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青弋》连载·第二章3节2

 众教和而延绵

儒教的伏膺、古塔的姿、佛寺的香炷,与道观的宇貎,给青弋江流域添了文化底蕴。即便有的宗教建筑毁于战乱,遍地的瓦砾、残枋,与废檐,也是一种文化叙事。

天边的云(手机画)·陈铁虹(3).jpg

手机画《天边的云》/陈铁虹



宋时,休宁县筑城,后名海阳镇海阳镇有一楼四塔,曾为地标性建筑。一楼,名钟鼓楼。这座楼建于公元1345两层楼阁,为元顺帝委任的休宁县尹唐棣倡建。当然,钟鼓楼的首职是报时,唐棣还另有一个初衷是,卫城。卫城不是籍于这座楼截敌,一座楼也截不了敌,是籍这座楼了望敌情,以及报警。但,24年后的一天,这座楼还是遇难了,倒在了明初的一场兵燹中。后几次重建,复现了原貌,收藏儒学典籍。至明末,李自成部与明军交火,钟鼓楼的时钟停摆了。现存的钟鼓楼为清顺治帝知县翁人龙重建。休宁县一直崇儒、尚学,清以前,便是中国第一状元县,翁人龙在这座楼内辟了一个厅,名状元博物馆。

四塔,居于海阳镇之南,一曰丁峰塔,二曰富琅塔,三曰万峰塔,四曰巽峰塔丁峰塔,亦名停凤塔高约30六角五层于公元1544,居玉几山西。与巽峰塔一溪之隔的是富琅塔,富琅塔因居临溪的富琅村,故得其名。富琅塔为楼阁式砖塔,八角,四层,因风雨侵蚀,残高仅17米,公元1594竣工时,七层,倡建者为都谏邵庶。万峰塔,高20,塔塔刹六角,五层,与丁峰塔年龄相仿,建于明嘉靖年间,居太阳坞山头玉几山东,也有一座古塔,名巽峰塔,建于公元1567高约35,列四塔之首。塔形六角七层塔顶也立塔刹巽峰塔与丁峰塔都居玉几山,一座在东,一座在西,东西相望了几百年,而相守的是

烟火人间(水粉画)·陈铁虹(3).jpg

水粉画《烟火人间》/陈铁虹


古有赏溪之名,指的是青弋江流经泾县县城的河段。赏溪之滨,有3如黛的青山,名曰湖山水西山,与白云山,山3座庙宇,名曰崇宁、宝胜寺,与白云寺。这3座名寺由香、水雾、紫气缭绕,尤其是居于水西的宝胜寺,为末建筑,初名五松院。据传,唐时的一场皇位之争,迫使李忱从唐廷出家,在此为僧。另有一说,唐会昌年间,当朝皇帝武宗尚道,毁佛,酿成会昌法难,惹天下佛教僧人之恨。公元847年,武宗于含风殿驾崩,李忱即位,为宣宗。宣宗信佛,下令复兴。于是,大中年间,佛事极振,僧人感念,便传出宣宗为僧的故事。

宝胜寺飞檐吻,又有溪水从殿前流过,这么好的地方,一座塔便呼之欲立了。宋徽宗易崇宁为大观年号时,便开始建造,故名大观塔,楼阁式,八角,七层,从底层可通顶。公元1562年,明嘉靖向宁国委派了新知府,名罗汝芳。宁国府设于宣城,辖泾县。之前,罗汝芳由殿试而入仕,便立教规,开学堂。至宁国刚履新,罗汝芳便紧邻宝胜寺建起了一座水西书院,占地约2方米。之后,罗汝芳盛请鸿儒课授心、播儒学,意在学臻于兴,以教为治。公元1565,罗汝芳丧父,循明制,得离任孝。罗汝芳奔丧、服孝期间,水西书院研习经籍之风仍在,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初,风声、鸟声、河声、书声,与佛声,交鸣成天籁之音,正所谓此曲应了天上有”。

徽州有座齐云山,顾名思义,齐云山,与云并齐。齐云山下,有河流走着S步向东而去。道家眼里,这是好风水,天人感应,宜于修身养性,从道布教。于是,有真人登上了齐云山。南宋有位载入史册的道士,名余道元。宋理宗登基后,对佛、道不偏也不倚,一心抚兴理学,以致为正统官学。于是,许多僧人、真人便能静心存养身性了,余道元也上了齐云山,初居一间草庵,后入天门岩,与460多年前的龚栖霞相会了。龚栖霞早已羽化了,但他的灵魂还在。于是,唐宋两位真人抱道而晤了。随后,余道元便倡建佑圣真武祠,应者多为信道的居士。建造后,供奉真武大帝像。据说,真武大帝像全由百鸟衔泥而塑立。但,仗剑而威,目穿四野,有除之力,而且,真武大帝察微知运,宝剑是由天神的,所以,佑圣真武祠香火始旺,道士也接踵而来了。

1748061731832369.jpg



时,白莲教、弥勒教广传于民间,有秘密反元的苗头,元政府心忧,却手硬,对此坚决查禁,而对道教、佛教却宽容,甚或是优待了。成吉思汗征战欧亚大地,所向披靡,宗教政策却是怀柔的。西征返途中,与丘处机相遇,并会晤,便说明了这一点。丘处机,执掌道教全真龙门派,他劝导元太祖停止滥杀无辜,清静无为。元太祖推崇他,全真派便从北向南传到了安徽,乃至齐云山。

公元1522年,朱厚熜从湖北钟祥进京承袭皇位,是为明世宗。明世宗信奉道教,令臣僚尊道,并授道士邵元节礼部尚书。公元1532年,嘉靖帝旨建醮祈嗣,正一派祖师张彦頨领旨,率道士子孙,从龙虎山直奔齐云山,驻留醮祈嗣。求得顺签,嘉靖帝果然喜得一子。于是,嘉靖帝敕令扩建佑圣真武祠。扩建后,更名为太素宫太素宫峨立,面朝香炉峰,背倚齐云岩。周边建街,名月华街,道士、山民沿街杂居,香客也可暂居。太素宫为正一派,借箓祈福祛魔,不禁男女之事,非斋期也不禁玉虚宫全真派房事,与荤酒,一心炼丹

明时,齐云山道教日隆,最盛时,有观、宫、楼、阙殿、院之类的建筑有108 ,比如,参阳殿碧霄庵郎灵院道德院净乐道院华阳道院,西阳道院月华街长生楼下,有一座石坊,葫芦,名小壶天石坊门高约2.5米,门后是石窟为万丈深渊。窟内,有景观一线泉,泉水清甜,从崖壁的远处徐徐涌来,明时谓之元液。另有一景,名飞升所,为石刻,说的是道士羽化后,从这里飞升成仙

1748061760120803.jpg



朝定鼎中原后,齐云山道教一边延续,一边式微,开始衰落。咸丰帝时,战乱频发,比如,太平军激战湘军,扑来了齐云山香火。加之,咸丰政府废了道官,道事管理松懈齐云山道观失修,三清殿静乐宫、寿佛宫疲惫撑了几天,坍塌了。另外,道士娶妻、泡妞,道规虚设,道事颓废就再所难免了。清末,有一种异象是,齐云佛教徒多为姑,来自于徽州一带。她们从佛,是一种无奈之举,丈夫,或父亲,常居异地为商,音信杳然,没有男人的家庭被淫眼侵犯,甚至女子被强奸,是常有的事。于是,她们携家财到齐云山,修缮佛寺、住,寻得一方清静,在青灯下节欲,于诵经中成佛、圆寂,了却一生。

国,宫观庙堂更是破败,道士散居,齐云山道事衰势未遏。

但,回望一下,齐云山佛道双修,观寺并峙,分治却兼容,是道士、僧人的一种福分,尤以明朝为最。即便明嘉靖、万历帝好道,朝野跟风向,但齐云山也有佛事,比如,真仙洞府崖壁有若干的洞穴,居中者为真武大帝,明朝天子的道教尊神。而这座尊神的两边,却是十八罗汉罗汉为佛教修行果位最高者。这样的格局,说明了佛道的合璧。

1748061917368448.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友国,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总编辑,《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主编。南京审计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著名作家,已在《长江文艺》《作家》《安徽文学》《延河》《创作与评论》《山东文学》《北方文学》《奔流》《鸭绿江》《当代小说芳草》《都市》《时代文学》《特区文学》《中华散文》等纯文学期刊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230多万字,出版短篇小说集《心难眠》、长篇历史文化随笔《铁规铜宗》等5部,撰写《古人类化石探秘》等16部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曾获《安徽文学》年度奖、蒲松龄散文奖、蔡文姬散文奖、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奖、全国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提名奖、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奖等,并入选《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