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推介·故乡的街

故乡的街不长,也不宽,两边共计才一百多户人家,上面的屋檐都快连在一起,可是他却像细丝春雨中的一条黄色碎花腰带,在故乡的平原上飘摇了几百年。他没有辉煌的历史,也没有迷人的景色,有的只是厚厚的黄土,以及踏着黄土生活的乡里人。

微信图片_20241120113848.jpg




街上的左邻右舍,都过得非常亲热,今天张家的鸡孵了多少只小鸡,明天李家的母猪下了多少个小猪仔,没有一家不知道的,就连死只老母鸡也会传遍全街。栖息在街上的乡下人早晨起的很早,鸡鸣就起床,开始他们循环了几代人的手艺活,若是逢年过节更是这街上大忙的日子,也有一些没有手艺的人来到菜市场转上几圈儿,拣上一些新鲜的蔬菜,挑上一些刚出水的活鱼,然后与卖主讨价还价一番,等到天亮他们就开始吆喝,做起他们的坐地摊生意来。

这时候街上就热闹起来了,小孩背着书包上学。师傅们各自打开自己的门面准备做生意,修理部、木器部、粮油加工店、金银首饰店、布匹店、书店、铁铺、杂货铺、南货铺、早餐点、包子点、小吃点、锅巴点,还有国家的供销点(不过他们按时上下班),叮叮当当,声音嘈杂而又耐听,就像一台交响乐队,时而高吭,时而温柔,时而热情奔放,时而如潺潺流水,时而安静又平和。匹货、南货、百货、水货、干货、乡货、洋货、金货、银货、铜货,活货死货,应有尽有,都是些小本生意。但他们很讲信用,从不以次充好,从不掺假,也不短斤少两,买卖做的实让人们都带着笑脸,送往迎来,问寒问暖。

听老人们讲,这条街在很早以前是一个河堤,荒芜一片。后来,一些小商贩在这条河边摆起了货摊,因为这条河南来北往的船很多,都是从汉口过来的船,货也是从那里来的,很新鲜,也很实用,乡下人就拿来自家的东西跟这些人交易,慢慢地人就从四面八方开始往这聚集,外地的邻村的,大城市来的也有逃荒的。最早的耿家鱼行,最有名的是薪家布匹行,最有钱的是杨家金银手饰行,最出名的是史家裁缝铺、王家铁铺,手艺最好的是何家理发铺,最酥的是陈家锅巴,最让人流口水的是董家包子,最诱人的是许家小炒,最让人放松的是田家茶馆,最让人长知识的是束家书写的对联馆,最热闹的是钟家菜市场,最香的是徐家榨油房,最臭的是邹家牲猪行,这街是百家姓,来自五湖四海,但他们相处得很好,逢年过节,人们都串门拜年,相互祝福,红白喜事,他们都礼上往来,互相帮忙,外面来的客人,不管是谁家的亲戚朋友,他们都热情接待,没有半点的虚假做作。

街的中间有一座通向徐家湾邻村的木桥。每到夏天傍晚这四面透风,极少蚊子的木桥上就挤满了乘凉的人,这是人们最放松,最开心的时刻,天南地北,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当前的、旧题新闻、谈天说地、也有讲评书的、还有讲善书的、有吹唢拉的、也有拉二胡的、有唱大戏的、也有唱小曲的,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之后,这些人被造反派打成了牛鬼蛇神,从此这里没有人再来了。

微信图片_20241120113859.jpg




改革开放以后,这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还又多了一些少男少女,1980年的端午节,乡政府在这条河上举办龙舟大赛,观看的人太多木桥多年失修承受不了太多的压力,最终倒塌了,幸好没有人员伤亡。后来政府在这里修了一座水泥大桥,又修了公路,又有了汽车,往日的景象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街上又办起了织布厂,铁铺改成了五金厂,木器店变成了木工家具厂,做小生意的办起了商品市场,又办了一所中学,街越来越长,人越来越多。

如今,远离故乡,在这大西北的某个小屋里,时时有个游子为你祈祷小街好想回家看看你,重新品味一下那街上浓得化不开的黄“土”味。

 

1995年三月作于新疆

 

作者简介:黄云高,湖北人,1972年高中肄业,回乡参加劳动,先后当过农业技术员,读过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任过民办教师,当过村里会计。1994年下海,到新疆霍尔果斯62团创业至今。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