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过喝茶的经历。因为,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茶文化历史的国家。当然 ,每个人喝茶的故事可能不尽相同,尤其是对茶的理解更是千差万别。
我最早接触茶是1982年春出差到成都时。那时候的成都,远没有现在的繁华与现代,倒是有点乡野味道。高楼大厦不多,街面上还有些用竹子编成的草屋之类。正是在这参差不齐,散散乱乱的大街小巷中掩藏着很多茶馆。这些茶馆有的稍显豪华,有的尽显古风,放眼望去,里面大多是竹桌竹椅,一桌人围着一把茶壶,在那里吆三喝四或窃窃私语。后来,我在读沙丁的《在其香居的茶馆里》和《淘金记》小说时,才知道四川茶风盛行,茶馆林立的原因以及吃讲茶的风俗。但这只留下了一些好奇的印象,实际上这时候我与茶没有什么接触。
真正与茶接触且进行了实地体验并留下较为深刻印象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三次到外地出差。
到福建出差的那一次,真切体验了一把茶道的讲究和喝茶的程序。可能喝的是功夫茶吧,一切都很讲究。一套茶具就像工艺品,精致典雅,品质高贵;茶艺师是一个年轻貌美,说话带“嗲”的闽南姑娘。她的一招一式,带点程式化的柔和感。一开始,她就告诉你将泡什么茶,为什么这个时候要喝这种茶,喝这种茶对身体有什么好处,然后再讲用什么水温进行冲泡,冲泡的姿势角度等。讲完这些后,才与我们交流互动:暖杯,洗茶,闻香,品茶。记得喝茶时,她说,不要仰起脖子咕噜一下如牛饮,而是像品酒一样,咂摸着喝进去。一套程序下来,已经小半天的功夫,至于喝的什么茶,是乌龙,还是大红袍,我现在是一点记忆都没有了。
而真正与茶有亲密接触是一次到杭州参观龙井茶产地及制作过程。西湖龙井茶闻名遐迩,为官方礼遇外宾之首选,也是普通百姓品茶人生之梦想,为中国十大名茶之首。可现在充斥市面的排山倒海的龙井,怎么可能都是来自于杭州西湖狮峰上常年云雾缭绕的一小块地?当时,我看到龙井那一小块地时,真实感慨万端。当然,我此行最大的收获不是上了这狮峰山,重要的是看到茶农摘下茶叶后晾晒,特别在锅里揉搓制茶过程。一口大锅,加热加温后,把茶叶放到里面,然后茶农开始反复的揉搓。这个过程显得似乎有些漫长,而茶叶的香味也就在揉搓中慢慢溢出,茶叶的形状色泽也在这种揉搓中凝心聚力成为茶之上品。后来,我们直接抓了一把刚出锅的茶叶泡了喝,觉得这味道实在是妙不可言,感觉喝上真正的龙井了,由此还骄傲了一些日子。
但到普洱参观茶园和茶文化,感受又有不同。先看到一棵千年古茶树。粗黑巨大的躯干直冲蓝天,而铺天盖地的树冠又为行人遮阴挡雨。由此,你就知道这树饱经风霜且有一种阅尽人间春色的沧桑感和神圣感;然后是漫山遍野起起伏伏的茶树,看上去并没有娇滴滴的嫩绿感,也没有青春灵动的鲜活性。这不免让人失望。但现在,很多人爱喝普洱茶,色泽红黄,香味厚醇且可以存放,且越陈越香,越陈越贵。
这个茶园很大,应该很有名气,肯定在西双版纳下面的勐海境内。但我是那种喜欢走马观花又浅尝辄止的人,现在已记不清是什么茶园了,只记得是当年茶马古道的起点。想想在古代,马帮驮着茶叶,翻山越岭,餐风露宿,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那情景该是多么苍凉与悲壮。
这些与茶有关的经历,使我在读周作人先生的散文名篇《喝茶》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人说,周作人是最懂茶的文人,这话不假。他对茶情有独钟。在他的散文集里,直接写茶的就有四五篇,涉及到茶食,茶具,茶室,茶品等,也谈到茶的种类,喝茶的方式和用途以及中外喝茶的不同,非常全面。当然,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对喝茶的体验。在他看来,喝茶应该是“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同饮,得半日之闲,可抵上十年的尘梦。”这实在是一种喝茶的极高境界。周作人喜欢喝绿茶,可能与他“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以及“半是儒家半释家”(均引自周作人五旬自寿诗)人生观有关,用清茶一杯抵十年的尘梦。可我觉得,喝茶,应根据心情,年龄,季节甚至身体状况来进行取舍。这其中的学问,博大精深。
真正喝茶,确实要有很多要求,喝什么茶,如何喝茶,也有不少讲究。但我看了很多喝茶的诗文,主要从茶的色香味入手,谈得比较多。我自己,对茶没有什么研究和爱好,只不过有时被朋友强拉进茶室胡乱喝两口而已。所以没有什么特别的体会。
但前两天,有一朋友三番五次邀我到一茶室喝茶,说茶室老板,是一个很漂亮,说话很得体,大方文静的姑娘。总之,他想用这种方式邀我喝茶。我是个重情义的人,见他如此恳切,也就不便扫他的兴。
如朋友所言,小姑娘确实养眼,也特别热情。她向我推荐了三种茶,让我品尝体会。而我也就装模作样地在那里摇头晃脑地当了半天品茶师。
第一种茶是采花毛尖,我以为是明前茶,她强调是开园茶。她说,这茶,是经过了一个冬天的积累,把天地间的精华慢慢积聚,然后,一开春,嫩芽刚出,就被人采摘作茶品了。清香与清甜,娇嫩与娇羞,青翠与青葱是我对这茶的观感。这使我想起黄发垂髫,天真烂漫的小姑娘,也感觉到初春的萌动与希望。喝这茶,真想哼唱王菲主唱的《匆匆那年》。
第二种是恩施藤茶。这茶,看起来如白发绾髻,丝细色白,我以为是白茶,但他们说是藤茶。喝之,入口即苦,苦到喉咙甚至肺肠;然后,慢慢回甘,当你正在失悔不该喝这一碗苦汤时,一股甘甜弄得你喜出望外——喝这茶,有一种中年人的沧桑感和苦尽甘来的感觉。
第三种茶就是熟普了。什么年份的,没有在意,但开水冲泡后,色泽红褐,明亮,香味醇厚,喝之,润滑,厚重,绵密,甘甜。人说,年少不懂普洱茶,喝懂已是不惑年。的确如此。这茶,喝之,有老成持重,处变不惊的老江湖感觉。
我从不同的茶品中感受到不同年龄段的不同人生,觉得有些趣味,并且还不揣冒昧地把自己与茶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实在是没有见过世面的夜郎。中国茶文化精深博大,既与儒释道相连,又与生命生活相通,还与环境气候水质相关,不是我所能感受到的。目前,普遍认为,喝茶比喝酒抽烟要好。人总要有点爱好,甚至有点癖好瑕疵更好。袁中郎说:“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张岱也:“人无癖不可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所以,平时喝喝茶,一定可以修身养性,解除寂寞,至于能否抵十年的尘梦,那就看自己的道行了。最后,用我写的一首小诗结尾吧!
七律·品茶
出入清泉易脱尘,枯枝败叶又逢春。
消愁直取三江水,品茗可邀众客人。
茶道本来甜带苦,此生岂怕涩和辛。
不知今晚谁参与,月色朦胧故事新。
2021年3月22日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沈光明,男,1958年3月生,湖北省天门市人,长江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赵树理研究会等学术组织的成员或理事。有多部学术专著和教材出版,有一百多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对郭沫若、沈从文等研究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