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寻根》· 二、暹罗祖根6、唐人街市

编者按:《南洋寻根》是作者早些年考察南洋时的所见所闻,这部五十多万字的游记散文立足于南洋,站在幽深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千百年来中华先祖在南洋的血根和历史文化在南洋的播撒,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将即行消失的非常宝贵的中华根脉文化,点点滴滴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读之,让人回溯,让人审视,让人深思,让人于九庙恫哭之外而砥砺奋起……

12、泰国唐人街上中国传统的舞狮表.jpg 

唐人街市上的舞龙灯


6、唐人街市

 

1)

听说曼谷有条唐人街,就在该市的耀华力路,其街市风俗悉如我国内地,又热闹得很,我们几个来泰后,早就动了这个念头,只是几天来日程排得满满的,就一直没有找到机缘。

来到泰国的第五天,正好团队下午没有安排,我们几个蛰伏了好似一冬的心思,就动了起来,这次我们结伙出行的几个“驴友”,首推武汉大众汽车公司的傅总好动,他见机会难得,立即提议道:“伙计们,大人大事的,这几天老是跟着导游的屁股后面转,憋死了,等下我们几个自己去唐人街潇洒潇洒,么样?”

在场的长航海员工会带队的杨部长,是一个非常活络的人,他连忙接过话茬,举起手,头向右边一偏,眼睛向着傅总瞄了瞄,然后大声“好!我同意傅总的建议。跟着团队走,就是有点隔着玻璃看的感觉。”

我是个文化人,最喜的,就是无无束地搞点幽微探访,心下闻此言,自然高兴。另外一个,是专搞海外旅游的沈万安女士,还有一个是青山船厂海员工会的副主席方汉园,他们的性格也很散淡,闻傅总的提议,自然是一拍即合。

时下正值泰国的凉季,老天作美,不冷不热,大家浑身爽快,因此,那“驴劲”就上来了,管它语言通不通,路径熟不熟,自是车到山前必有路,只要是自家自自在在地出去,不负此良辰,偷着乐一回,既无组织,又无领导,想么样,就么样,岂不轻松?

于是,大家一合计,循着当今时髦的背包自助游客路数,拦下了几辆曼谷的出租车,向泰国的司机比比划划,几个人,用那蹩脚的英语,再加上手势的帮忙,你一句,我一句,花了十来分钟,总算让几个司机中的一个,搞懂了。

另外一个司机,懵懵懂懂地,也点了头。反正他不怕,只要自己的车,能跟在那个略懂一点英语的司机车后开就行。谈毕,大家欢叫一声,上了车,一块向唐人区绝尘而去。

这次乘车,运气还颇佳,二十几分钟的路程,只用了近五十分钟的时间,就到了,路上虽小堵了几次车,因在高架桥上,不是很厉害。中途,我记得还过了两个收费站,一切总算顺顺利利的。

 

2)

眼前的唐人街,由于像极了内地氛围,我们都感到十分熟悉似的,放眼一看,其复道叉路真是不少,它包括耀华力路、石龙军路、三聘街和嵩越路等主道,其相通的均有叉道。其中,仅三聘街,长度就达一千多米,而耀华力路,则是唐人街的核心。

“呀!”这街,简直就是老汉口汉正街的再现,其街道狭窄,房屋古旧,商店鳞次栉比,小贩沿街摆放货物,顾客川流不息他们中,不少人提着购物袋,到处幌幌悠悠.还有背着成捆商品的搬运,边走边吆喝让路,那路边的水果摊、蔬菜摊也到处都是,扔在地上的菜皮、水果,被人踩得稀烂。那挑担子的、推车子的、卸货物的、谈价格的人,一砣砣,一堆堆,挤成了团,其繁华、喧嚣、拥挤和肮脏的程度,只有超过汉口的汉正街,看后令人头皮发麻。

这里是全泰国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居民90%以上是华人,商店的招牌也全部用中文,许多老式牌匾还是用的繁体字,一看就知道准是一家百年的老店。其街的两边餐馆、酒楼一家连着一家,有的屋檐下还伸出一支长篙,那长篙挑着一串灯笼,灯笼上还写有什么“潮洲风味”、“客家名菜”、“正宗川味”、“江浙酒家”等字样的。

也有的在楼脊上吊下一幅幅酒旗,上书有“茅台酒香”、“杏花烟雨”等幌子的,等我们走近一看,那福建菜、广东菜、上海菜、广州菜、海南菜还真是应有尽有,你想吃国内的什么名菜,就能吃到。

在那酒店与酒店之间,如果偶然有一点间隙的话,不是被那糖炒板栗的小贩搞得雾气腾腾,就是被那古色古香的刻中国籀字小章的铺档充塞,偶尔还有一些墨宝店铺夹杂其中,店内中国式的对联、书法、国画吊的满屋都是,那民间喜爱的斗方福字条幅多多,只是水平比国内的差了那么一大截。

走不上百步,就有一处喧闹人群,他们围成一团,大吆大喝。我们走近一看,原来在那马路边的空档处,透过围观叫喊的人群,里面是几个光着膀子,拿着大蒲扇下中国象棋的。那下棋两人,眼珠鼓着,紧盯着棋子,那旁边看棋的数人,或蹲或立,目不转睛,或喊或叫,不准悔棋,其精神比那下棋的还紧张和掀腾

 

3)

此处的商品,真是集中了中国传统的精华,贵州的茅台酒,杭州的丝质绣衣张小泉的锋锐剪刀王麻子的雪亮菜刀东北的土产人参西南的山乡鹿茸华厦的中成药草,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同仁堂的丸药漳州的片仔癀重庆的天麻等中药,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老字号的中医药店,蓄着山羊胡子的年迈中医,坐在药店中草药柜边,现场给人把脉开方那抓药的、秤药的、捣药的,其动作神态与我国内地如出一辙。

耀华力路的尽头,就是戴密路(Traimit Road),那里此地闻名的佛寺,称为戴密寺或金佛寺,寺里钟磬相闻,门前香烟缭绕。里面供奉的佛佗,全身皆为纯金所铸,3米,重500公斤,据说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最大黄金佛像,仅就这周遭的庄严之态,让人不敢造次

跨过繁华的路口,又有一家大庙,待我们走近仔细一瞧,原来是座观音庙,其建筑的制式,悉如国内此处也是人头攒拥,香火旺盛,观内观外尽是手拎香烛的人群,它与金佛寺遙遙相

这里华人介绍,此处的店舖,全为华人的父辈闯东南亚时所开大部分的门点,几乎都有将近年的历史了,其街两旁的建筑,都是连屋(类似广州骑楼)似的舖面

货真价实的“中国味道”,它表现在,要么是财味浓郁:街道上,几乎尽是淋漓满目的金舖面金光耀目。据说曼谷金店,有70%就集中在这里,它与其地方看到的金不同,此处的金饰是一堆一堆摆在那儿,好像在菜市场里卖菜一样。

财味之外,就是药材味了:海外的华人,几乎都喜欢中药养生,所以这里第二多的,就是药材店,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里的当归、田七的味道满街飞,甘草、橘皮干货处处是,它与国内已逐日萎缩的中医店堂,真乃是大相径庭了

再就要数粿条店了:粿条,这是极有潮汕地域风味的一种小吃,它包括洗米、磨浆、蒸熟、冷却、切条……一系列特殊的制作工艺,由此造就了中华粿条独特的口感。的吃法,也颇有讲究。有式,也有式。清汤粿条以大骨汤为底,辅以老酒、黄椒等配料。拌粿条会主打活肉、鸭血、肠头、芋包等特色小吃20元管饱。

 

4)

如同南洋的其它唐人街样,这里的商店经营不仅历史久远,而且很有规模。时至今日,据我打听,仅耀华力路一处,其商贸的来往金额月均以亿铢计算了,其中大宗买卖的主顾,基本上都是来自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

此处是泰国最早的金饰买卖市场,上百家大大小小的金店,门口竖着巨大的招牌,最先创业的“陈焯刚金行”,在此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像潮州人陈振治,就被誉为当今漫谷唐人街的黄金大王,如今已经70多岁的他,15岁就从中国来到此处,在亲戚的金店里帮忙。之后,他创建了自已的“振和兴大金行”,并在全泰金店作为第一家开放冷气和统一着装的门点,受到市场的称赞。而且,它还力破规矩,在泰国首开了金条的售卖,使业务在短期迅速翻身,蒸蒸日上。

如今28年过去了,凭着他的打拼精神和对黄金市场行情的精通,其金行事业日日兴盛,规模不断上档,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黄金大家,被同业推荐为泰国金业公会理事长,同时,也成为泰国业内最权威的黄金市场分析师,甚至被认为是泰国公认的金价发言人。同时,他并且多方奔走,打破了泰国的禁令,第一个引进大陆影片,使唐人街百年以来,首次一见中国影片的芳容。

泰国唐人街,就样一个巴掌大的地方,诞生了不少影响泰国经济的巨鳌,现在仍密集地分布着30 家金行,因其数量多,成交额大,使这个不是特别上眼的唐人街市,竟然了东南亚最具盛名的金饰交易区

 

5)

按照泰国唐人街老华侨的观点,即:这些身在泰国的华侨,虽然人在海外,但心却始终向往着中华,因而,作为唐人街中华的一员,灵魂深处想到的,就是能常常看到华人文化灵光在身边的闪耀。

22、泰国唐人街华侨参加庆典活动.jpg

唐人街上华侨参加庆典活动


在泰国的唐人街,如今,经过多年的海外艰难奋斗,第一代华人的年华已经逝去,第二代华人已经进行了传承接力,第三代华人正在成为时代的顶梁,他们作为华夏的子孙,像中华祖根的攒动一样,代代不息。

“子承父业”是代代华人继承的祖训,泰国唐人街的华人也一样,他们亦始终守护着这一传统。

像此处数一数二的风云人物叶锐勋,就是在泰国出生的第二代华人,他的父母,早年从中国的潮州来到此处,创立了淀粉加工业,而叶先生,却从小梦想成为一个职业拳手,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这里的祖训是不能违的啊!于是,为了光大华人的产业前景,他最后毅然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一心扑到了他的“父业”上,经过几十个春秋的奋力拼搏,如今的他,已经将自己的产品,发展成为了泰国家喻户晓的品牌了,而他梦想当一名歌星的儿子叶天吉,在外虽然就专业歌唱已经学成回国,但他也仍像他的父亲当年选择一样,放弃了梦想,回归了家族的事业。这,就是一代代华人祖根的攒动!

如果探究起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呀?按叶天吉说的,这种精神即为:华人,立身在海外,就要光大民族的形象,这种民族形家,它体现在华人的家族事业上,说近一点,是在报效父母的恩情,说远一点,是要播撒民族的影响,这是一种血缘上的责任,华人们愿为这一责任,而去放弃自己的梦想。

中华血缘的情感,这在泰国唐人街随处可见,在这条耀华力路上,此处的房屋也好,牌楼也好,店号也好,无不留下了老辈华人岁月的印记和历史的苍桑,像那熙熙攘攘的楼群中,就有一座灰白色的大楼,在那现今仍然陈旧斑驳的楼面上,当下的人们,还可以依稀看见远年所留下的“西河”两字,它,就是此处历史仅存的一家拉玛电影院。

该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影院,有着它过去作为剧院名闻遐迩的辉煌,由于戏剧的衰落,它也缩身成了影院,成为华人在唐人街欣赏流行香港功夫影片的地方。后续的时代,在新兴影院相继诞生后,此处的其它老式影院开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唯有此拉玛影院,还在顽强地独撑。据该院经理萨达介绍,此院在兴盛之时,日场亦有三四百人,现在每场只有廖廖数十人了,而且观众几乎全都年近花甲之岁。

这样市场状况的剧院,为什么还在保留?萨达说:此处浓郁的旧时代中国风,满足了花甲华人的怀旧情结,而休闲的环境,又能让老人能聊天放松,至于那简陋的放映室,古老的投影机,墙上悬挂的旧胶片,无不透出历史的沧桑感,就因为如此,此地华裔老人们,包括萨达经理在内,都觉得是一种华人和岁月的情感,让他们在改行上难以割舍,萨达甚至表示,只要当下的收入,还能养活我手下的一帮伙计,我们就要把这种情怀保留下去,因为这里还有相伴的唐人街历史中心,它在时时向来到这里的人们,讲述着此街华人打拼的历史以及中泰两族相融的故事。

 

6)                      

来到此处的中国人,只要一见那无不在的中国字,就会每一位中国游客倍感亲切,因为,此处不仅挂着中国招牌的商店毗连,而且,不出十步,就肯定会一处出售华文书报的书店或者报摊,至于那潮州戏院,以及国语影院等,也会时不时错杂其间,让人随即感受到华风的浓烈

既然是唐人街,必然会有唐人的标志建筑,我们这一行,来时因行色匆匆,只注意到此处的商品和店舖,竟然没有发现那街口耸立的巨大牌坊。

呵呵,你看那个,那个题有“至寿无疆”中国式的彩色牌坊,就立在那里,并那么彰眼,由于它高高在上,我们竟只注意了穿梭的人流,而忽略了这一巨大伟岸的存在了。

此牌坊,着典型的中国风格,它立柱通红,翘壁飞檐,呈祥五彩,精良雕镂,其浓郁的中国风,使它成为华侨华人在泰国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见证了。据街上华侨们说,每当华侨和华人举办隆重的庆典,大家就会群集在这里,兴高彩烈地欢庆一番,以喧泄着海外华人的浓浓乡情。

这里的华人们还告诉我们说,在我们来此不久的春节,此地可热闹啊,泰国的唐人街和新加坡的牛车水(唐人区),曾连线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线,通过《探访唐人街》的系列节目,与中国驻泰国的记者任芊,带着镜头进入了此地,让万里之外的中国内地广大观众,在春节同一时间里,看到了生活在泰地的华人,以及新加坡华人,是如何从社会文化的边缘,走入到主流职场之中去的。
此地还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巷,其巷道狭窄,房屋老旧,小店毗连,树木古老。经年的岁月,给这巷,这房,这店,这街,蒙上了一层苍桑感。据当地的华人告诉我们,这被称为演说街的小巷,就是我国的国父孙中山先生当年为推翻满清政府,在曼谷呼吁华人为祖国出钱、出力的演说之。如今,斯人早逝,但华侨们说到当年的孙先总理在此活动的情景,其音容笑貌,竟好似历历在目啊

                      

7

唐人街,真是一处特色浓郁的地方,此地的发廊,也可算是一道风景线吧。因泰国的天气太热,那西方来的、中国北方来的,带着布尔乔亚和波西美亚双重理想,揉着现代“小资生活”,把那头发蓄了又蓄,卷了又卷,还染上了金不金、银不银、赭不赭颜色的男游客,来到这里真是受罪得很。

那旅行途中满头的汗水,总是把他那颇有“个性”的美发粘在前额,搞得湿褡褡的,不仅狼狈得很,而且那赖以自傲的“个性”,也被弄得无影无踪了。

于是,这里的发廊多,头型新,见识广,进去美发的人,不是被剪成了泰国式的短发,还原了那头发的本色,就是把那长头发搞短,并按各国人所喜,抹上胶水,进行头发造型。

有的头发搞得刺猬,一根根地竖着,要是有个苍蝇胆敢站上去,肯定会被捅得个对穿。有的把那头发弄硬,向后飞起来,保留一点潇洒的西方大背头,这样,天再热,头发也不至于会粘到额头上来。

来到耀华力路的中国内地游客,最喜的是在此搞购物“血拼”,他们购买最多的,就是这里正宗的泰国镶嵌银器、锡器、铜器、蓝宝石、风信子玉、翡翠、红宝石和象牙手饰等。

因这些东西体积小,好带,又不算很贵,再加上这里的侨胞语言亲切,服务热忱,而且粘乡带土的,三句话上路,就把你的心头搞得暖乎乎的,于是,你就成为了同胞啦,你就成为了亲人啦,就托你给捎一片华侨的情感带回去啦等等,最后,终究是让你破财啦!

不过,在这唐人街,华侨老板们东西是归东西推销,但一般比导游带去的什么免税店还是便宜多了,毕竟还是血浓于水呀!

 

8)

在离耀华力路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大排档,它是由泰国当地人经营的,那儿黑、白、黄、赭肤色的游人一堆堆的,他们每四人围坐一小桌,桌子矮矮的,坐的也是小小的凳子。这东方人坐上去倒也无所谓,那西方人坐下来,桌椅就有点不配套了。好在大家都是来找感觉的,寻的就是那个大杂烩排档热闹的感觉,品的就是那小桌小椅和露天底下边吃边聊的散淡味口儿,在异乡异地,那种氛围诱着你,由不得你不去赶那个时尚,尝那个“鲜”味。

人家说,华人遍天下,也是啊,世界上几乎个国唐人街,不在那里,能讲中国话的人并不多,而在泰国,唐人街的店舖里不少伙计都会说中国话,甚至还可以吃得上独特广风味“猪脚饭”。呵呵,那样的一顿饭,真是级、级、超級美味在煮喷香的猪肉,一边是滿滿一桶木味热饭,再加上泰国所特有的,让人直“吓吓吓”酸辣得叫的酸辣醬,简直是完全人间的美味
见此氛围,我们几个人心痒痒的,也凑着热闹,围了一桌,要了几瓶泰国地道的“兴哈”啤酒,语言不通,哪里阻挡得住嘴馋,只要你对着自己想吃的菜,向泰国厨师比划一下,就沟通了。

那泰式风味菜总得尝一下吧,这样,大家每人先点了一碗海鲜汤。端上来后,大家都抢着品尝,那汤不喝不打紧,一喝下去,啊呀,酸得叫人汗毛直竖的,那个感觉,真是如同喝醋一般!

我们又各尝了几片细切的小辣椒,想开开口味。那泰国的辣椒也不知道是哪个家伙培养出来的,真厉害,刚一下肚,头上就青筋直冒,口水、鼻涕、眼泪跟着就毫不吝啬地往外直淌,那种“开味”劲呀,真是“开”得人直喊爹娘

还有那咖喱饭什么的,味道怪怪的,里面竟有椰子奶!我们还点了泰式明炉鱼、烧烤虎皮大虾、海参猪肉片、烧鱼和烤蟹等菜。为了躲开那令我们害怕的“醋”味,我们找到了厨师,把他那案上的调味品一瓶瓶地闻过,直到找到了泰国产的瓶装醋,我们就以手指比比划划,向那厨师作了说明。那厨师先是瞪眼怪怪地看着我们,后来弄明白了,才点头下厨去了。在那异乡异土,没有语言的利器,我们也只有用此下策。

由于我们的直接“监厨”,烧什么菜,用什么料,全由我们的手势决定,后来厨子送上来的菜,倒是很有一点中国的品味,只是各种调料还嫌猛了些,它让大家吃得一身是汗。

沐着满身的汗味,我们回头再看看身边的老外,他们也是个个面如关公,大汗淋淋的。这一顿吃,品的是哪国的风味?谁也说不清楚了,管它呢,只要好吃,我们就管它叫“南洋”味吧!

 

9)

唐人街的华人们很健谈,他们对来自中国的客人也很热忱。吃完饭,我们见这里的纪念品价格低,有的比旅游点的价格低到五成以上,我们几个汉子,外加一个女士,在那里的华侨老板的诱导下,就都变成了“亲不亲,故乡人”的“发烧友”了,大家就沙里淘金一样,各人挑选不停。最后,我们都买了一批自己认为中意的纪念品,就连那号称对任何商品都不肖一顾,大大咧咧过日子的傅志勇先生,也大开“杀”戒,狠狠地过了一回购买瘾。

借着这个机会,我同几个华侨闲聊起来。一个叫黄善珍的太太,年龄约在四十上下,戴着一副金丝眼镜,看那举动,我估计她可能是一个知识份子。

于是,我就问她是什么时候到泰国的,老家在中国的哪里?

她告诉我说,她老家就在上海,其父亲原为泰国华侨,大陆解放时,他响应祖国的号召,回国参加了内地的建设,来到了上海一所中学教书,五七年时被错划成右派了,受了不少的罪。改革开放以后,她父亲人上托人,宝上托宝,总算离开了中国大陆,又回到了泰国。

此时的黄女士,在说起她父亲被打右派的经历时,不时默默摇头,眼光怨怨的。我看她讲话动了感情,就赶紧转移了话题,问她泰国华侨的情况和耀华力路的来历。

她告诉我说:现在在泰国的华侨,约有25万人,在泰华人约有620万,在这条耀华力路上,早在中国明朝时期,郑和到南洋时,就有了最早的一批华人,他们千里迢迢,来此打拼,在泰国早期的商业活动中,他们相当活跃,至泰国拉玛一世定都曼谷时,在现在大皇宫的地址处,就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华人商了。

后来,因兴建大皇宫的需要,1863年,由泰国国王蒙库特下令,铺建了曼谷第一条路——新路,并在这条路的延伸线上,沿着湄南河畔,另修了一条路,让华人整体搬到此地居住和营生,这就是早期唐人的居住地。

十九世纪下半叶,由于中国移民的汹涌到来,为了对华人进行阻拦,泰国政府开始限制华人参政,也不准华人拥有土地所有权了。因此,一大批的泰国华人,在政治上无所着落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奋斗和追求,转到泰国的贸易和商业上来了。他们当时是这里的苦力,被本地人毫不客气地称之为“假客”。

但值得称道的是,由于华人的勤劳和艰韧,在近二百年的时间里,他们不仅在泰国立下了脚跟,而且还有大批华人成为了当地著名的企业家、银行家和金融家。他们的成功,使唐人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区域面积越来越大,在全国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这华人的街市,自然就要“光耀”那个“华夏”,正是因了那攒动不息的祖根,在当时为这条核心路段取名时,那“耀华力路”的街名就自然而然地应运而生了。“耀华”,不仅有“光耀华夏”的意思,而且还隐隐含有对当时泰国政府限制华人的微妙情绪。

 

10)

如今的唐人区,既是泰国的经济中心,也是泰国发展的火车头,目前,在泰国全国15家商业银行中,就有12家由华人经营,它们约占全国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71%。

泰国的大中型橡胶园、捕鱼业、水产加工业、糖业、饲料工业、塑料工业、服装业以及大宗出口等,绝大多数都由华人经营。

同时,唐人街又是泰国财富与成功的象征,在整个泰国,处处都流传着“华人愈多,胜算愈大”的俗谚,加上近年来,由于唐人区的空前繁荣,也使泰国官方的“同文同种政策”受到了挑战,唐人区的巨大影响,以至使有些泰人在竞选公职时,为争取华人的选票,竟在竞选活动中,特别运用舞狮这一华夏独有的文化象征,来渲染自己的民族特质。

1995年,有位前任曼谷市的市长,为了争取选票,临时还将自己的名字从泰语的“章龙·时利姆安”,改成汉语的“卢金河”了。至于华人的当政问题,在唐人区的巨大影响下,亦有华人差猜·春哈旺侪身于泰国的总理和上将政治高层,成为了泰国政坛华人耀眼的一颗明星。

 

11)

泰国唐人街,是早期华人在海外奋斗经历的一个缩影,历史上,这里曾是早年挖锡潮风起云涌之地,而后,各种经营继继而来,华人,普遍精于生财,更加之勤奋聪明,善于摆脱困境创造财富,因此,一批批的华人,从苦苦打工,到积累资本,到买地出租,到规划成业,两百多年以来,其华人锡业首富、橡胶首富、金饰首富、餐营首富接踵而来,其创业打拼的故事,在泰地也广为传诵,这是在泰华人中的少数塔尖人其事迹亦可歌可泣。

然而,这里更多的华人,却是那些默默耕耘者,如一批批质朴的打工人,一个个辛勤的垦植者,一伙伙艰辛的开矿工,一群群艰难的经营者,更有不少无路可走的,靠东奔西跑,得点小费钱“拉皮条活”的苦力者,他们祖祖辈辈,在艰难与辛酸中度过,在稍有积累时,毫无例外地,在父母操办下,就地找一个中国女孩,把婚结了,总算让飘浮的生活,勉强回归为稳定的街巢。这,就是漂泊泰国华人一代代的人生定式

而泰国华人远离祖国,他们的精神归依又在哪里?对这样一个问题,只要你来到泰国唐人街,这里的华人都会告诉你,此处众多中国式的大小寺庙,其规模虽小,但是,它却是早期安葬泰国华人的地方,里面中国特色的福禄寿三星,是海外华人的精神寄托和依归,每到中国传统节日到来这里就会有很多传统的祈福活动,比如赠衣饰和派福米等,它让那华人代代的精神,有了一个似乎或然的向往

唐人的街市,街市的唐人,祖祖辈辈,是唐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使这古老的暹罗街市耀射出了华夏一束无比璀灿的辉光,但愿这束耀眼的辉光,永远不要变成瞬间即逝的霓虹,这是我们这些探访泰国的中国人,深深的祈盼。

1612134562143317.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刘锋,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社会科学协会、自然科学协会会员,已出版《北纬绿斑——长江流域的七彩名区》等专著20多部,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戏剧学院研究员与客座教授,在《人民日报》《中华散文》等30多家报刊发表历史文化散文250多万字,撰写和编导的多部故事片和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主编出版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工程《中华长江文化大系》。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