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推介·梓山湖笔记之四、五

4.jpg


之四

大凡城里人都有优越感,认为乡下人寒酸。其实多数市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寄居在空中楼阁逼仄框格中,比之农夫村妇更贫乏,不过以光鲜服饰、体面言语强撑无奈无趣生存状态而已。

余以迟暮之年不再强撑,不惜砸锅卖铁助力犬子,在郊野觅得小院。虽方寸之地,四顾茫然,愿效仿渡鸟衔枝,寄希望于彼岸。于是荷锄执镐,躬身耕耘。

于小院掘井乃心血来潮之举。先是,掐尺掐寸挖了一口小池塘,引自来水注满,意欲植莲叶几片,种芦苇几株。人心不足,得陇望蜀,又欲有鱼尾泛涟漪,蛙虫时鸣其间。近邻有种菜翁,讥余曰:吾浇灌尚以沟渠雨水,汝无源头活水,何以滋润池塘生机?余沉思良久,决意掘井,汲源源不绝地下泉水,注池塘一缕清泉。

遂延聘谙熟此处地理的打井师傅,踏勘开掘,深入十米不得水文迹象,再深进三米,便有地泉浸沁,汩汩不绝。仅一昼夜,已然满溢井口。打井师傅谓,曾在距离十余米处掘井,深入十七八米,至今彼井仍枯。此井好风水矣,水量充沛。

筑井台,架轱辘,小院平添一道景观。近日有群友主动问余井口尺寸,愿以石雕井沿相赠。如此老夫淘神费力打造的一眼水井,更像模像样。从附近村庄弄来几只陶罐,半爿磨盘磨刀石,还谋得一柄棒槌。

京城胡同称谓,本义源自蒙语,水井也,里弄巷道通向之地,足见生民生命之源的崇高地位。余胡思乱想,冥想成真,活生生折腾出一口不合时宜的井来,盖因乡愁使然。乡梓情怀犹如不系之舟、风雨浮萍。故乡并不遥远,在本省汉川。而余浮生六十载从未返乡,非不愿也,实不能矣。老家只是户口簿上的一个籍贯符号。祖辈自儿时起便背井离乡,流浪江湖。若论家族血统,一半长江一半黄河。乡井何在?父亲生前余曾试问,可否寻访故里,哪怕了无踪迹,庶几了却心愿。父亲老泪纵横,言既无宅基,亦无坟茔,祖父是随家族迁徙而去的,隐约记得祖父乳名的长辈早已入土湮灭,能寻觅的,徒伤悲耳。余闻之无语,唯想象故里是虚无缥缈中一口千年古井,近前不得。

而今余固执地开掘一眼新井,饮水思源,井水源自大地深处。纵横交织的地泉之河必然贯通家族血脉的江河,连系曾祖的生命之井。故尔,小院新井亦老井古井,余奉若神明,鞠躬汲水,举杯遥寄父辈、祖辈、列祖列宗。轱辘旋转,思绪缱绻,颤悠井绳绾游子之心。

拥有一眼水井,天赐一泓清波、一潭清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满足的体验煞是美妙。清冽甘甜的井水不仅滋养了池塘,还滋养了居家生活,方便引用、洗濯、灌溉,激浊扬清,鼓励回归朴素生活本质,追溯生命本真,再问生存本义。

或问,醉翁之意不在酒,汝无非借井说事乎?答曰,借井水洗头,濯足,涤眼前污渍,浇胸中块垒。每自尘世蓬头垢面归来,效古人照井顾影,知嘴脸丑陋,洗面洗心。

5.jpg

 

之五

近读网上一则段子,哑然失笑。

乡下人蜂拥进城看樱花,车满为患的道路愈加拥堵,城里人啧有烦言:乡巴佬凑热闹,樱花宁充饥乎?城里人蝗虫般下乡看油菜花,鸡犬不宁,乡下人反唇相讥:城鬼佬真无聊,菜花有甚看头?

城乡人互嘲互掐由来已久,如今反串角色颇有意味。在限制自由迁徙的割据现实下,乡巴佬见洋广属思想觉醒,而市民向往田园风光亦属心灵觉悟。

受段子手启发,余在井台旁兴土木,筑灶台,竖烟囱。到镇街老杂货铺购置一口大敞锅,以及铁铲、火钳、筲箕、篾帚、丝瓜瓤子、葫芦瓢等一干稀罕的农家炊具。又爬上院外山坡,拾来枯倒的树干枝桠,锯成段木,于灶旁码成井字型劈柴垛。于是院墙一隅又添几许农户光景。

砌灶师傅欲在灶台表面镶嵌白瓷砖,余断然阻止,一任粗粝的红砖尽显简陋本色。

当灶膛薪火冉冉,炊烟袅袅,余心中油然滋生一股平庸的舒坦情绪。从兹柴禾锅巴稀饭成为家常,还有小院篱笆的菜秧子,使锅灶不当摆设派用场。

闲读《论语》,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自然联想到佛经故事,“弱水三千,一壶瓢饮”。信哉斯言。人间山珍海味,琼浆玉液,珍馐佳肴,无可穷尽。岂不闻民谚说得俏皮:癞克蚂想吃天鹅肉是妄想,老虎吃天却是无从下口。宦官财阀华筵不散,终不过是暴殄天物的饕餮之徒;而草民布衣,土灶陶罐,自食其力,甘之如饴。

或曰,尔不过小文人,如此酸文,必不得志也。武汉亦乃大都市,英雄大有用武之地,汝背道而驰,无才无志,躲避乡野小院苟活偷安而已。

余闻之拊掌讪笑。性本愚钝,一生枉为城市人,在职场屡屡败北。幸得保全囫囵身躯,不愿再躲闪明枪暗箭,不如归去。承认吃不着葡萄嫌葡萄酸,兀自在自家小院支灶架锅,汲井水,煮戾气,烹日月,饮晨昏。心无旁骛,添柴火读闲书,陶然于灶台。(完)

1606132925311459.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钱鹏喜,笔名鹏喜、金戈、羊角,自由撰稿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武昌理工学院教授。曾任武汉作家协会副主席、《芳草》主编、武汉文学院专业作家。主要著述有长篇小说《河祭》等5部,长篇报告文学《龙马负图》等2部,散文集《冰上猎与舞》等3部,《鹏喜中短篇小说》1部。多次获得湖北省、武汉市文学奖项,多种作品入选《湖北新时期文学大系》和《武汉文艺精品丛书》。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