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华科联董事长、民盟盟员黄祥宏
黄祥宏近照
人物名片:黄祥宏,1983年生于湖北孝昌,中国民盟盟员。2006年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医学检验专业。现任华联科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生物医药行业协会理事、中国GLP机构产业联盟会员、华中农业大学医学与健康学院战略合作工作委员会组长。在大健康领域,黄祥宏说自己甘当一颗甘草,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沙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它适应性强,抗逆性强,在引黄灌区的田野和河滩地里也易于繁殖。
有人说黄祥宏有一双慧眼,能洞察市场先机,并准确定位奋斗目标,往往无往而不胜;了解他的人则认为,说他善于调查研究,吃透事物本质,并做到有的放矢,所以才成就了今天天的非凡;笔者几经接触认为评价都很中肯,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的自律和格物致知的实干精神!
黄祥宏现任华联科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华中农业大学医学与健康学院战略合作组组长。
华南打拼 功成名就
他头戴一顶过去工人们作业的鸭舌帽,穿着十分朴素,看上去宛若一个车间工人。然与众不同的是,他双目炯炯,头脑睿智,谈吐不凡,特别是谈起市场,显得定力十足,仿佛他就是掌管市场晴雨表的天官。
我们之间的话题是从黄祥宏半工半读开始的。
2005年下半年,在珠海一家医疗器械厂打工半年后,黄祥宏觉得这样下去,仅仅按月领取点微薄的工资,只够糊个嘴,积攒不了什么钱,更谈不上孝敬父母、供养弟弟们读书了。因此,每当夜深人静,他开始思考今后的出路。
他是半年前跟随一位学长来珠海打工的。当时,他在湖北中医药大学检验专业就读,他是家中老大,因为家贫,如果他要完成学业,两个弟弟就要辍学。他是一个孝子,小时为了让父母省心,因为他个子长得不高,他乐意拣剩,乡亲和亲戚们的衣服赠与他,他都“通吃”,乐意穿上,而且总是在人前说,自己穿什么衣服都合身;稍长,为了让弟弟们都能够上学,寒暑假他既下河打鱼摸虾,又打猎挣钱,他的学费都是自筹。上大学后,虽然他仍然勤工俭学,可城市生活水平及学校费用高于过去,他养活自己就有点捉襟见肘,有时甚至还要家里贴补,造成家里生活日益吃紧。为了确保弟弟们上学,又能完成自己的学业,他立马抉择,选择了半工半读,跟随学长来到珠海,进了一家医疗器械厂打工。出来就是为赚钱的,他除了拼命工作外,还注意节省每一个铜板。
珠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早在1996年,这里就开办了珠海航展。珠海航展,代表当时国内航空航天业先进科技潮流,代表国际航空航天业先进科技主流,是世界上五大最具影响力的航展之一。来这里达半年之久,虽然有同伴常常邀约出去见见现代都市的豪华与气派,但他始终为了节省不必要的花费而放弃,直到离开珠海,除了上下班路线以外,其他地方他也是同大家一样,通过电视媒体”目睹参观”的.
当打工只能解决温饱时,他义无反顾地开始了探索创业之路。
究竟选择在哪里创业?他当时心里也没有底。
他所在的厂是生产医疗器械的,他听说现在营销医疗器械,钱好赚,门槛低,已成就了一大批老板,且又是自己熟悉的行业,何不在这个方面用一下功呢?
辞职后,他选择了考察。他先后到南京、武汉、昆明、上海等地,边打工边走访,看看那里的市场是否开放,营商环境是否公平公正,经过一年的考察,上海的繁华景象深深吸引了他,上海的前卫与营销环境的广阔,让他毅然决然选择留在上海,开创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白手起家,只身在外,他深知朋友的重要性,在上海,他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联合其中的四个人,经过不懈的努力与争取,终于签下了几个大的国外知名企业总代理,包括医疗器械、科研实验耗材、科研实验试剂等,这几家外企,也在几年内迅速的成为世界500强企业
这些企业中,一家美国企业的市场运营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家企业出手十分大方,特别注重市场宣传推广。进入中国后,他们首先印制了一本厚厚的宣传册,将自己公司的器械、试剂等详细的规格、产品、价格一一罗列,每种器械、试剂的详细成分、用途、使用说明、优势分析等也清晰展示,简直就是一本企业产品百科全书,对于促成订单有极大的帮助,所以,他们在市场摸排的时候,背包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这个宣传册,遇到有意向的客户,就会送他们一本,如果客户感兴趣,他们也会详细的为客户进行讲解,对客户而言,是很好的一种售前体验。
签下这家公司在华南的总代理后,他与四个伙伴也仿照其办法,在华南各大城市大力进行推广宣传。期间,他经常拜访客户,进行市场摸底,适时作出决策,引导伙伴们开疆拓土,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三年内,在他和分公司的努力下,营业额由初期每年不足2000万,现在每年达到2个亿。
期间,黄祥宏发现,现在好多国外企业进来了,他们也在市场上招兵买马,其营销模式也在不断更新。有的外国公司在市场保护和售后质量控制方面做得非常好,为了给客户利润最大化,他们开始减少中间环节,实行直销。美国的这家公司正准备改革,照此推行。
这时,黄宏祥感觉到了危机。两年多来,在这个领域他虽然赚了点钱,但产品的核心技术始终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随时会有被踢出局的风险,这份事业已经做到天花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如果不转型继续下去一定会有极大的风险,如果总公司不招代理直接进行直销、如果总公司找到了更好的代理商、如果总公司扩大代理商的招商范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种潜在隐患,时刻提醒着他,为此,他跟合伙人商榷转行另谋他途。
当时,几个合伙人都不同意。说现在美国公司不是还没有直销呀,我们还继续做,只要还能赚到钱,等他们改革再转型也不迟。黄祥说,我们还是未雨绸缪为好,如果临时转行,那就是急时抱佛脚,再转就迟了。
黄祥宏又做过几次工作,伙伴们觉得还是吃现成饭安逸,不愿意另辟市场,怕操心劳神,毕竟这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对黄祥宏的建议充耳不闻。黄祥宏见劝说无果,果断提出退出,他将寻找一片新天地。
黄祥宏的预测很有见地。果然在他退出不久,美国公司就开始了直销,并毫不留情地撤销了中间环节。大家这才佩服黄祥宏,称赞他眼光犀利,头脑敏锐,有市场适应力。
退出后的一段时间,他一边调查市场,一边完成学业,并完成了湖北中医药大学检验专业半工半读的最后一门课程考试,以优异成绩毕业。
转型创新 赢得先机
退出以后,究竟做什么?创业创新,不是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必须在市场上找到一个需求点,这个点在哪里?
经过近几年的市场历练,黄祥宏虽然对自己创业能力有一定的评估,并发誓在10-20年内自己必须要有自主品牌,否则就会被市场所淘汰。可创新一个什么品牌?黄祥宏认为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市场要答案。
他从万千头绪中捊出一个思路,他多多少少听过一些客户抱怨,就是市场上销售的产品虽好,可收到产品后,一些人不会操作,前期做总代理的经验中,实地指导跟不上,售后解决效率低,这是客户很苦恼的问题
于是,他围绕着这个点在市场上找一些学者、教授进行调查。
市场还是那个市场,客户还是那些客户,但黄祥宏这次调查的问题却不同于以往,过去是问他们需要什么产品,现在是问他们这些产品好不好用,如提供的试剂、耗材不好用症结在哪,需要他们解决什么问题?经过调查及市场反馈的意见,大家都需要一个为他们解决优化服务的第三方。比如,一些大学和医院建实验室后,还有许多技术问题解决不了,可我黄祥宏能提供技术支撑呀!
他还了解到有的科技人员下海创过业。虽然这些教授有专利,又有产品,可他们创业,起初只是红火一阵子,可一段时间后,公司就烟熄火熄倒闭了。究其原因,你的核心的东西人家可以复制,一旦被市场所复制,你的核心竞争力就不复存在。通过这一事实,黄祥宏认识到,创新的意义是一个企业存在的生命。并且他还感到,自己的转型是正确的,更坚定了他转型的信心。
这个思路定了以后,黄祥宏开始找合作伙伴,并成立了一个新公司。这个应市场需求催生的新公司,黄祥宏预测5年时间内全国独一无二。
黄祥宏这次站在高起点,将实验室建在了复旦大学,核心是围绕细胞应用,搭建一个检测平台,主要服务对象为上海交大、复旦大学、上海同济医院、瑞金医院、长征医院、上海第六医院、红房子医院、东方肝胆医院等,为临床医生提供技术支撑。
因为新公司服务方向针对性强,技术先进,解决问题及时,很快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公司队伍逐步壮大,由起初的3个人,到2014年发展到78个人,年收入从起初的千万元到8千多万元。
机遇常常垂青有准备之人。在这期间,他忽然发现了一个商机。他与一些大学教授聊天,有的教授们说,这些年我们发明了很多专利,可却不能及时转化,大都被一些企业买走了。黄祥宏心里一直疑惑,为什么这么好的成果就没有好的途径可以进行转化呢?接下来与学校接洽的过程中,他终于寻找到答案。
2012年。国家出台政策,大力鼓励和扶持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可是政策实施到落地,是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来摸索和尝试的,成果转化中心虽然建立起来,但是如何转化、如何衔接企业和高校是接下来衍生出来的更艰巨的任务。
这时,有的公司伸出援手,托管了一些中心。如复旦大学转化中心被上海一家公司托管,经营从此风生水起。
黄祥宏认识到一种新的趋势即将来临。他了解到,这些年我们国家一年发表论文排在世界第一,但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没有转化成生产力。最终国家要作调整,因为科学研究的意义,就是要让老百姓获得实惠而又先进的产品。在这个转化中,我能做些什么呢?
当时,黄祥宏的公司搞的是细胞研究,只是提供细胞摸型。但是机体的组成是一个是十分复杂的结构,公司涉猎的只是偌大的科研领域中的一角,微不足道,如果有资本的介入,很容易就被市场复制,变得普及,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一家企业,如果丧失了竞争力,那么企业就很难继续生存下去,更别提发展壮大了。所以,转型,势在必行。
创新,需要保持领先的创新,否则只能转变发展方向,在转化上作努力。是转化产品,还是在转化上提供技术服务?现在,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生物应用领域蓬勃发展,一些新药生产、新产品(包括食品领域)需要模型动物,来进行毒理研究,当年市场已不采用自己生产的细胞,因为细胞太单一,而是要用动物。当前,很多实验课题都很难做,取决于动物模型。因此,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担当,在他心底油然升起,自己是医学检验科毕业,自己应当承担起这个责任。于是,他又扑下身子进行市场调查,经过论证,这个领域当前还鲜有人做,至少可以干十到二十年,他打算开始第三次转型。
当他提出公司尝试做动物模型时,合伙人表示反对。他们说得不无道理。他们说,做得好好的,也有竞争力,你又搞新东西,风险、投入都很大。况且做动物模型需要政府的支持,对周围的环境要求非常高,我们还是继续做老本行吧。而黄祥宏则坚持认为单纯的细胞层面基础研究确实已经触摸到了天花板,但说服不了大家。这次让他很痛苦,因为对比第一次退出,第二次组建的这个团队,人才力量比上次强,退出确实舍不得。黄祥宏这些年来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不向困难退半步,只为胜利添喝彩。因此,他跟大家说,大家觉得做习惯了,也很舒服,大家继续做。如果有人愿意跟我走,你们不能强留。于是,黄祥宏主持召开了公司40多名核心骨干参加的会议,他在会上直截了当地提出,这次创业很可能搞不起来,我们还是把困难说在前头。结果有9人觉得这次创业是从头再来,虽然冒险,完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而且技术门槛也比较高。但这当中有几个人曾与他打拼多年,其中有一位跟他一起做了十年,最短的也有七年,他们相信黄祥宏的眼光,跟着他干没有错。在这7名志同道合的伙伴支持下,黄祥宏第三次迈上了新的转型征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