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我党第一位工人党员今何在?

1920年陈独秀在文华书院讲学,郑凯卿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启蒙。

微信图片_20210417223713.jpg


武汉这座英雄城市,从来不乏英雄人物。

郑凯卿,生于武汉,长眠于武汉,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工人党员,也是建党前全国50多位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之一,介绍人是陈独秀。

他生前参加过几乎所有发生在武汉各个时期的历史大事件,做出了许多难以想象的杰出贡献。他在走上革命道路的各个历史时期结识的引路人有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全国解放后,他因身体健康原因,婉拒了董必武进京工作邀请,而初衷是想让更年轻的同志胜任重要工作。而他则继续回归到一个普通工人的角色,没有任何职务和待遇,于1966年安然辞世于潜江。可谓生前轰轰烈烈功绩至伟,身后寂寂无声,悄然而去。以人们难以想象的行为践行着入党的誓言和初衷,为了党的事业牺牲自己的一切。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微信图片_20210417223707.jpg 

郑凯卿遗照

 

郑凯卿的爱女郑季霞已步入耄耋之年,时值党的百年诞辰,她深情回忆了自己和父亲共同生活数十年的点点滴滴。

郑凯卿出身贫寒,少年失去双亲,从小被好心的人力车工人收养,饱受人世冷暖,卖过茭白,挖过红薯、当过小工。他18岁时进入文华书院(现华中师范大学前身)当挑水工(当时没有自来水,靠挑夫送江水湖水),后当厨工,是一个勤奋而努力的校工。在这种书香环境中他与中共早期领导人有了接触的机会。陈独秀、董必武、陈潭秋等人都在文华书院传播马列主义,开展早期革命实践。因此,郑凯卿最早接受马列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启蒙,学校图书馆里有大量的书刊报纸,吸引着求知若渴的青年郑凯卿,特别是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成为了郑凯卿必读的刊物。

1920年春,文华学生会邀请北大教授、《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来文华讲学,第一次听到激情演讲的郑凯卿,后来向女儿回忆道:“浑身上下如在燃烧一般,他仿佛看见黑暗之中出现了一条光芒万丈的大道”。他对陈独秀说:“听您的演讲,有种奇妙的感觉,让我看到了希望!”

当时学校专门派郑凯卿照料陈独秀的饮食起居,三晚四天的接触给陈独秀留下良好的印象,特别是郑凯卿出身贫苦,经历丰富,与文华师生参加过“日知会”活动、“五·四”运动,武昌首义时他和外籍教师把起义旗帜插上蛇山之顶等等事迹。所以,陈独秀临行前交给郑凯卿一个重要任务:调查武汉工厂的分布、工人数目和工人生活状况等情况。陈独秀亲自画了一张表格交给郑凯卿,陈独秀离汉后,郑凯卿带领文华的学生多次到武昌调查麻布局、织布局、纺纱局、银币局和铜币局,史称为“武昌五局调查报告”成为调查产业工人状况的第一人,并发表于《新青年》杂志。如今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文献图片中,就有郑凯卿的《武昌五局工人状况》。

郑凯卿作为中共最早一批党员是由陈独秀直接点名发展,当时陈独秀希望党组织中有郑凯卿这样具有先进阶级觉悟的工人参加,而在早期武汉共产主义小组7人成员中,只有郑凯卿一人是工人,其他全是知识分子。2002年9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册)第61页记载了郑凯卿参加武汉早期党组织的情况。

微信图片_20210417223655.jpg

郑凯卿到武昌调查麻布局、织布局、纺纱局、银币局和铜币局,撰写的《武昌五局工人状况》报告发表于《新青年》杂志。

 

郑凯卿告诫自己,我是党的人,努力为党工作,时刻牢记入党誓言,为人类解放奋斗终身!他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是早期工运领袖。

——他组织领导汉口第一次工人大罢工,拉开了武汉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为反抗剥削压迫,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的序幕,并和林育南、施洋等参加和指挥了“二·七”大罢工运动而震惊全国。(“以工业中心城市罢工潮而论,当时应首推武汉”——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史》)。

——与郑凯卿并肩战斗3年的优秀党员、劳苦大众的好律师施洋,被反动军警枪杀后的当晚,郑凯卿等人冒着生命危险组织工友,将其遗体收殓于武昌城外的江神庙中,轮流守护并秘密安葬。

——在汉口收回英租界斗争中,郑凯卿与陈潭秋一起眼看陆路久攻不下,率先提出“水陆夹击”的方案,终迫使英官员及巡捕撤离逃亡而取胜。

——他与黄负生在革命斗争中结下深厚情谊,黄负生去世后,郑凯卿与八路军办事处联系,把黄负生的儿子宏济(即后来的著名作家黄钢)、女儿宏世(即后来武汉文联的领导黄铁)送到了延安。

——董必武、陈潭秋曾交给郑凯卿任务,以他文华学校技师特殊身份,建立党的长期安全处所,时刻保护我党同志安全,并直属他们两人领导,郑凯卿从此始终坚守这块特殊的秘密联络点。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谷,国民党反动派在杀害李汉俊后,重金悬赏通缉董必武,为安全护送董必武去上海,郑凯卿在严寒的冬夜,顶着呼啸的北风冻雨,冒着军警特务严查的风险,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装扮成人力车夫,把相处七、八年的领导安全护送到汉口江边船码头,待董必武上船后,他才放心离去。之后,郑凯卿按照董必武的要求,避开敌人搜索,赴江西与时任江西省委领导的陈潭秋会合、协助工作。而在武汉的郑凯卿妻子带着孩子们艰难生活,其中3个孩子不幸染病身亡。这一去就是4年之久。

未命名图片.jpg 

《新青年》杂志

 

1922年毛泽东由湖南专程赴汉,考察武汉工运(当时占据全国工运前列),对郑凯卿、陈潭秋等人领导的汉口租界人力车工人罢工给予充分肯定,并评价“做得好!”五年后毛泽东主持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郑凯卿再次与毛泽东相见,并聆听了毛泽东的讲座“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农民问题”。很幸运,郑凯卿此次为毛泽东做了爱吃的红烧肉和饭菜。

1934年初夏,郑凯卿接到秘密渠道信息,陈潭秋妻子徐全直牺牲于南京雨花台,委托郑凯卿将他们的孩子从武汉送往黄冈老家。打扮成流浪手艺人的郑凯卿带着孩子进入大别山,风餐露宿,历经千难万险,把孩子送到了陈潭秋哥嫂家中,为新中国保存了红色接班人。

抗战时期,郑凯卿按照组织要求在文华学校进行了大量抗日宣传活动,那时位于昙华林的国民政府三厅,艺术家如田汉、洪深、阳翰笙、冼星海等名流云集,郑凯卿处处忙碌,组织孩子剧团演出,撒传单,装台卸台,还为艺术家们烧火做饭,端茶送水……郑季霞谈及当年在武昌阅马场和孩子剧团一起唱“松花江上”,“九·一八,九·一八”,她唱成了“救我吧,救我吧”!依然饱含泪水!

1959年12月的一天清晨,郑凯卿的妻子李雅卿不幸遭遇意外去世……尽管有女儿郑季霞对父亲的悉心照料,丧妻令郑凯卿有无法承受之痛。

1966年11月15日,在潜江总口农场,在当医生的小儿子郑邦才家,郑凯卿安然而逝,享年79岁。在他常读的书中有一张红色的油印歌单《你是灯塔》,是郑凯卿生前最爱唱的一首歌。1984年,武汉文物馆为郑凯卿建墓竖碑,在荆楚名人文化墙上刻着郑凯卿的英名。

郑凯卿的女儿郑季霞毕业于湖北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从教30余年,是武汉市长春街小学退休教师。她谈起父亲时满怀深情地说:父亲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坚定信仰、无私无畏的思想品格、善良正直的人格魅力成为我们子女人生的航标灯塔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可谓:

俏占人间第一韵,

玉骨冰肌不染尘。

未命名图片.jpg

口述者近照


口述者简介:郑季霞,湖北武汉人,生于农历1932年正月20日,中共党员。1950年毕业于湖北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从教30余年,高级教师,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现为湖北武汉长春街小学退休教师。曾撰有百余篇文章和诗词见诸于《党史天地》《武汉党史》《武汉工运》《武汉春秋》《武汉文史资料》《武汉晚报》《诗词研究会》等报刊。著有《我的父亲郑凯卿》。


7159dedddf1753f0e38a82adc4d85929.jpg 

整理者近照


整理者简介:李长胜,资深媒体人,曾任长江日报文艺副刊部、编办主任,文化报总编辑。其作品电视剧《陈潭秋》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提名奖,央视一套热播。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