立场,因而双方发生争执。蒋介石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断然决定,中英新约如果不包括收回新界的内容,就拒绝在条约上签字,谈判因此陷于僵局。
恰在此时,正对中国进行血腥野蛮侵略的日本,为了搅乱人心、挑拨盟国间关系,提出“尽速撤消”日本在华租界及治外法权等特权,以示“中日亲善”,并图抢在中美、中英之前与中国的汪伪政权订约。
蒋介石在抗日正处于的艰难时期,面临英国的“拒签新约”和日伪可能抢在中英之先订约的双重压力下,决定向英国作出根本性的让步,他于1942年12月31日指示国民政府,正式同意不将收回九龙租借地问题与取消治外法权等问题合并提出。
作为国难当头的蒋介石,为违心地作出如此的决策而心潮难平,由此,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对英外交,颇费心神”,“九龙(租借地)交还问题,英坚不愿在新约内同时解决”,只得“暂忍之”,“待我签字之后,另用书面对彼说明,交还九龙问题暂作保留,以待将来继续谈判,为日后交涉之根据,”作为“最后手段”,“一俟战后,用军事手段(将九龙租借地)由日军手中取回。则彼虽狡猾,亦必无可如何。”
由是,在重庆签字的《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中,再也没有涉及九龙租借地的问题。宋子文照会薛穆的声明,也只表明了中国政府对九龙租借地“保留日后提出讨论之权。”战时中国收回九龙租借地的交涉,至此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10)
时光一晃又去了三个年头,1945年8月日本国无条件投降,收复香港的良机再至,国人们无不欢喜雀跃,要求作为同盟国中国战区(香港属于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立即接受香港日军的投降,顺理收回香港。
但是,当时的日军一投降,中国的国共内战已日渐激烈,蒋介石早就无暇南顾,因而,英国抢先命令其太平洋舰队派遣一支特遣队赶到香港受降。
1945年8月29日,英国海军少将夏悫正式接受了停战后的驻港日军,在尚没有接到日本天皇的任何向谁投降旨意情况下的稀里糊涂的投降,并于中环皇后像广场的抗战胜利纪念碑前举行隆重的接管香港仪式,然后于9月1日颁布了《军政府统治公告》,正式宣布成立军政府,由它执行全面的管制政策。从此以后,9月1日,就这样在不明不白的情况下,被定为了香港的重光纪念日。
而当蒋介石醒悟后指派张发奎为广州、海南、香港地区受降官,去主持香港的受降时,已经既成事实的港英当局对此态度强硬。以后经过多次交涉及美国的协调,中方最后才不得不同意了英方的代表可在中英两国政府授权下,在香港接受日军的再次投降。
1945年9月15日,中国、英国及日本代表于香港港督府联合签署了香港的受降文件,正式代表了日本在香港的投降。而实际上,在当时既成事实的局势下,香港的归宿,早已无可挽回地成为了定局,这对在战争过程中已挤身大国“四强”之一中华民国来说,是一个莫大讽刺,同时,它又再次导演了中国在香港问题上的历史悲哀。
(11)
百年以来,当历史的悲哀和泪水,一次又一次洒落在港岛上的时候,中国人只能发出一声声更为深层的叹息。为什么那个南方可爱的小岛,中华民族在上面的恶梦,却如此地漫长,漫长得如同永无休止呜咽着的的香江之水,在毫无止禁地流淌呢?
香港岛上的回归纪念塔和金紫荆纪念碑啊,不就是你,像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岁月老人一样吗?
是你,告诉了我们,这发生在一百五十多年之间,黄色文明的失落和嬗变过程中的巨大阵痛,还有啊,那“幻彩咏香江”呢,它却从另一面,将回归后当之无愧的盛世气象,又在世人面前展示得无以复加了,同时,它还使我们获得了一个古老民族转入现代的象征意义,那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东方民族,当我们以改革的雄姿屹立起来,唤醒了中国历史之魂本真的时候,那真正意义上的回归,才会姗姗而来。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刘锋,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社会科学协会、自然科学协会会员,已出版《北纬绿斑——长江流域的七彩名区》等专著20多部,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戏剧学院研究员与客座教授,在《人民日报》《中华散文》等30多家报刊发表历史文化散文250多万字,撰写和编导的多部故事片和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主编出版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工程《中华长江文化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