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庆·军魂永在

——记志愿军某炮团副连长、转业军人柳德好

微信图片_20210816203334.jpg

柳德好遗照


每年过年回老家,我都会刻意绕过我们村部后面的柳家台。也不敢走近那片长满白杨树的墓地,更不敢注视那个刻有柳德好之墓的墓碑。因为十多年了,我常常思念。心里面想为他写点什么的想法一直在困扰着我……

他,就是柳德好。一个老退伍转业军人,一个有近六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他,一个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政治部、原总参谋部授予过一级技术能手称号的人也是一个军队三等功荣立者,更是一个朝鲜国际功勋章获得者。这个原十六军四十七师炮兵团重炮营一连七班的上士班长、副连长,在老家此处已眠十多个春秋了。

 

1950年,在监利县分盐镇应征入伍的年轻人中,柳德好是最显眼的一个,近一米九的个头,十九岁的他英俊帅气,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高高大大的他由于勤学苦练,憨厚豪爽,很快就得到了部队连长的肯定,次年便被任命为班长。他不负众望,训练更加刻苦,他勇于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终于使自己的射击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越,在全军的一次技术大比武中,他一举夺魁,被当时解放军总政治部、总参谋部授予一级技术能手称号。并被破格提拔为为副连长。

微信图片_20210816202830.jpg

柳德好随志愿军部队开赴朝鲜


1951年,他随部队开赴朝鲜。1952年6月18日,部队吹响了攻打独流峰的号角,他所在连队的任务是摧毁隐踞在山洞里的一个暗堡,由于此次任务作战难度大,技术要求高,连里决定由他带队,18号凌晨三点,他带领全班七名战士将三门重型炮吃力地推到了一个山坳里隐藏起来,天刚麻麻亮,一架美机就轰鸣着开始搜寻轰炸目标,并向这边飞来,在他们埋伏的四周连续扔下了几枚炸弹,腾起的硝烟遮天蔽日,隆隆的爆炸声使他和战友们忘记了饥饿,忘记了死亡,看到那始终盘旋在上面不肯离去的直升机,他想,现在离攻打还有一个多小时,如果再等下去,自己和大炮都有被炸毁的可能,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他果断地发出提前攻打的命令,顿时,一颗颗炮弹像长了眼睛似的准确地在暗堡里炸响。这时盘旋着的直升机突然猛冲下来,疯狂地扔下了数枚炸弹,看到三门大炮哑了两门,看到一个个被炸得血肉模糊的战友,他大吼一声,调转炮头,将满腔的悲愤射向了敌机,失去了平衡的直升机摇晃了几下,便冒着浓浓的黑烟一头栽了下来……

由于他的果断,勇猛,机智,使这次战斗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组织上让他火线入党,并记个人三等功一次,朝鲜政府还为他颁发了国际功勋章和立功证书。

1953年,他凯旋而归并以全军连级身份代表连队参加了国庆观礼,受到了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5年,他复员转业,部队当时炮兵团丁耀辉团长决定让他以正连级转业到新疆,而他母亲认为太远而死活不肯,望着泪眼婆娑的母亲,作为孝顺的长子,他谢绝了领导的好意,回到了阔别六年的家乡。

复员乡后的柳德好在地方政府的安排下,先后担任监利县龚场刘市乡副乡长,分盐镇王大垸渔场场长。

1959年,撤区变社后,他被任命为分盐河山村支部书记,1960年他又被调任前途村支部书记,在他任职达八年之久的特殊年代里,正是国内猛刮“浮夸风”的大跃进时期,盲目攀比的赶超之风愈演愈烈。

微信图片_20210816202814.jpg

柳德好在水利工地上劳动


村里一千多人的基本生存状况令他寝食难安。为了让乡亲们过上温饱生活,他采取多种有效途径,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了提高粮棉油等农作物的产量,他不顾重重阻力,力排众议,毅然创办了农科所。将以前分组培育秧苗的模式改为集中统一供苗,这个举措大幅度提升了秧苗的存活率,由于这一方法简单、高效、实用,得到了农业专家的肯定,很快便在全县大范围推广。他为了将全村所有的手艺人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便又组建了一个综合厂,于是铁匠铺,木匠铺,理发铺,服装铺,百货铺,一应俱全,一家挨一家,蔚为壮观,地方经济也是空前的繁荣。他还创办了全县唯一一个村级花鼓剧团。荆州花鼓戏,是一个地方戏种,群众喜闻乐见,当时,它也是方圆几个镇为数不多的专业剧团之一。剧团的成功组建,不仅丰富了本村人的文化生活,而且还被邀请到各地进行商演,因此极大地提升了本村的知名度,也为地方的集体经济注入了活力。他的这些非凡的举措及政绩使他声名鹊起,前来参观取经的人络绎不绝。

1964年10月,作为监利县的三面红旗书记之一,出席了由中共湖北省委在洪山大礼堂组织召开的为期二十一天的省特级劳模表彰大会。他所任职的村也被授予“百万大队”的光荣称号。

 

然而好景不长,正当他踌躇满志,为自己的付出获得了如此巨大的荣耀而深感自豪时,文革中的各种整风运动也波及到了农村,他的这些异举被视为毒草,必须铲除。万般无奈之下,他被迫交出了权力,成了一个农民,他想恢复自己的干部身份,试图去查询当事人,证人及有关领导,但由于时间久远,加上当时的机构撤并及人员调动过于频繁,管理混乱,此事已无从查证,他痛恨自己的疏忽大意,终日郁郁寡欢。岁月的年轮仿佛一下子凸显在那早已写满沧桑的脸上。

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他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自暴自弃。他扎根农村,始终保持军人的本色,始终坚守一个党员的承诺,在他有生之年里,他从没向上级党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尽管他的工作证明材料都丢失了,但同年入伍的战友当年都分配了工作,都是以干部身份退休的,也都享受到了国家老有所养的政策。老伴总是为这事和他争吵不休,他也只能好言相抚,他说,咱是党员哩,党教育我们要吃苦在前,任何时候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咱们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咱绝不能向党组织伸手!

在村级工作中,作为一个基层的无职党员,他总是尽力支持村里的各项工作。他家人口多,开销大,但他处处都在起先锋模范作用,每年的水利任务他都是带着一家人不折不扣的按时完成,每年向国家上交的公粮总是带头超额完成,他牢记使命,坚定履行一个老党员的操守。岁数大了以后,他看到本村的青年人都外出务工了,家里的老人多,碾米要到好远的邻村去碾,极为不便,他便筹资在村部后面办了一个小型的大米加工点,既方便了村民,自己还能赚一点儿生活费。此举受到了村民的交口赞誉。

微信图片_20210816202803.jpg

柳德好荣膺的军功章


他和老伴多年来一直蜗居在一个十几平米的暗房里,十多年也没敢添置一件衣服。天天粗茶淡饭。长年累月的劳作,使原本高大魁梧、精神矍铄的他也渐渐地感觉到了体力不支,农村里的每件农活都重都累,疾病缠身的他仍需要每天早出晚归,在几亩农田里荷犁挥鞭,他太苦了,熟知他的人都知道,一生中七个子女,当他把最后一个孩子抚养成人时,他已六十五岁了,人世的凄风苦雨使这位在枪林弹雨中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硬汉不堪重负。一身总不忍脱下的旧军装,几枚至死不示人的功勋章仿佛在向世人昭示着他曾经的辉煌。那花白浓密的胡须,坚毅深邃的眼睛使我们感受到他坦荡的胸襟、铮铮的铁骨!

作为一个退伍老兵,比起那些因为战争而终生伤残的战友,比起那些为了正义而长眠异邦的战友,他是幸运的。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克己奉公,光明磊落,时时处处都在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身边的人,来践行一个共产党人的原则和担当,作为一个父亲,更是令人钦佩叹服,他持家有道,教子有方,他时常告诫他的孩子们,为人要低调,做事要踏实。这些后辈人都传承了他的基因,个个勤劳仁厚,诚实守信,都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努力地编织着自己的人生梦想。“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2012年7月,柳德好终因疾劳成疾魂归天国,走完了他历经战火硝烟、饱经苍桑而又波澜壮阔的人生! 

值此庆党百年之际和八一建军节期间,当我心存敬畏地写下这段文字时,我内心百感交集,这是一个多么平凡而又普通的党员啊,这是一个多么坚强而又正义的退伍老兵,他坚定的信念,宽广的胸怀,高尚的情操,无不令人敬佩,令人动容,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既便是身处险境,困境,逆境,但只要一声召唤,便会以排山倒海之势出现的人;正是因为它拥有了千千万万个这样无私奉献的党员,它所领导的人民才能对未来的生活信心满满;它所领导的国家才能屹立于世界的强国之林。

致敬!柳德好!

你虽然忠魂长眠故土,但军魂永在!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永在!

不谋一己私利、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永在!

1.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周良松,湖北监利人,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监利市首届《监利作家》杯文学大奖赛小说一等奖获得者,其作品《悲欢黄昏恋》一文在今日头条的展现量已达二百三十万。作品散见于中国诗歌网,(荆州文学)网络版,《监利作家报,监利人杂志,《长白山词林》等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