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长篇小说《雪云顶上》描写的是大江局工作队前往雪云顶村开展扶贫攻坚的故事,为打造精品,该小说前后修改了28稿。面对重重困难,作者塑造了扶贫工作队员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事业来做的整体群像。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口语、歇后语精彩纷呈;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人物个性突出,形象栩栩如生。这虽是一部小说,也可以当作精准扶贫的蓝本来读。本网特予以连载,以飨读者。
3
清晨,工作队员紧张开始工作。志明和向群睡眼惺忪。
村里没有信号,也没电视可看,夜里除了整理资料,就是聊天和想家。尽管睡得早,白天累了,早上有时不知道醒。
谭海青会按时叫醒他们。
一个月来,入户走访精准识别已结束。
走访不漏一户,识别不错一户,还要为贫困户制定脱贫规划,一户一策。
村民们倒苦水时,工作队静静地听着,作好记录。哪怕满腹经伦,从不显山露水,而是跟村民一起说山里话,唱山里歌。
三个人从早到晚不停歇。村民开心,他们开心,村民着急,他们更急。
看着太阳徐徐升起,谭海青说,我们出发吧,今天去8组李阳明家,老人家带信说,想发展养殖业。
李阳明家较偏远,谭海青第一次到老人家去是王贤江带着走的大路。今天,向群建议走捷径,从密林深处穿过去,时间可节省一大半。
必须穿过有野猪的林子。志明边走边看风景。
隐约听见林子里“喔……喔喔”的叫声。那叫声跟猪差不多。向群摆摆手,用沉着的眼光向四周打量,不一会儿脸上严肃起来,故作老成地说,林子里有野猪,它们在找吃的,在打架。
他说话时,野猪又嚎叫起来。
呜呼。向群壮了壮胆,运了一下气后大声嚷嚷,往嚎叫的地方扔了一个小石块。他说只能惊动不能打伤,不然它们会来拼命。
他又拍拍胸脯无比英雄地说,就算野猪来了,有我这个大力士,你们不用怕,要咬先让它们咬我。
这么说的时候,谭海青和志明并没有感到轻松。
野猪受了惊扰,叫声充满敌意,翘起坚硬的尾巴在灌木林中向对面坡里跑去。
野猪跑远了,他们又都后悔,为什么不拿手机拍照录视频呢?
本来可以在微信群里炫耀得瑟一番的。几个家伙跑掉啦,又不敢追,怪遗憾的。
三个人继续赶路。路滑坡陡,杂草丛生。他们东抓一根树枝,西揪一把茅草,累得额头冒汗。
拉着谭海青走出那段险路的志明,回头看看后面手脚并用,艰苦漫行的向群,取笑他没得爬山功夫还提议穿林子,自讨苦吃。
向群装作无所谓的样子回应说:人生不爬几坡过几坎也算不上真男人。
在村民吆喝牲口和打诨调笑的声音里,他们到达了目的地。志明诗兴大发,放声朗诵起来:
瑞雪飞岩顶,山村启笑颜。天寒风渐弱,情暖意绵延。实干扶贫准,攻坚责任先。迎春雷己动,梦雨润雪云。
诗情画意抵消了爬坡过坎的劳累,融化了野猪惊吓后双腿的酸软。
哎呀,衣服挂破了,脚也磨出了血泡。
三个身强力壮大男人,十五里路,走了两个多小时。
谭海青忍住腰痛说,村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他们怎么熬过来的呢?想想他们,我们就会浑身有劲。
大家默默地赶路,气喘吁吁地来到李阳明家。
4
大黑狗跑前跑后,呜呜直叫,一只黄色的猫咪悠闲自在地躺在门边,两只白公鸡踱着方步,想必是欢迎客人到来。
李阳明七十九岁,活成了雪云顶村的活档案。
老人正从场坝边往屋里拖柴,一边拖柴一边唱:
一更好唱月未明,忽听外面叫几声。哥在外面叫呀,妹在屋里听。奴越听越喜欢,声声连着心。
看到工作队到来,老人便停下了唱歌的嗓门儿。
谭海青上前打招呼,笑道:您的歌唱得真好哇。
接着他又对老人说,今天是专门为您养殖的事来的。
老人体会到谭海青对他们一家的关怀与敬重。高兴地烧水泡茶。
向群上前帮忙抱柴,说:您唱得真好,您不打算唱完吗?我们还想听呢。
老人边忙活边唱:
妹子你且听,外面蛤蟆叫。叫得这样乖也,奴的哥哥俏。
边唱歌,老人边在脸盆里洗手,往不锈钢杯子里放一把老雁茶,然后把杯子在明火处不断摇动,薰得茶叶滋滋直响,满屋飘着带烟熏的茶叶香味。
好香。谭海青对李阳明老人说。
泡了茶,老人给工作队一人倒了一杯,等茶稍微凉一点儿,谭海青一仰脖子干了。志明和向群也一饮而尽。
老人热情地要给工作队做饭。
谭海青双手握住老人的手说:
您坐下我们谈白吧,吃饭的事您就别操心。
老人的房子看上去有六七十年历史,是破得不能再破的木架子屋,光线很暗,屋里横七竖八摆着些柴火,几件旧家俱少说也有四五十年历史。
当初,谭海青结对帮扶李阳明老人一家,乡扶贫办的同志给他打“预防针”,说这一家的帮扶任务重,难度大。他当时并没在意这话。
老人的妻子,年逾七旬有智障,她的身边站着一个比她个头还高还胖,大约四十多岁的女人,那是老人的女儿,跟她妈一样。
她拉着母亲的衣角,娘俩傻傻地愣着,问什么不是摇头就是傻笑。
老人边往炉子里架柴,边说:你们走累哒,快烤火。
火炉边,谭海青拿出人均可支配收入测算表一项一项填写。
很快摸清了家底。责任田四亩半,山林二十三亩,种六亩包谷,一亩洋芋,全家三口靠每人每月六十元的低保生活。
填完表,老人一直说,感谢党的好政策,不然过不走日子啊。
智障的母女站在老人身后,一直傻笑着。
一种怜悯之心在谭海青心中涌起,怎样才能让这一家人生活好起来?
没有身临其境,很难了解老人的处境,也难理解帮扶干部心里的酸楚。
从老人一家破败的房屋,痴呆的母女来做判断,一般会以为这一家仅仅只是活着而已,何谈养殖和种植,大概就靠低保补贴买些大米裹腹罢了。
老人介绍说,在搞大集体的年代,他是大队会计,业务娴熟。犁田打耙种庄稼样样能干。会一些止血化包等民间土方,还能唱五句子歌和萨尔荷。凭着这些一年可挣个几千块钱。
志明说,您真是村里的文化大能人,吹拉弹唱,样样都行。
老人低下头,似乎看着自己的鼻尖,说,哪里呢,以前日子难过,现在感谢党的好政策,每月有低保,加之自己种的包谷,洋芋,养一头猪,一头牛,一年还有一万多块的收入,让母女俩吃饱肚子已满足了。
老人接着说,幸福的向往曾都毁灭,只求吃饱穿暖不生大病大灾,就是最大的梦想,现在,有了精准扶贫好政策,幸福的日子就要到啦。
谭海青耐心地给老人宣传精准扶贫政策,让老人了解自己家里能享受哪些政策优惠。
老人听后,接二连三地说谢谢。
当说到老人一家房子因年代久远,地处偏远,可享受易地搬迁政策,能住上七十五平米的新房时,老人心情激动,老泪纵横地说:
这是真的吗?感谢党的精准扶贫政策。
谭海青拉着老人的手说:是真的,是真的,您放心!
老人那没有血色的脸上逐渐变得红光发亮。
谭海青心里涌起一股股热浪和无限怜悯的情怀。他对老人说,您以后搬到集中安置小区,生活会方便很多,还可把智障母女送到福利院去,您吃的苦太多了,享一下清福。
老人摆摆手说:谭书记,政府对我们一家照顾这么好,我只要一天不倒床就不能再给政府添麻烦了。
当问李阳明老人有什么困难时,老人说,我想养一头牛,一年可以赚几千块,就是没有本钱。
谭海青问,您这么大年纪,还有精力多养一头牛吗?老人说,耐得活呢,放牛不挑不背的,我有信心,只要人不懒,嘴不馋,地不荒,日子就过起走哒。
养牛的本钱,有金融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这是财政贴息的,您卖牛后,再还贷款。谭海青说这话时,老人更感觉亲人般的温暖,开心不已。
转眼就是中午十二点多。工作队跟老人握手道别:打搅了您这半天,谢谢您,我们该走了!
老人一直把他们送到山头,不停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工作队。
储存了好久好久的眼泪,终于哗哗啦啦地流出来。他一直目送,直到工作队的身影消失在树林之中。
5
谭海青这几天一直张罗给李阳明的老婆和女儿办理残疾证及残疾人护理费等事宜。终于有了准信,今天就去办残疾证,而且养牛的事也有了着落。
听到这消息,李阳明老人眼里溢出喜悦和感激的泪水。
三个人带着李阳明家智障母女来到县城。
瞧这母女俩,下车后,东一走西一看,向群和志明一人负责照顾一个,谭海青负责楼上楼下办手续。办完证件,已是浑身湿透。
李阳明老人一直在门前等待。
他看见门前的缓坡边有一头牛,它踏着青草覆盖的小径,甩着尾巴,啃着青草,浑身油光发亮,是那么年轻,那么得意洋洋。
谁家的牛跑到我场坝来了呢?真是一头健壮的好牛,毛色跟缎子一样。老人惊诧。
这时,谭海青他们送母女回家,从小溪边走过来,告诉老人事情的经过。
按政策,老人因年纪大不符合金融扶贫小额信贷要求。为兑现老人想多养一条牛的承诺,谭海青专门到实惠农业公司协商,担保让老人喂养一头母牛,养殖公司每月付100元工钱,牛仍归公司所有。
听了谭海青的这番话,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变得绯红,那是无可形容的兴奋和获得感。
明年上半年这头母牛将要生产了,按协议小牛到时归您。
老人不禁眉眼笑开了花,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说,没曾想不到十天,她们母女俩的残疾证办好了,还实现了养牛愿望,怪不得昨晚做了一夜财喜梦。母女俩也嗷嗷的欢叫起来
老人用手抚摸着牛,他们那样亲密、和谐,他的欢乐随风飘荡在白胡须上。
与老人道别,谭海青钻进林间小路,爬上坡顶,与雪云顶的山林,田地和房屋遥遥相望,蛇蜒的小路在他的脚底下延展。雪云顶被大山和森林拦着,确需一条公路把雪云顶与远方连接起来。
在这静悄悄变化着的雪云顶,谭海青领着工作队员一天到晚忙个不休。
一次次勘测通村公路,通组公路和入户公路。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谭海青若有所思。
产业搞得再好,农产品卖不出去不是白说?雪云顶村之所以贫穷,重要原因是路的问题。村民卖个猪,猪贩子都压价,他不来收,你把猪背出山去?把猪折腾得半死不活的哪卖得起价钱?
农作物挑到集镇上去,新鲜蔬菜不新鲜了。背一篓红苕洋芋到集镇上,累死累活一整天,卖不了100块钱,人家到集镇上搬砖,做小工,一天最少也有150元。不把路搞好,发展产业就是空谈。这样的话题,工作队谈论过多次。
谭海青脑子里盘算着一个计划,他想写出雪云顶村基础设施调查报告,特别是公路现状,表现公路影响脱贫的严重性。
一整周,谭海青根据大堆的调查资料,苦写报告。
报告撰写结束,元旦也不远了。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谭海青眉头紧皱。他安排好村里的事,急匆匆赶往省城。