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寻根》· 三、星洲种根7晚晴情结

编者按:《南洋寻根》是作者早些年考察南洋时的所见所闻,这部五十多万字的游记散文立足于南洋,站在幽深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千百年来中华先祖在南洋的血根和历史文化在南洋的播撒,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将即行消失的非常宝贵的中华根脉文化,点点滴滴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读之,让人回溯,让人审视,让人深思,让人于九庙恫哭之外而砥砺奋起……

未命名图片.jpg 


7、晚晴情结

1

记得少年时,我家的几个芳邻中,有好几个是南洋的华侨,受他们的熏染,幼时的我,在记忆中留下了不少星的故事。那故事里的人、里的景,在我童稚的心灵间,不知不觉留下了久久挥之不去的情愫。至此以后,我向往那个神秘而又遥远的从未谋面的国度,包括向往那儿温暖的阳光,湛蓝的海水,翠绿的芭蕉,那儿华人的情结,甚至于那个朝向南洋的方向……

那是因为,那儿有我早年的渴梦,有让我追索和遐思的浓烈华人历史,有常听华侨们讲述,拨动着华人心弦,已经消逝久远的一代伟人的故事。它是属于那个叫做晚晴园的地方,更是属于一腔情浓新加坡全体华人的。

来到新加坡已经三天了,我们游过了位于实笼岗路的小印度,参观了柏鲁马印度教庙以后,离天黑还有一点时间,林导告诉我们说,新加坡还有一处特别有名的别墅,它非常令华人们崇敬,别看它小,它可容纳了中国近代革命的一段狂澜,那儿有中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叱咤风云的身影,还有一批又一批辛亥革命烈士的热血坦荡,它的名字叫晚晴园,是目前新加坡根据近代历史开辟而出的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你们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己“打的”一游。

“晚晴园”?“新加坡”?我们在记忆中搜索着,依稀中,我记得在过去看过的辛亥革命回忆录里,这个词似曾见过,只是时间久远,已经记得不是那么清晰了,只知道它是与孙中山流亡新加坡有关,其它的一切,都如逝去的岁月一般,已经难以搜寻了。

人,也真是一个怪物,许多时候,许多事情,都会心如止水,波澜不兴的,但如果突然间,有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或者一件不经意的事,把心弦拨动了一下,那么,就让人有了一股莫名其妙的欲望和冲动,像林导无意间的介绍一样, 就如同这——等待久远而又历史情浓的风,类善感的新月诗人,在迷朦中,去感受着风的罡烈和方向,类善感的旅人,到那个园中,去聆听风的吟唱,去追寻着南洋华人情结里的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2)

我和付志勇先生的情绪,就是这样被鼓动起来的。我喜欢历史,他酷爱打探名人,两人心有灵犀一点通,就乘着夕阳的余晖,拦了一辆“的士”,朝着那个向往的方向,绝尘而去。 那时,透过车窗,周遭已被夕阳染成一片暗红色,我们的车驶达晚晴园时,一抹即将逝去的晚霞,尚宠罩着这个沧桑满目的庭园。  

我和付志勇先生下了“的士”,二人久久伫目着既让自己心仪,又使记忆陷入模糊的圣地,自然而然地,我们将脚步放轻,再放轻,生怕惊吵了一代伟人沉睡的魂灵。 眼前,只见路边的树,浓浓的绿叶扶疏着,夕阳下的风,在轻轻地摇动着它,枝叶沙沙地响,那响声,好似荡回了一声声百年的余音。

再往前,我们看见一个绿茵茵的土坡在向上爬伸着,坡上篱笆边上,盛开满了娇艳无比的胡姬花。土坡顶上,有座中西合壁的两层楼别墅,其白色的栏杆,白色的墙壁,红色的瓦, 据说依旧是百年前的模样,那对称的装饰,宽阔的走廊,活页的门窗,也处处缕刻着昔日的时光,只是不见了一些似水的流年罢了。

房前的草地上,还有一个宽一米,高二米,饰以线纹的水泥基座,那是孙中山塑像安放的地方。基座上的孙先生端坐在那里,他膝上展开了一幅书笺,其神态好似在思考着什么。

面对孙中山先生的塑像,尤其是在南洋的土地上,我注目良久,内心激荡着,似乎胸中正在涌动而起一阵阵的百年风云。那双忧国忧民的眼神,是在含蓄着拯救民族良方的沉思之光,还是在忧愤着这个百多年来,屡遭外族欺侮民族的忿懑之情?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有一个题辞,一个碑镌,在南洋产生了绝响,那就是旁边的那一块高达3.5米,重达16吨的褚红色的巨石,它是南洋的百姓捐献来的,那上面镌有新加坡原总理,当代重量级的资政人物李光耀,对孙中山先生发自肺腑的评价,那是十一个遒劲而又凝重的大字:“孙中山,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人。”

巨石的另一边,则是一面长达25米的铜制浮雕,它以栩栩如生的画面,向世人展示出了这位世纪伟人,百年前初到新加坡时的一个个的亲历。

再往后,就是那幢白色别墅的大门。它的上方,镶嵌着三个醒目的大字——“晚晴园”。这是一个有着浓郁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园名。我们参观时,曾巧遇了年近八旬的孙中山先生南洋纪念馆的馆长冯仲汉,他满怀深情地告诉我们说,这座园,是一个曾经演绎过无数中国革命志士壮烈事迹的新加坡国家级的珍贵古迹,谈起它的名,还真有一点传统的中国文化意味呢。

冯老说,你们眼下参观的这座“晚晴园”,它的前身,叫做明珍庐,现在就座落在新加坡巴里士他亚佛路与大人路的交界之处,目前占地8000多方尺。它为19世纪时,中国一粤籍华侨梅姓殷商所建。不久,由中国潮州籍的殷商,当年号称星州橡胶巨头,后来成为了孙中山所创立同盟会的骨干叫张永福的华侨买下。他买下后,将此房作了供养其慈母陈宝娘养老之用。为了使其母晚年生活如晚霞般地绚烂,精神如晴朗气清的金秋,他取了中国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夕阳怜芳草,人间爱晚晴”里的“晚晴”二字为园名,以寓其意。

张永福是中国近代革命事业的热情支持者,上世纪初,当孙中山先生到新加坡进行革命活动时,他为孙中山先生救国救民,奔走革命的精神所感动,在其母的支持下,慷慨地将这栋别墅送给了孙中山,作为了孙中山在东南亚革命活动时的指挥中枢。

为了推翻中国满清的反动统治,孙中山先生曾先后九次来到星,他以“晚晴园”为基地,组织了南洋的革命力量,拟定出了同盟会章程,策划了一系列震惊中外的起义。因此,小小的“晚晴园”,不仅记下了厚厚的一撂中国近代革命的史话,而且也留下了不少彪炳史册中国革命先驱者的足迹。

 

3

“晚晴园”,一处与中国历史相链接的地方,一座扮演过近代革命重要角色的庭园,一个与伟大先行者孙中山紧紧扭结在一起的革命圣地,历史,没有忘记;新加坡的华人,也没有忘记,当逝去的无情岁月再次苏醒过来的时候,新加坡的华人,乃至于新加坡的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华人情结,将历史上几经兴废的“晚晴园”,从即将隐退的记忆中挖掘出来,让它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展露在世人的面前。

t01ad3533a13890d205.jpg


于是,为了那个晚园情结的感召,就有了新加坡新闻艺术部部长的杨荣文准将,对紧急创建孙中山先生南洋纪念馆的呼吁,他吁请要以更开阔的视野,来推出“晚晴园”,把孙中山先生在园中指挥的中国这场近代革命,提升到世界的舞台上来看。

于是,为了那个晚园情结的感召,就有了冯仲汉先生,以近乎于宗教的狂热,长时间以个人有限的力量,推进了一项历史性的浩大工程,他舟车劳顿,长途跋涉,依循当年孙中山先生传播革命思想所走过的,由水路到陆路的斑斑点点足迹,在马来半岛十数个大小城镇进行实地寻访考察,以口述历史、图片文物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于是,为了那个晚园情结的感召,就有了新加坡中华总商会1995年在孙中山先生诞生130周年庆典时所办的“千人宴”,该宴所邀代表为国宾要人、政府官员、工商界领袖以及各国驻新加坡的使节,他们以宴会的席金订购作为捐款,为“晚晴园”的修复募集了大量的经费。

于是,为了那个晚园情结的感召,就有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0万元人民币和台湾各界 10多万元新币的热情捐款,并使海峡两岸在建馆上令人欣慰地达成了共识。

于是,为了那个晚园情结的感召,就有了南洋艺人陈昌文父子用以镌刻园标所捐赠的16吨花岗石,有了中国天津美术学院的雕塑精英呕心沥血所雕的孙中山及辛亥革命历史人物的高分子塑像群,有了当年珍贵的古董家俱、樟木衣箱、法国座钟、留声机、吊灯的无私捐赠,有了极其来之不易的孙中山先生曾经用过的桌椅和睡过的铜床,有了大量的孙中山先生当年的照片、手迹和著作等等。

如今,修茸一新的“晚晴园”,无处不体现着南洋华人的爱国情结,它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人物表现出来。在房前草地孙中山先生的座像旁,屹立的,是新加坡艺人雕塑的一座全副戎装的蔡公时像。蔡是1928年随国民党组织北伐时,在济南惨案中被日军惨杀的交涉员。如今,他就静静地立在南洋星的土地上,带着南洋的情结,伴着孙中山先生,遥遥地望着苍山水远的故乡。

 

4

踏进晚情园纪念馆的大门,一幅夺人心魄的老照片,立即扑入我们的眼帘,像上的那一位年轻的将军,他钢毅的眼神,好似仍然死死地盯着那个倭人出没的地方。

不难看出,那正是中国抗战初期,率领八百壮士,在上海死守四行仓库,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壮烈殉国,惊天地,泣鬼神的谢晋元烈士。他的旁边,则是在中国抗战中,战死在随枣战场的张自忠上将的旧照。

可以试想,身在遥远南洋的华人,把抗战英烈的旧照片,展示于孙中山的南洋纪念馆,其意在于表达一个强烈的华人情感,那就是铸入华人血脉里的中山魂,是永远与一批中华民族的英魂融合在一起的,它凸显了南洋的华侨和华人,对于那些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为保卫祖国而不惜捐躯的先烈们浓厚的民族情感。

这是一个凝结着浓厚华夏历史的地方,纪念馆的每一处,无不体现着血浓于水的南洋华人的民族之情。

在晚晴园二楼的左厅,有一组历史人物的塑像,据说,这是纪念馆的筹建者,经过艰难的考证后,用高分子塑出的当年历史场景的真实再现。这组历史人物,包括孙中山、黄兴、胡汉民、汪精卫、尤列、林义顺、张永福和陈楚楠等8人旁边还有陈粹芬和陈和两人。

据说,当年的孙中山,就是在这个地方和他的同志多次举行秘密会议,筹划起义大事的。塑像上的这组人物表情各异,孙中山正在主持会议,其它的同盟会同志,在热烈地讨论着,孙中山在南洋的生活秘书陈粹芬,为他们捧上了茶水,孙中山的保镖陈和(陈粹芬之兄),此时正站在窗前把哨。

这组塑像里的历史人物黄兴、胡汉民、汪精卫和尤列,是当年中国同盟会的革命党人,林义顺、张永福和陈楚楠,则是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工作的新加坡人。陈粹芬是孙中山的红颜知己,她在晚晴园为孙中山及一群同志煮饭、洗衣、传递密函,有时甚至不惧危险地押运革命党人的军火。陈和则是当年南洋颇有名声的武术教练。

t01969956588833513d.jpg


眼前的这一组栩栩如生的人物塑像,立即无声地把我们带入了近百年前南洋那个风起云涌的革命时代,让我们如同亲身感受一样,受到了当年南洋革命的风云洗礼。

据冯老告诉我们,这是南洋唯一一组辛亥革命历史塑像,为了营造当年的氛围,身在南洋的华侨们四处奔走,多方考证,经过数年时间,才艰难地论证出了辛亥革命党人当年活动的实景和寻到了部分当年晚晴园的实物的。

至于谈到汪精卫在中国抗日时沦为汉奸,充当了日本扶植的伪南京政府主席,现在出现在晚晴园的塑像群中,是否恰当时,冯老说,当年他的确是革命党人,也曾与孙中山等在晚晴园举行过秘密会议,因此,我们在布置晚晴园时,考虑的是在恢复历史的真实,至于他后来变节的事,自有后人去评说了。

 

5

晚晴园,这座离祖国万里之遥的小小庭园,有谁能想到,在祖国内忧外患,国家陷入被列强瓜分的惨痛年代时,这里却成为了热血华侨追随孙中山先生拯救祖国的革命之母

在这么一个弹丸之地,孙中山先生为了祖国的沉亡,曾九次亡命于此,历史,在这里记下了一件又一件近代革命的惨烈事件,留下了一段又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

它包括,1900年7月9日,孙中山为营救革命党人的朋友,被康有为向新加坡英国殖民政府告发而被捕的日本革命友人宫崎寅藏时,也被新英当局逮捕入狱的首次赴难新加坡。

1905年6月11日,孙中山从法国马赛乘轮船“唐京号”到 新加坡,在“小桃园酒店”与革命党人尤列、陈楚楠、张永福和林义顺等密商组织南洋革命团体的二次奔走新加坡。

1906年4月6日,孙中山在新加坡设立了“同盟会”,并以晚晴园为会所,由孙中山举起右手,带领革命党人陈楚楠、张永福、李竹痴等宣誓:“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三次活动新加坡。

1906年,孙中山偕胡汉民在晚晴园起草“同盟会会章”,选举新加坡同盟会分会的四次亲赴新加坡,以及随后不久来新亲临视察的五赴新加坡。

1908年3月7日,孙中山在领导的“镇南关起义”失败后,为避开清庭追杀的六次潜伏新加坡。

1908年7月11日,孙中山和他的夫人卢慕贞、红颜知己陈粹芬,为重整革命团体,筹募召开“槟城会议”的七赴新加坡。

1908年10月,孙中山为了扩张党组织,设立“南洋支部”,与汪兆铭、胡汉民从西贡专程之行的八赴新加坡。

以及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孙中山从法国乘英国轮船回国,于12月26日,最后一次登临新加坡的土地,和他的军事顾问荷马李将军同住陈武烈大厦时,与迎接他的南洋革命党人陈楚楠、张永福、林义顺、何心田、殷雪村、丘国瓦、陈武烈等人密商筹借外债,为新政府重建中国做好准备等。

国难当头,九次赴难新加坡!晚晴园,这座经过百年风雨洗礼的庭园,如今政体转换的社会震荡和人间灾难虽然如同过眼云烟,消逝殆尽,然而,没有一个民族华夏人那样,在南洋,在一代伟人的孕育下,把一个凝固的、封闭的民族力量,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积聚起来,让它突然苏醒,然后,山洪爆发一样地组织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使一个拥有二千多年封建历史的社会根基,一个貌似强大的清庭,顷刻间土崩瓦解的!

 

6

华夏南北,几番起义,几多征战?南洋大地,几多桑田,几多牧场?忽而是近代伟大革命的摇篮,忽而是二战时期日军的占领、扫荡,晚晴园内,当年屋内的周遭事物,虽然如今已经丧失殆尽,但园内孙中山先生从檀香山带回广东故乡的翠亨村,又从故乡带入南洋,并亲自栽种入晚晴园的“烈士树”,仍然健在,它现在就昂然地伫立在那里,同那座老旧的建筑物一样,共同见证了当年南洋华夏的热血男儿,如何视死如归,去掀起中国近代革命轰轰烈烈一页的。

救民族于危亡之中,必先驱除鞑虏;拯文明于衰微之际,必须创立民国,于是,为了迎接科学和民主的新曙光,一批批的中华志士和仁人,在晚晴园内,带着一个个民族的渴望,率先冲向了华夏的战场终于,黄冈起义爆发了。

1907年5月,孙中山晚晴园培养的革命党人陈涌波、余纪成等集合了700多人,于潮州黄冈城外,誓师起义。次日,攻克黄冈,成立了军政府,他们首先除暴安良,继而与清军激战于沟城港,在弹尽粮绝的绝境下, 起义虽然最后失败,但他们却为世人谱写了一曲英雄的壮歌。

终于,镇南关起义爆发了。1907年12月,由孙中山于晚晴园亲自策划,委革命党人黄明堂为都督,冯祥为司令,李幼卿为副司令,何伍为支队长的镇南关起义,在2日零时爆发。

同盟会革命党人率革命军300多人,从越南越过国界袭击了清庭的镇南关,占领了制高点右铺山。孙中山偕黄兴、胡汉民等是日亲赴该地督师。当发现清军陆荣廷、龙济光带兵堵截,山上缺弹、缺粮、缺水时,孙中山亲自开炮轰击敌人,使起义军深受鼓舞,大家与10倍之敌血战了7昼夜,最后虽然因失利选择突围而撤入越南,但孙中山的宿愿:“进入中国最南角的镇南关,然后悬军万里,旌旗堂堂,贯通中国的中腹,而出中国最北角的山海关,一出山海关,爱新觉罗王朝就彻底完蛋了”却从此拉开了序幕。

终于,河口起义爆发了。1908年5月,孙中山又在晚晴园策划和发动了钦州、庸州和云南河口的起义。在河口的起义中,起义军曾一举攻克河口、蛮耗等地,缴获枪支万余,给清军以很大的打击,并在中国的大地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由此而导致了广州、福州直至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站在晚晴园前,我们望着这个中国近代革命的波澜起伏之地,这个兴兴废废多少次的百年小园,它如今虽然正静静地俯伏在那里,凝固成了一个长久的沉思,但是,假如我们透过历史的沉思,重新审视它的内核,凸显在我们面前的,仍然是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和血脉所产生出的巨大凝聚力,它让远在万里之遥的星华侨和华人,今生今世,甚至永远,都包裹在强烈的中华心魂之中。

那早期的星,华人虽仅以侨居的身份,心怀着“祖国”,将中华的文化和血脉,与南洋的天时、地利、人和紧紧融合在一起。但在晚晴园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海外重要基地以后,从孙中山先生1900年的第一次亡命新加坡,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大功告成,远在南洋的华人,不仅仅是心怀“祖国”,为“祖国”近代的革命提供重要的经济支持,而且他们甚至直接为祖国的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仅以广州黄花岗起义献身的72烈士为例,是役,其牺牲的南洋华侨有31人,其中的新加坡华人就有10人之多。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历经百年的晚晴园,虽然经历了十九世纪末叶的革命风云,日本占领时期的奴役和异化,新中国成立后的疏离和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心无芥蒂”的联谊各阶段,但无论何时,中华母族文化在那个美丽的绿岛,都从来没有被湮灭过,如今,它以晚晴园为一个转捩点,不管是在华夏,还是在南洋,两地的华人与侨胞,都以血浓于水的情感和强大的文化民族力量,以更开阔的视野,来看待中国近代这场伟大的革命,也许这一点,才是一代伟人孙中山,现在仍能深深镌刻在海内外华人内心深处的真正原因。

1623357864536513.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刘锋,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社会科学协会、自然科学协会会员,已出版《北纬绿斑——长江流域的七彩名区》等专著20多部,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戏剧学院研究员与客座教授,在《人民日报》《中华散文》等30多家报刊发表历史文化散文250多万字,撰写和编导的多部故事片和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主编出版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工程《中华长江文化大系》。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